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而现实的学习、生活却给中学生造成种种心理压力,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已迫在眉睫。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性格方面的问题
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特点,往往性格出现偏颇,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一是自私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常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另一种是自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人,孤芳自赏;再一种是自卑型,这种学生较为孤僻,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不善于与人交往。上述几种由于性格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常常在心理方面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频繁的测验、考试、竞赛,经常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心理障碍。
3.考试焦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由来已久,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子女,使子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无法正常发挥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时,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1)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父母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尖锐化。
(2)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和猜忌,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2.与老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老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时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当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双差生”犯了错误时,老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老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协调。
3.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中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绪不够稳定,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喜怒无常,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我”为中心;对朋友的要求苛刻,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盾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相待等等。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中学生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素质。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己经成为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班主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学校中,校长、任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都有责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但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的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能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广泛地或个别地、有针对性地、有预防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班主任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要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2——20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
2.要加强家校联合,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来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进入中学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或“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极其单调、乏味,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由此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要根据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和调整的。当然以上仅是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中学时代以及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健康地学习班和生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教育学者继续探讨和实践。
一、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性格方面的问题
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特点,往往性格出现偏颇,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一是自私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常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另一种是自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人,孤芳自赏;再一种是自卑型,这种学生较为孤僻,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不善于与人交往。上述几种由于性格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常常在心理方面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频繁的测验、考试、竞赛,经常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心理障碍。
3.考试焦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由来已久,并且深深地影响到子女,使子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无法正常发挥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时,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1)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父母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尖锐化。
(2)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和猜忌,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2.与老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有些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老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时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当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双差生”犯了错误时,老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老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协调。
3.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中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绪不够稳定,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喜怒无常,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我”为中心;对朋友的要求苛刻,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盾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相待等等。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中学生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素质。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己经成为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学班主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学校中,校长、任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都有责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但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的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能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广泛地或个别地、有针对性地、有预防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班主任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要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2——20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
2.要加强家校联合,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来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进入中学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或“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极其单调、乏味,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由此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要根据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和调整的。当然以上仅是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中学时代以及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健康地学习班和生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教育学者继续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