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都市类报纸产生以来,以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主导,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态势。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其发展至一定阶段后所凸显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同时,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对整个报纸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都市类报纸的受众基础和信息价值均受到一定影响。只有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保证受众基础,同时提升信息可信度和价值,都市类报纸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 生存 发展
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开启中国都市类报纸之先河,众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创刊。①都市类报纸是市场经济下报业竞争的结果,它需要比党报更多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市类报纸为满足大众不同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报刊以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文风,犀利深刻的文字为大众所熟知。
要肯定的是,都市报不仅从版面上体现了广大市民的需求,更从报道的细节上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报道内容上重视贴近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报道方式上注重报道策划、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写作手法上艺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等等,为服务读者、取悦读者而不断努力。
都市类报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都市报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促进中国的报业发展,活跃国内报业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各地都市类报纸的广泛兴起,问题也逐渐凸显,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报纸数量多,地域分布集中。据2010年2月,搜报网统计数据,各省级都市类报纸多达99份,其中12个省(直辖市)拥有三份以上的都市报,这些报纸多集中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②同地区中存在同类型的报纸是好事,可以带来各报社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促进各自的发展;但过多的报纸,只会让读者在选择时,产生纷杂缭乱之感。报纸类型相同,报道内容类似,形成资源浪费。
其次,内容重复,新意难觅。受政府干预和都市报定位所限,刊登的国际和国内新闻,除自己记者的稿件外,统一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③报纸的采访工作也基本上只能够围绕本地区新近发生的事件来进行,这就难免会对某个事件产生重复报道,让读者失去了新鲜感,降低了阅读兴趣,浪费了新闻资源。久而久之,当千篇一律的报纸摆在读者面前,丧失了报纸原始的职能和定位时,读者就会寻找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第三,刊登广告数量多,“买报纸读新闻”变成“买报纸看广告”。这一点似乎已不单单是都市类报纸的弊端,各种传播媒体,多多少少都会被商家“盯梢”,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形象。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广告扑面而来时,读者是否依旧能怀着一份淡定的心情,从众多广告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来了解呢?以某份2012年10月11日出版的44版的都市报为例,广告专版多达11版,其他版面也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广告的确丰富了报纸的版面,但同时带来的资源浪费也值得我们思考。暂且不考虑这些广告的真实性和它能给报纸带来的经济利益,减少广告数量无疑是对资源和成本的一种节约。
从外部环境来看,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对整个报纸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与都市类报纸相类似:报道社会重大问题,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新闻活动。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由单纯的文字、图片形式转为声音、图像并存,甚至可以由受众主动发布新鲜事的时候,都市报的前行道路就变得更加崎岖。如何从众多媒体中吸引受众的眼球,如何培养忠实受众,便成为各报社所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20世纪末期,西方的“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逐渐蔓延开来,对包含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报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认为未来世界大量的信息会通过网络传送到个人面前,而纸质媒体将会逐渐走向消亡。在全球报业面临生存危机的背景下,与网络传播内容相似的都市类报纸却没有网络信息获取的快捷和便利。④如何同网络媒体相抗衡,留住更多的忠实受众,成为制约都市类报纸发展的重要问题。
都市类报纸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都市类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非偶然,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部门,自然负有对新闻行业的监督管理责任。在把握报纸大方向不偏离的同时,减少同类报纸的重复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政府部门现阶段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打开省门、甚至国门,让新闻本身作为流通的主体,可以“引进来,走出去”;记者作为新闻的采访者、报道者,能够对社会热点事件形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点,而非一家之言。整合现阶段省市级都市类报纸,形成全国性的都市报,未尝不是一个可取之道。
