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建构学生学习的引领体系。我们对引领体系的构建的讨论从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元素来展开,简称之为“三元”引领体系的建构。本文着重讨论学生学习的家庭引领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解读与学生学习的引领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快乐的学习活动。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内容是学习,且是活跃的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更不是训斥、惩戒、侮辱学生的行为。
二、不断深化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
西方学者弗洛培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从社会意义上深化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基点。在家庭所具有的八个基本社会功能中,抚育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稳定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功能,都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其实,家庭其他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也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深刻认识这个基点的重大意义,是自觉地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做好人才教育这项奠基工程的前提。二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中学毕业后(18~20岁)是智商随大脑发育而达到成熟的阶段,设之为100,有50是在6岁前完成的,在12岁前(小学阶段)又完成30,最后20是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学生时期,也就是智商完成时期,是孩子受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三要确立自己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北京市教育研究所对108名优秀生进行了家庭调查,这些数据表明:80%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素质高,民主作风好,主动与学校、老师配合,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一个研究所对108名失足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76%的家长素质低,家庭教育状况差,其中有63%的家长经常以个人的利益为诱饵,引导孩子向钱看;有13%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只求不惹事就行了;45%的家长实施的是“棍棒教育”,致使孩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三、转变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转变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要改变养儿防老和把孩子当做光宗耀祖的工具的功利观念。把孩子当做工具、物品来看,而不将其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来看,会妨碍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人父母,人本观念是根本,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关心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愉悦地接受教育。当代家长应该看到,养儿防老的价值取向是狭隘和自私的,太小看孩子的人生价值了。光宗耀祖的精神追求是低俗的,孩子的价值是由社会客观评价的,是否得到社会的好评,关键在于孩子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要转变和更新家庭教育的内容伦理观念。前面讨论的是为何而教的问题,这里讨论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家庭教育的职能,重点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做人,就要围绕人生的八个基本问题,即学习、能力、品德、事业、责任、权利、相处、合作,以德育为核心,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里说的“以德育为核心”,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在智育方面,可以布置与学校有所不同的实践性较强的“大作业”,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
再次,要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这是一个怎么教的问题。上述所说的“棍棒教育”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要彻底摒弃“鞭下出贤人”的观念。然而,光是摒弃“棍棒教育” 还不能适应当代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还需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这里提出几个方向性的要旨,供广大家长们参考:一是坚持鼓励。信心是前进的动力,这一点应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切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二是坚持平等交流,努力营造讨论的气氛。家庭教育要有好的影响效果,就得平等交流,活跃气氛。三是坚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四是要熟悉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最能体现互补作用。孩子在学校,一个班有几十人,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难度较大,而家庭教育则比较容易落实。为此,我们必须熟悉孩子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不仅包括个人性格,还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个人的具体特点和状况,即知识基础、爱好、智商、情商、具体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教育个性化,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发挥个人潜能。五是要处理好爱护与教育的关系,切忌溺爱和无原则地迁就、纵容。溺爱与专制相结合的“二极背反教育” 是很具普遍性和传统性的违反当代教育科学的方式,值得许多家长检讨和反思,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晓之以理,析其利害。以上五点,是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的着眼点。
四、创新引领技巧
一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的上进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搞了个心理试验,得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第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的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第三,人才资源贵在开发。父母对孩子的欣赏、鼓励和期望,也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着力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是经久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是一种影响人生的定式和力量。良好习惯对增强学习动力和毅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童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矫正坏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形成好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用心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素质必能大大提升。
三是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前面说到要与孩子平等交流,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孩子把他所想的说出来,你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要求,区分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讲究方式方法。孩子向你说及有趣的见闻时,你要适当引导孩子并给予评价或作出判断,启发孩子的思维。总之,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时,一要充分尊重孩子,以平等、温和的态度与孩子商量;二要善于倾听,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三要用讨论、启发的方式交谈,以期望式的语调为主;四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五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四是要深入了解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向孩子提出相关建议。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便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入的程度越来越深,接触的面越来越广。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接触面,积极向孩子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五是善于矫正错误的价值取向的误导,把孩子的兴趣转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孩子沉迷于某种娱乐或游戏,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类同性的现象,会对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采取强制性的隔离措施,往往收不到矫正的效果,采取粗暴的方法则更糟糕。较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对孩子进行价值取向的指导,用更富有意义和趣味的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转移价值目标时必须设法使孩子对新目标产生兴趣,从“爱好”和“乐趣”着眼,逐步向正确价值目标转移。
六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要善于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使其自我悔悟,并自觉弥补过失。这种教育方式带有一定的心理惩罚,使用这一教育方式要审慎,要思量三个底线:一是用其他方式无效后再试用此方式;二是孩子有一定的弥补过失的能力;三是要达到激发孩子自我悔恨、记取教训、不再犯错的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是最一般的家教方式,仅供参考,希望家长能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具体的情况创造性地应用。
