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会计工作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核算体系日渐完善,核算水平日益提高,会计工作有了长远的进步。但在现阶段,会计领域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法制建设、会计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较多,矛盾也较突出,由法制不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等矛盾和问题导致大量会计信息失真,社会公众为会计诚信度的疑虑加入,社会信任危机加深,金融企业呆坏帐增加,偷税、骗税案件频发。会计监督体制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秩序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以确保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面从不同的方面对会计监督的问题加以剖析。
1.企业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畴不仅包含了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内部监督,还包括企业外部国家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对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总体而言,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应该是一个包含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一个完整监督体系。
1.1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1.1.1 会计核算过分体现领导意志,会计监督形式大于实质。
“利益最大化”永远都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標,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会计核算成为不只是单独而客观地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往往首先要服从于企业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意志。由经济和政治的不可分离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面对国家相关部门的各种考核,其经营成果及考核结果往往主宰了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前途和个人利益;而“利益最大化”原则又是私有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利益最大化”在私有企业中却不是等同于“利润最大化”的,因为“利润最大化”首先面对的是多缴税款,多缴税款和“利益最大化”往往对私营企业主而言是对立的。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在利益面前,会计核算往往更多地体现了领导意志,国有企业往往扩大经营成果,而私有企业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做到“利润最小化”,甚至是亏损核算,会计监督必须要让位于利益,那只能是会计监督形式大于实质。
1.1.2 内部监督体制陈旧,会计监督有心无力。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会计人员受主办会计或财务负责人监督,主办会计或财务负责人受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监督。在这种模式下,计划经济时代常有国家监督作为有力的补充,每年“三大”检查都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国家组织的“三大”检查体制已取消,而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各级财政部门因忙于会计人员资格审验和后续培训,无力到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失去了外部支持以后,在上级监督下级的体制下面,只能是绝对服从领导意志,相应的会计人员法律保护设置不充分,甚至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我国当前的《会计法》和相关法律对逆向监督的相关规定不完善,对弱势一方保护不力,致使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有心无力。
1.1.3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低下,综合能力下降。
会计人员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不明,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职业纪律松散是整个会计行业极其普遍的问题。
在当前会计人员极度富余的情况下,拥有一份会计工作也实属不易,很多会计人员都倍加珍惜,以致不少人把聘请他们的企业当作“衣食父母”,企业养活了他们,当以全部力量回报企业的“知遇之恩”,工作中极端盲从,一切按上级的意志办事,即使是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了企业和自身的一点利益不但不坚持原则,还殚精竭虑地为企业做假出谋划策,全然不顾法律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尚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具备会计资格也应聘于中小企业中,不但对会计法规不熟悉,甚至使用的会计科目都是七八十年代会计制度中的科目,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往往“牛头不对马嘴”,混乱不堪;帐薄使用更是五花八门,该用装订本式帐薄的用活页式帐,帐务处理错误也不规定更正方法,直接撕掉帐页重来;有的帐簿上全年看不见一个“本月合计”、“本年累计”。帐务处理帐表不清,帐证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白条抵库、凭空收入的现象也不是少数,严重扰乱了会计秩序。
1.2 企业会计的国家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及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明确企业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依法定职权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行其使,相互完全独立,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不少。
1.2.1 国家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力量簿弱,理论和实际脱节。
《会计法》虽然明确了行使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也明确了财政部门对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等环节行使监督职权。但对财政部和其他部门行使监督职权的协调性、统一性没有详细的规定,会计的国家监督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督体系。从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看,财政部门平时接触企业会计核算很少,基本上没有针对企业的会计检查,却担负着会计国家监督的主要职责;国家审计部门主要担负财政资金的审计,对企业的审计活动也少得可怜;金融部门也仅对贷款企业进行偿债能力的评估,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基本没有;从实际工作来看,税务部门是接触企业会计核算最多的部门,也是对企业会计核算最了解的部门,但其职能仅限于纳税事项的管理,对日常会计监督不行使职权。行使主要监督职权的财政部门因忙于会计资格的审验和后续培训,用于日常会计监督的力量相当簿弱,甚至没有。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除财政部门设有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外,其他部门都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相互信息交换上,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以致信息不能共享,力量分散,监督不力。 1.2.2 日常监督制度未建立,监督责任未落实,会计监督停留在法律和文件上。
《会计法》虽然明确了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监督机制,相关法律对会计国家监督的形式、程序以及使用何种法律文书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三大”检查取消以后,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监督仅停留于会计人员资格的审验和培训,对会计人员没有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即使会计人员在企业严重违法违纪,财政部门也无心了解,只要到期将会计证交财政部门盖章检验即可,这样的管理体制也极大地放任了会计人员违纪违法。
另外,财政部门对企业聘任会计人员没有进行适时监督,各级财政部对自己辖区内的企业聘用会计人员未进行任何监督,企业聘任会计人员也从不报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备案,以致不少财务人员无证上岗,相关部门对各企业聘任了多少会计人员及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会计人员在企业的流动来去自如,是好事也是弊端,不利于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责任追究。
