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骨骼,守护人体的“顶梁柱”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人老骨先衰”,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面临着老龄化加速的挑战,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也愈演愈烈。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虽多,但临床疗效都不尽理想。近些年,我国逐渐重视起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骨质疏松症证候,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及疗效评价方面,不过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并且,国内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且治疗方案不够系统规范,故未能系统地评价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缺乏说服力。因此,如何更高层次、更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揭示中药作用分子机制是摆在黄宏兴及其团队面前的艰巨任务。
  多年来,黄宏兴及其带领下的研究团队一直默默扎根于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至今,他已经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1部,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找到了更多可能,减轻了众多患者的病痛。
  传承中医,创新发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有文献指出全球OP患者人数高达10.2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13.6亿,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25%,人数约为1.4亿。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跌倒时约有87%并发OP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临床将该病称为“沉默的杀手”,并将其引发的病理性骨折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高发病率及严重的并发症使得OP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疾病。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为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中医药治疗OP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宏兴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附属骨伤科医院)牵头制定了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深入分析了骨质疏松症临床防治难点,并努力探索临床解决方案。在广东省名中医刘庆思教授和黄宏兴的带领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已成为全国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技术的领先者与发源地。
  已故的刘庆思教授是国内首批进行中医药防治OP研究的专家,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1992年,黄宏兴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事医疗、科研工作,有幸成为刘庆思教授的学生,也成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5年,刘庆思教授团队考虑到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体结构的老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会增加,于是开始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并有相关项目立项。此后,OP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拳头项目,也是黄宏兴的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症专病医疗中心,2009年被确认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2015年纳入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他们负责牵头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骨质疏松症(骨痿)诊疗方案》和《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路径》,并运用于临床,有力地提高了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疗效,为国家出台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指南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发展到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骨伤科已经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是全国重点病种全国协作组的组长单位。该院实现和确立了中医骨伤科在国际上一定的学术知名度,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特色的中医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心。
  厚德载物,专注一事
  骨质疏松症是个多学科的疾病,主要分布在妇科、老年科、内分泌科、风湿科、骨科等,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这样专门设有骨质疏松专科和骨质疏松研究所是少见的。由于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的经济效益偏低,所以大多数医者或研究者会将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视为副业,而黄宏兴及其带领的团队是国内少有的将骨质疏松症研究当做主业的学术团队。多年来,他专注于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黄宏兴认为中医虽没有骨质疏松症病名,但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相关症状及病因病机已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并有骨痿、骨痹、痹症、痿证等名称,其中“骨痿”一词最符合骨质疏松症的内涵。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体会和以往研究成果,黄宏兴团队将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六多”,即“多因”“多果”“多虚”“多瘀”“多脏器”“多系统”。
  虽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位在骨,但病本涉及肾、脾、肝等多个脏器,所以它是一个与多脏器相关的疾病。黄宏兴及其团队在早期就开始对“肾主骨理论、脾肾相关论、血瘀论”3个理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病因是肾虚、脾虚、肝郁(虚)、血瘀,同时与气、血、精及经脉的病变亦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根本病因,脾虚是重要病因,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促进因素。
  另外,骨痿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女子七七,经脉虚”“男子八八,天癸绝”的生理特点,所以骨痿多见虚症;又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瘀的存在。所以,“多虚多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点。
  根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在刘庆思教授的指导下,黄宏兴团队提出了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并根据此治疗原则,筛选中药,研究出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纯中药制剂——“十味骨康口服液”。他们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在骨质疏松的诊治过程中,黄宏兴团队还十分重视“治未病”理论研究,探索骨质疏松症特色治疗方案。他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并率领团队积极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构建骨质疏松症中医特色防治体系。除此之外,黄宏兴团队还中西合参,不断优化临床诊治方案,规范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临床疗效。他们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等方法,融合医学体检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采取先进的个性化评估技术,进行体质辨识,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为病患及有关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相关医学知识,为患者直接提供就医指导。
  凭借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黄宏兴及其团队获得了诸多荣誉: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团队有6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且先后共有6人次获得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是国内获该奖项最多的团队。黄宏兴作为3个项目的第一主持人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多年来载誉颇丰:获得了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第三届“杰出青年学者奖”和第六届“学科成就奖”、广东省名中医、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杰出贡献奖”和“创新团队奖”、“羊城好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