一、家庭教育的解读与学生学习的引领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快乐的学习活动。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内容是学习,且是活跃的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更不是训斥、惩戒、侮辱学生的行为。
二、不断深化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
西方学者弗洛培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从社会意义上深化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基点。在家庭所具有的八个基本社会功能中,抚育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稳定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功能,都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其实,家庭其他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也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深刻认识这个基点的重大意义,是自觉地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做好人才教育这项奠基工程的前提。二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中学毕业后(18~20岁)是智商随大脑发育而达到成熟的阶段,设之为100,有50是在6岁前完成的,在12岁前(小学阶段)又完成30,最后20是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学生时期,也就是智商完成时期,是孩子受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三要确立自己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北京市教育研究所对108名优秀生进行了家庭调查,这些数据表明:80%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素质高,民主作风好,主动与学校、老师配合,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一个研究所对108名失足青少年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76%的家长素质低,家庭教育状况差,其中有63%的家长经常以个人的利益为诱饵,引导孩子向钱看;有13%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只求不惹事就行了;45%的家长实施的是“棍棒教育”,致使孩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三、转变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转变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要改变养儿防老和把孩子当做光宗耀祖的工具的功利观念。把孩子当做工具、物品来看,而不将其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来看,会妨碍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人父母,人本观念是根本,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关心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愉悦地接受教育。当代家长应该看到,养儿防老的价值取向是狭隘和自私的,太小看孩子的人生价值了。光宗耀祖的精神追求是低俗的,孩子的价值是由社会客观评价的,是否得到社会的好评,关键在于孩子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要转变和更新家庭教育的内容伦理观念。前面讨论的是为何而教的问题,这里讨论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家庭教育的职能,重点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做人,就要围绕人生的八个基本问题,即学习、能力、品德、事业、责任、权利、相处、合作,以德育为核心,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里说的“以德育为核心”,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在智育方面,可以布置与学校有所不同的实践性较强的“大作业”,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
再次,要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这是一个怎么教的问题。上述所说的“棍棒教育”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要彻底摒弃“鞭下出贤人”的观念。然而,光是摒弃“棍棒教育” 还不能适应当代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还需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这里提出几个方向性的要旨,供广大家长们参考:一是坚持鼓励。信心是前进的动力,这一点应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切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二是坚持平等交流,努力营造讨论的气氛。家庭教育要有好的影响效果,就得平等交流,活跃气氛。三是坚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四是要熟悉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最能体现互补作用。孩子在学校,一个班有几十人,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难度较大,而家庭教育则比较容易落实。为此,我们必须熟悉孩子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不仅包括个人性格,还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个人的具体特点和状况,即知识基础、爱好、智商、情商、具体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教育个性化,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发挥个人潜能。五是要处理好爱护与教育的关系,切忌溺爱和无原则地迁就、纵容。溺爱与专制相结合的“二极背反教育” 是很具普遍性和传统性的违反当代教育科学的方式,值得许多家长检讨和反思,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晓之以理,析其利害。以上五点,是转变和更新教育方式伦理观念的着眼点。
四、创新引领技巧
一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的上进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搞了个心理试验,得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第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的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第三,人才资源贵在开发。父母对孩子的欣赏、鼓励和期望,也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着力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是经久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是一种影响人生的定式和力量。良好习惯对增强学习动力和毅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童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矫正坏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形成好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用心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素质必能大大提升。
三是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前面说到要与孩子平等交流,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孩子把他所想的说出来,你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要求,区分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讲究方式方法。孩子向你说及有趣的见闻时,你要适当引导孩子并给予评价或作出判断,启发孩子的思维。总之,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时,一要充分尊重孩子,以平等、温和的态度与孩子商量;二要善于倾听,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三要用讨论、启发的方式交谈,以期望式的语调为主;四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五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四是要深入了解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向孩子提出相关建议。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便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入的程度越来越深,接触的面越来越广。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接触面,积极向孩子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五是善于矫正错误的价值取向的误导,把孩子的兴趣转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孩子沉迷于某种娱乐或游戏,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类同性的现象,会对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采取强制性的隔离措施,往往收不到矫正的效果,采取粗暴的方法则更糟糕。较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对孩子进行价值取向的指导,用更富有意义和趣味的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转移价值目标时必须设法使孩子对新目标产生兴趣,从“爱好”和“乐趣”着眼,逐步向正确价值目标转移。
六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要善于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使其自我悔悟,并自觉弥补过失。这种教育方式带有一定的心理惩罚,使用这一教育方式要审慎,要思量三个底线:一是用其他方式无效后再试用此方式;二是孩子有一定的弥补过失的能力;三是要达到激发孩子自我悔恨、记取教训、不再犯错的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是最一般的家教方式,仅供参考,希望家长能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具体的情况创造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