1.2.3 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监督为企业违规核算大开绿灯。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特别是现金管理制度的名存实亡,导致大量现金沉积于企业之中,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现金交易日益频繁,交易内容很难控制,现金交易的各种弊端轻易地发生,资金的体外循环更是无法禁止,会计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了。
1.3 企业会计的社会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会计的社会监督受利益因素影响,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大打折扣。
企业会计社会监督职能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行使,由于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审计报酬收取难度也加大,会计师事务所为有利于行业竞争和收费的方便,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委托方的要求,能宽就宽,绝不从严,加上委托方为达到审计目的而高规格、高标准接待,导致审计报告的水份加大,审计报告质量下滑,会计公信度下降。
2.改革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思考
2.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切实保障会计人员合法权益。
我国《会计法》已颁布了多年,而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也未制定,就新《会计法》而言,法律规定也不尽完善,操作实用性也不高,会计监督的特殊性需要从立法角度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完善修订《会计法》,及时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会计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快建立会计监督信息交换机制、会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日常会计监督机制、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备案机制以及各部门执法协作机制等。大力净化会计执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会计秩序。从立法上根本解决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切实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之能够进行会计监督,大胆进行会计监督。
2.2 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2.3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综合素质。
净化会计行业风气,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仅靠立法和外部监督是不够的,应当教育会计人员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思想意识中形成内心自觉自愿的服从法律的规定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敢于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威胁弯腰。通过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形成自我的约束力,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的行业风气,确保会计核算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4 细化会计责任追究,加大会计违规处罚力量。
通过建立会计责任追究机制,细化会计责任,完善会计责任追究程序,规范责任追究,充分发挥会计责任追究的作用,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以法律威慑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2.5 建立会计违纪违法案件的定期通报制度,组织警示教育,促进良好的会计行风建设。
对会计违纪违规的案件应该定期向全体会计从业人员通报,以吸取教训,防微杜渐。通过警示教育,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违法违纪的社会危害性,从意识上肃清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教育会计从业人员遵紀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自身利益,建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总之,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的完整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减少经济犯罪,有助于防止腐败,才能使会计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
收稿日期:2009-12-26
1.企业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监督的范畴不仅包含了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内部监督,还包括企业外部国家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对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总体而言,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应该是一个包含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一个完整监督体系。
1.1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1.1.1 会计核算过分体现领导意志,会计监督形式大于实质。
“利益最大化”永远都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標,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会计核算成为不只是单独而客观地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往往首先要服从于企业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意志。由经济和政治的不可分离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面对国家相关部门的各种考核,其经营成果及考核结果往往主宰了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前途和个人利益;而“利益最大化”原则又是私有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利益最大化”在私有企业中却不是等同于“利润最大化”的,因为“利润最大化”首先面对的是多缴税款,多缴税款和“利益最大化”往往对私营企业主而言是对立的。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在利益面前,会计核算往往更多地体现了领导意志,国有企业往往扩大经营成果,而私有企业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做到“利润最小化”,甚至是亏损核算,会计监督必须要让位于利益,那只能是会计监督形式大于实质。
1.1.2 内部监督体制陈旧,会计监督有心无力。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会计人员受主办会计或财务负责人监督,主办会计或财务负责人受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监督。在这种模式下,计划经济时代常有国家监督作为有力的补充,每年“三大”检查都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国家组织的“三大”检查体制已取消,而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各级财政部门因忙于会计人员资格审验和后续培训,无力到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失去了外部支持以后,在上级监督下级的体制下面,只能是绝对服从领导意志,相应的会计人员法律保护设置不充分,甚至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我国当前的《会计法》和相关法律对逆向监督的相关规定不完善,对弱势一方保护不力,致使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有心无力。
1.1.3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低下,综合能力下降。
会计人员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不明,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职业纪律松散是整个会计行业极其普遍的问题。