社会中的读者,是都市报的直接指向,是其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读者要深化主体意识,既把自己看作报纸的受众,又要努力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如同当今所流行的微博,时刻与报社记者联络,发现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文字的亲切感,事件的接近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传统媒体的新鲜魅力。
“媒介即讯息”,受众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怎样的信息。⑤都市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受众选择,成为其作为新闻传播主体所该研究的实质问题。报道中求真求深,内容上求新求异,手法上灵活多变,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正是都市报记者重塑受众意识的良好契机。记者可以为读者充当信息分析师,采写有深度的文章对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梳理;也应该深入田间地头,关心群众生活,了解其真正的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新闻活动;报纸自身要形成自己的特点,或以深度取胜,或以速度“制敌”,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接收社会讯息的重要载体。而网络中的非定向传播,让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特征明显增强,新闻自由度空前提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都市报要迎合更多读者的口味,需要有着严格的专业意识。当都市类报纸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被各类媒体争相效仿,内容的亲民性被博客、微博所“侵染”,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特征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同时,都市报的内容频频与网络新闻“撞车”,还会经常转述、刊登微博中的内容,成为微博在现实中的传播载体。这不禁让读者产生疑问:既然报纸内容与网络内容相差无几,为什么还要浪费钱买报看呢?为此,都市类报纸的要严把新闻质量关,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新闻内容的内涵,在便捷、速度无法超越网络的情况下,靠深度取胜。依靠众多消息渠道,凭借新闻敏感和新闻鉴别力,发掘新闻价值高、值得进行深入报道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线索,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探本寻源,用精湛的叙事能力写出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懂的好新闻,这也是都市类报纸的可行性出路。
当今多元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早以超越短、平、快的竞争,如何从质上确立和扩大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众多都市类报纸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⑥只有完善自身,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才不至于在茫茫“报海”中,迷方向,丢了未来。□
参考文献
①郝雨、陈迎艳,《我国都市类报纸国际报道的现状及发展空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②搜报网,http://www.soubaoad.com/analysis/classification/829.shtml.2010
③于泽远,《中国要求都市类报纸 停止报社通联需用新华社稿》[N].《联合早报》,2010-07-16
④何斌、杨华,《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及辨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8
⑥王小波,《以“深”取胜——新媒体时代都市类报纸的生存之道》[J].《中国出版》,2009(Z1)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 生存 发展
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开启中国都市类报纸之先河,众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创刊。①都市类报纸是市场经济下报业竞争的结果,它需要比党报更多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市类报纸为满足大众不同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报刊以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文风,犀利深刻的文字为大众所熟知。
要肯定的是,都市报不仅从版面上体现了广大市民的需求,更从报道的细节上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报道内容上重视贴近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报道方式上注重报道策划、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写作手法上艺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等等,为服务读者、取悦读者而不断努力。
都市类报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都市报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促进中国的报业发展,活跃国内报业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各地都市类报纸的广泛兴起,问题也逐渐凸显,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报纸数量多,地域分布集中。据2010年2月,搜报网统计数据,各省级都市类报纸多达99份,其中12个省(直辖市)拥有三份以上的都市报,这些报纸多集中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②同地区中存在同类型的报纸是好事,可以带来各报社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促进各自的发展;但过多的报纸,只会让读者在选择时,产生纷杂缭乱之感。报纸类型相同,报道内容类似,形成资源浪费。
其次,内容重复,新意难觅。受政府干预和都市报定位所限,刊登的国际和国内新闻,除自己记者的稿件外,统一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③报纸的采访工作也基本上只能够围绕本地区新近发生的事件来进行,这就难免会对某个事件产生重复报道,让读者失去了新鲜感,降低了阅读兴趣,浪费了新闻资源。久而久之,当千篇一律的报纸摆在读者面前,丧失了报纸原始的职能和定位时,读者就会寻找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第三,刊登广告数量多,“买报纸读新闻”变成“买报纸看广告”。这一点似乎已不单单是都市类报纸的弊端,各种传播媒体,多多少少都会被商家“盯梢”,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形象。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广告扑面而来时,读者是否依旧能怀着一份淡定的心情,从众多广告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来了解呢?以某份2012年10月11日出版的44版的都市报为例,广告专版多达11版,其他版面也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广告的确丰富了报纸的版面,但同时带来的资源浪费也值得我们思考。暂且不考虑这些广告的真实性和它能给报纸带来的经济利益,减少广告数量无疑是对资源和成本的一种节约。
