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与我国会计教育和改革事业的大力推进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相适应,我国会计教育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环境变化呼唤会计教育变革。
关键词:会计教育 教育改革 综述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以及广泛的教育需求。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会计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育也不例外。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未来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把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作为我们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把握历史赋予我们发展会计教育的机遇。
一、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
1.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同时直接影响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与会计教育的发展。广义的会计人才包括会计、理财、审计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会计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会计教育如何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如何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提升中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会计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
2.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促使会计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我国,尽管会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会计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向人才市场,从素质教育入手,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导向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和实践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会计,理财,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满足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培养模式和方法落后
我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一种提法是,培养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另。一种提法是,培养中级财务会计专门人才。这两种提法尽管存在着“高级”和“中级”的分歧,但都强调“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不可否认,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合格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国家干部”“高校教师”等高级人才。然而时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缺乏可操作性,不应成为单一的、主要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设置过细,学科口径过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设置上,仍保留着很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界限划分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同时受部门分割办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中除设有会计学、审计学、理财学三个专业以外,还按部门、按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铁道会计、旅游会计等,这种所谓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这是一种缺乏远见、与今后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短期行为。
3. 课程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滞后
上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会计改革,高等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这次改革仅仅解决了会计专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初步相适应的问题。尚未着眼于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教委指定的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师资特点增设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单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通识课程严重不足。
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学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机械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如果翻开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严重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导致学生误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种误导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1. 重塑教育目标
要从“账房先生”型的传统会计转变为“创业型”的现代会计。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勇于创新是发展。基本训练虽然是基础,但只有基本训练充其量是个“账房先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更多企业领导人将出身子会计。而领导人最重要的培养是创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创业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目标。
2. 改革教育手段
要从“填鸭式”的传授转变为案例讲解和会计方法的传授。在强调会计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会计实践环节。现有本科生“理论呱呱叫,会说不会干”。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操作能力。特别是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学习方法不会变。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会计实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学生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学生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因此,要改进学生实习的方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先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实习过程要完整,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一般责任心更强,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将来就业时供需直接见面。解决学校实习经费不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同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更新现代教育观念;(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3)加强职业经验训练,实行“双技术职称”即会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又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4)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集体备课,统一编写教案;(5)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挂钩。
4. 完善评价体系
要从学校主导转变为根据市场需求,以学生自我操办为主的新评价体系。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加工的特殊产品,犹如工厂生产的商品,最终要“销售”给用人单位,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信号,这个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潜力或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便于单位选择。因此学生评价应该以用人单位为导向。 目前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全面发展,结果导致某方面特别突出,但另一方面又被低估。二是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一般从德育,学习成绩和体育三方面着手,德育和体育流于形式,成绩的考察又只限于必修的分数。然而,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学校充当幕后“支配者”,当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对其评价出现矛盾时出面调解,对于学生评价不合理现象进行纠错,使其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公正,合理,客观的。
参考文献:
[1]许萍,翘首新突破——“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观点综述.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12期.
[2]孙芳城,会计教育改革思索──重庆市会计学会会计教育讨论会综述.四川会计,1996年第02期.
[3]陈玮、刘峰,改革课程体系 开展通才教育——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组第三次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3年第06期.
关键词:会计教育 教育改革 综述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以及广泛的教育需求。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会计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育也不例外。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未来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把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作为我们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把握历史赋予我们发展会计教育的机遇。
一、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
1.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同时直接影响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与会计教育的发展。广义的会计人才包括会计、理财、审计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会计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会计教育如何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如何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提升中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会计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
2. 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促使会计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我国,尽管会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会计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向人才市场,从素质教育入手,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导向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和实践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会计,理财,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满足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培养模式和方法落后
我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一种提法是,培养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另。一种提法是,培养中级财务会计专门人才。这两种提法尽管存在着“高级”和“中级”的分歧,但都强调“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不可否认,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合格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国家干部”“高校教师”等高级人才。然而时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缺乏可操作性,不应成为单一的、主要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设置过细,学科口径过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设置上,仍保留着很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界限划分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同时受部门分割办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中除设有会计学、审计学、理财学三个专业以外,还按部门、按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铁道会计、旅游会计等,这种所谓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这是一种缺乏远见、与今后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短期行为。
3. 课程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滞后
上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会计改革,高等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这次改革仅仅解决了会计专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初步相适应的问题。尚未着眼于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教委指定的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师资特点增设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单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通识课程严重不足。
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学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机械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如果翻开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严重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导致学生误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种误导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1. 重塑教育目标
要从“账房先生”型的传统会计转变为“创业型”的现代会计。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勇于创新是发展。基本训练虽然是基础,但只有基本训练充其量是个“账房先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更多企业领导人将出身子会计。而领导人最重要的培养是创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创业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目标。
2. 改革教育手段
要从“填鸭式”的传授转变为案例讲解和会计方法的传授。在强调会计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会计实践环节。现有本科生“理论呱呱叫,会说不会干”。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操作能力。特别是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学习方法不会变。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会计实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学生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学生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因此,要改进学生实习的方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先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实习过程要完整,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一般责任心更强,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将来就业时供需直接见面。解决学校实习经费不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同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更新现代教育观念;(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3)加强职业经验训练,实行“双技术职称”即会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又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4)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加强集体备课,统一编写教案;(5)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晋升挂钩。
4. 完善评价体系
要从学校主导转变为根据市场需求,以学生自我操办为主的新评价体系。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加工的特殊产品,犹如工厂生产的商品,最终要“销售”给用人单位,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信号,这个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潜力或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便于单位选择。因此学生评价应该以用人单位为导向。 目前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全面发展,结果导致某方面特别突出,但另一方面又被低估。二是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一般从德育,学习成绩和体育三方面着手,德育和体育流于形式,成绩的考察又只限于必修的分数。然而,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学校充当幕后“支配者”,当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对其评价出现矛盾时出面调解,对于学生评价不合理现象进行纠错,使其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公正,合理,客观的。
参考文献:
[1]许萍,翘首新突破——“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观点综述.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12期.
[2]孙芳城,会计教育改革思索──重庆市会计学会会计教育讨论会综述.四川会计,1996年第02期.
[3]陈玮、刘峰,改革课程体系 开展通才教育——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组第三次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