  近期,立足于近30年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经验,黄宏兴出版了《骨质疏松研究丛书》,该丛书分为3个部分,即基础编、临床编和科普编。黄宏兴表示,虽然国内很多人都在研究骨质疏松,但是都有偏重性和指向性,因此相关知识都比较散。“我们就想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识串连起来,整合一下,于是就写了这套丛书”,他说,撰写这套丛书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提供给不同层面的人查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黄宏兴说道:“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可以看基础编,做临床诊治的可以看临床编,普通老百姓看前边这两个就有点困难,可以看科普编。因为骨质疏松的来临是一个静悄悄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科普编有助于他们认识这个病,并提早预防。”
  取其精华,温故知新
  中医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实践证明,中药复方能把握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环节,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的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性能,不但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还克服了西药价格昂贵、副作用大、难以长期服用、依从性较差、治疗效果低的特点,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刘庆思教授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坚持“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这一研究原则不但被徒弟黄宏兴继承了下来,还贯穿到了团队的文化当中。
  多年来,黄宏兴团队坚持从脾肾相关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经过系列研究,他们发现OP发生时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被打破,存在骨骼肌线粒体氧化损伤,线粒体通透孔及细胞色素C与线粒体损伤有关,氧化损伤在OP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药复方有抗氧化损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自由基。这些发现补充了OP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研究资料,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根据前期发现,黄宏兴团队成功构建Bcl2、Bak、DKK1、Sost过表达和沉默腺病毒,并将重组腺病毒成功转染成骨细胞和动物,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方法。黄宏兴还牵头首先在国内发布了《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专家共识》,提出中医药防治OP中肌肉、骨骼的共同靶点和治法,并推荐OP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滞血瘀;还优化了OP的中医临床路径。
  这一研究历时多年,基础扎实,连续性强,实验方法先进,论据充分,具有大量客观实验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多个临床单位运用该项目提供的研究方法和药物进行临床研究,证实对OP诊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临床疗效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宏兴带领的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团队由中高级职称医师组成,年富力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且临床和实验研究经验丰富。团队学术骨干蔡桦教授和梁祖建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骨科、骨质疏松科正、副主任,均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各种骨折、脱位、关节炎、颈肩腰背痛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他主要学术骨干和中青年培养对象包括张志海(主任中医师,硕导)、魏合伟(主任中医师,硕导)、刘海全(主任中医师,硕导)、万雷(主任中医师,硕导)、柴生颋(主任中医师,硕导)、朱根福(副主任中医师)、陈群群(主治医师)、郑维蓬(主治医师)、刘治军(主治医师)、李娟(主治医师)等。黄宏兴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0余名。他们都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上有着突出的成绩。
  大医精诚,仁心为基。骨骼具有保护、支持、造血、运动等功能,骨骼健康才能有力支撑和保障人体健康。在骨质疏松防治这场战争中,黄宏兴及其研究团队一直在坚持从中医药这座宝库中找到更好的“武器”来守护人民的健康。当然,“上醫治未病”,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有人将人体比喻成一部完整的机器,由大大小小各种零部件组合而成。九大系统各负其责,才构成了一个健康运转的人体。而大脑是我们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控制着我们所有的诸如感知、运动、语言、思维、认知等高级神经活动。人类大脑里面拥有着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异常复杂与精贵。这些神经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来支持这些高级的神经活动的?一直以来,这些都是人类面临的基础科学难题之一,也是21世纪最重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世人头顶。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作为新兴战略资源和未来能源的重要部分,太阳能被人们寄予厚望,在国家的多项规划和激励政策下发展迅猛。  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有效方式,迄今为止已经历了3个发展时代。其中,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包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可薄膜化、光电转换效率
摘要:多源流理论为分析东北振兴政策变迁提供了视角,基于政策文本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法,研究不同时期东北振兴政策内容,运用多源流理论探讨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北振兴政策的变迁是基于三条源流的变化产生的:东北振兴问题源流、东北振兴政策源流和东北振兴政治源流。通过分析三条源流的变化,得出影响东北振兴政策变迁的因素,以期对今后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东北振兴;多源流理论;文
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暴发,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暴发,2005年脑膜炎奈瑟菌4821序列群暴发,2006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新发、突发、罕见传染病面前,一位来自黄土高原小山村的科学家总是逆行在人群中,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9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13年被《健康报》等评为“生命之托·希
车小奎,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矿物资源与冶金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1963年生,1983年东北工业学院(现东北大学)选矿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89年晋升工程师,1994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99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
2013年夏,骄阳似火。  与这炎夏不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葛青带给人的却是一份沉静如水的感觉。远离了“世界之大,人之浮夸”,她专注在免疫学科的世界中,开辟着心中的一片清凉。即使是收到获评为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的消息,也并未激起太大的波澜。  走出去,扎实科研能力  从本科到博士,葛青都就读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期间,在导师陈慰峰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她将cD4单阳性胸腺细胞分为
RNA聚合酶III/TFIIIB/DNA复合体的拓扑结构  Nature封面:酵母Pol III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的冷冻电镜结构。Nature杂志第7688期封面文章报道了RNA聚合酶III(Pol III)催化在细胞生长期间对于蛋白质合成至关重要的短RNA转录过程。Pol III主要在转录起始阶段被调控,而Pol III活动调控异常与癌症等疾病存在关联。研究包含Pol III的全部17个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一脸温婉笑容,美丽智慧,干练坚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界中,她犹如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格外显眼。她是冰心所说的“真”、“善”、“美”,读她如品上等香茗,润心芬芳。她,就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策。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王策总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交口称赞:执著、踏实、有胆识、有创造力、
他,17岁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2岁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37岁就已出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SGI国际公司副总裁,40岁应邀加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历任雪佛龙全球技术公司高级科学顾问、新型能源技术核心领域主任、能源过程研发部门主任、全球实验室负责人等,期间,他还代表雪佛龙公司兼任了美国图尔萨(Tul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4%。  “全球网民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这组数据无疑又一次强调了这个结论。  庞大的网民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网络访问量,也隐藏着层出不穷的网络问题。一个便捷、安全、稳定的网络,是网民的期望。然而,如何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更有保障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