从外部环境来看,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对整个报纸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与都市类报纸相类似:报道社会重大问题,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新闻活动。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由单纯的文字、图片形式转为声音、图像并存,甚至可以由受众主动发布新鲜事的时候,都市报的前行道路就变得更加崎岖。如何从众多媒体中吸引受众的眼球,如何培养忠实受众,便成为各报社所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20世纪末期,西方的“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逐渐蔓延开来,对包含都市类报纸在内的报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认为未来世界大量的信息会通过网络传送到个人面前,而纸质媒体将会逐渐走向消亡。在全球报业面临生存危机的背景下,与网络传播内容相似的都市类报纸却没有网络信息获取的快捷和便利。④如何同网络媒体相抗衡,留住更多的忠实受众,成为制约都市类报纸发展的重要问题。
都市类报纸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都市类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非偶然,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部门,自然负有对新闻行业的监督管理责任。在把握报纸大方向不偏离的同时,减少同类报纸的重复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政府部门现阶段需要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打开省门、甚至国门,让新闻本身作为流通的主体,可以“引进来,走出去”;记者作为新闻的采访者、报道者,能够对社会热点事件形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点,而非一家之言。整合现阶段省市级都市类报纸,形成全国性的都市报,未尝不是一个可取之道。
社会中的读者,是都市报的直接指向,是其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读者要深化主体意识,既把自己看作报纸的受众,又要努力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如同当今所流行的微博,时刻与报社记者联络,发现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文字的亲切感,事件的接近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传统媒体的新鲜魅力。
“媒介即讯息”,受众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怎样的信息。⑤都市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受众选择,成为其作为新闻传播主体所该研究的实质问题。报道中求真求深,内容上求新求异,手法上灵活多变,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正是都市报记者重塑受众意识的良好契机。记者可以为读者充当信息分析师,采写有深度的文章对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梳理;也应该深入田间地头,关心群众生活,了解其真正的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新闻活动;报纸自身要形成自己的特点,或以深度取胜,或以速度“制敌”,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接收社会讯息的重要载体。而网络中的非定向传播,让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特征明显增强,新闻自由度空前提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都市报要迎合更多读者的口味,需要有着严格的专业意识。当都市类报纸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被各类媒体争相效仿,内容的亲民性被博客、微博所“侵染”,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特征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同时,都市报的内容频频与网络新闻“撞车”,还会经常转述、刊登微博中的内容,成为微博在现实中的传播载体。这不禁让读者产生疑问:既然报纸内容与网络内容相差无几,为什么还要浪费钱买报看呢?为此,都市类报纸的要严把新闻质量关,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高新闻内容的内涵,在便捷、速度无法超越网络的情况下,靠深度取胜。依靠众多消息渠道,凭借新闻敏感和新闻鉴别力,发掘新闻价值高、值得进行深入报道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线索,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探本寻源,用精湛的叙事能力写出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懂的好新闻,这也是都市类报纸的可行性出路。
当今多元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早以超越短、平、快的竞争,如何从质上确立和扩大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众多都市类报纸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⑥只有完善自身,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才不至于在茫茫“报海”中,迷方向,丢了未来。□
参考文献
①郝雨、陈迎艳,《我国都市类报纸国际报道的现状及发展空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②搜报网,http://www.soubaoad.com/analysis/classification/829.shtml.2010
③于泽远,《中国要求都市类报纸 停止报社通联需用新华社稿》[N].《联合早报》,2010-07-16
④何斌、杨华,《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及辨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8
⑥王小波,《以“深”取胜——新媒体时代都市类报纸的生存之道》[J].《中国出版》,2009(Z1)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