在当前会计人员极度富余的情况下,拥有一份会计工作也实属不易,很多会计人员都倍加珍惜,以致不少人把聘请他们的企业当作“衣食父母”,企业养活了他们,当以全部力量回报企业的“知遇之恩”,工作中极端盲从,一切按上级的意志办事,即使是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了企业和自身的一点利益不但不坚持原则,还殚精竭虑地为企业做假出谋划策,全然不顾法律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尚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具备会计资格也应聘于中小企业中,不但对会计法规不熟悉,甚至使用的会计科目都是七八十年代会计制度中的科目,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往往“牛头不对马嘴”,混乱不堪;帐薄使用更是五花八门,该用装订本式帐薄的用活页式帐,帐务处理错误也不规定更正方法,直接撕掉帐页重来;有的帐簿上全年看不见一个“本月合计”、“本年累计”。帐务处理帐表不清,帐证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白条抵库、凭空收入的现象也不是少数,严重扰乱了会计秩序。
1.2 企业会计的国家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及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明确企业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依法定职权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行其使,相互完全独立,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不少。
1.2.1 国家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力量簿弱,理论和实际脱节。
《会计法》虽然明确了行使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也明确了财政部门对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等环节行使监督职权。但对财政部和其他部门行使监督职权的协调性、统一性没有详细的规定,会计的国家监督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督体系。从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看,财政部门平时接触企业会计核算很少,基本上没有针对企业的会计检查,却担负着会计国家监督的主要职责;国家审计部门主要担负财政资金的审计,对企业的审计活动也少得可怜;金融部门也仅对贷款企业进行偿债能力的评估,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基本没有;从实际工作来看,税务部门是接触企业会计核算最多的部门,也是对企业会计核算最了解的部门,但其职能仅限于纳税事项的管理,对日常会计监督不行使职权。行使主要监督职权的财政部门因忙于会计资格的审验和后续培训,用于日常会计监督的力量相当簿弱,甚至没有。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除财政部门设有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外,其他部门都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相互信息交换上,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以致信息不能共享,力量分散,监督不力。 1.2.2 日常监督制度未建立,监督责任未落实,会计监督停留在法律和文件上。
《会计法》虽然明确了会计国家监督的职能部门,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监督机制,相关法律对会计国家监督的形式、程序以及使用何种法律文书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三大”检查取消以后,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监督仅停留于会计人员资格的审验和培训,对会计人员没有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即使会计人员在企业严重违法违纪,财政部门也无心了解,只要到期将会计证交财政部门盖章检验即可,这样的管理体制也极大地放任了会计人员违纪违法。
另外,财政部门对企业聘任会计人员没有进行适时监督,各级财政部对自己辖区内的企业聘用会计人员未进行任何监督,企业聘任会计人员也从不报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备案,以致不少财务人员无证上岗,相关部门对各企业聘任了多少会计人员及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会计人员在企业的流动来去自如,是好事也是弊端,不利于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责任追究。
1.2.3 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监督为企业违规核算大开绿灯。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特别是现金管理制度的名存实亡,导致大量现金沉积于企业之中,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现金交易日益频繁,交易内容很难控制,现金交易的各种弊端轻易地发生,资金的体外循环更是无法禁止,会计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了。
1.3 企业会计的社会监督中的问题及成因。
会计的社会监督受利益因素影响,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大打折扣。
企业会计社会监督职能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行使,由于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审计报酬收取难度也加大,会计师事务所为有利于行业竞争和收费的方便,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委托方的要求,能宽就宽,绝不从严,加上委托方为达到审计目的而高规格、高标准接待,导致审计报告的水份加大,审计报告质量下滑,会计公信度下降。
2.改革和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思考
2.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切实保障会计人员合法权益。
我国《会计法》已颁布了多年,而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也未制定,就新《会计法》而言,法律规定也不尽完善,操作实用性也不高,会计监督的特殊性需要从立法角度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完善修订《会计法》,及时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会计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快建立会计监督信息交换机制、会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日常会计监督机制、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备案机制以及各部门执法协作机制等。大力净化会计执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会计秩序。从立法上根本解决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切实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之能够进行会计监督,大胆进行会计监督。
2.2 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2.3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综合素质。
净化会计行业风气,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仅靠立法和外部监督是不够的,应当教育会计人员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思想意识中形成内心自觉自愿的服从法律的规定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敢于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威胁弯腰。通过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形成自我的约束力,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的行业风气,确保会计核算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4 细化会计责任追究,加大会计违规处罚力量。
通过建立会计责任追究机制,细化会计责任,完善会计责任追究程序,规范责任追究,充分发挥会计责任追究的作用,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以法律威慑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2.5 建立会计违纪违法案件的定期通报制度,组织警示教育,促进良好的会计行风建设。
对会计违纪违规的案件应该定期向全体会计从业人员通报,以吸取教训,防微杜渐。通过警示教育,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违法违纪的社会危害性,从意识上肃清会计人员的侥幸心理,教育会计从业人员遵紀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自身利益,建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总之,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的完整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减少经济犯罪,有助于防止腐败,才能使会计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
收稿日期: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