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将京津冀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作为首都环境建设的牵头部门,要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足服务首都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两个大局,紧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块短板,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坚持联合共编、联通共建、联动共治、联创共赢,努力形成环境治理区域协同推进新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保障。
一、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增强“三个自觉”
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对协调推动京津冀城市环境治理,同步改善三地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品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自觉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解决“大城市病”和城市环境“痼疾顽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切实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最强的政治意识、最重的责任担当、最大的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义不容辞地扛起京津冀城市环境协同共治的重大责任,努力使京津冀区域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二)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切实增强思想自觉
要牢牢把握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城市为基础,以环境治理为抓手,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为标准,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把腾退出来的城市空间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会损害首都在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条没人管理的臭水沟会凸显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树立疏解功能与环境提升同步推进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抓住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机遇,努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城市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三)扎实推进环境治理,切实增强行动自觉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使首都环境建设的舞台更加扩大,环境资源的构成更加丰富,环境空间的布局更加拓展,环境参与的力量更加强大,是一项重大利好的综合工程。必须坚定必胜信心,不断增强行动自觉,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实现由一市一地的局部治理,向三地整体的协同共治转变;
二是实现由过去的以我为中心谋发展,向站在京津冀协同的大局上谋发展转变;
三是实现环境建设信息资源由以往独享,向开放共享转变;
四是实现由依托重大活动的运动式整治,向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常态化管理转变;
五是实现环境治理由追求简单数量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二、聚焦重点、合力协同,实现“四联四共”
落实《规划纲要》,推进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统筹引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必须坚持两手发力,一手抓好北京市的环境治理,一手推进区域协同共治,力争在共性领域、重点项目、瓶颈问题等方面实现突破。
(一)联合共编,努力实现规划标准编制三地同步
利用目前正在编制各自“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的契机,主动与津冀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共同谋划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做到在指导思想上合拍,在基本原则上统一,在发展目标上聚焦,在主要任务上协作,不断提升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眼京津冀三地环境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环境标准研究,统一做好立、改、废等工作,努力形成京津冀三地通用、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一体化标准体系。
(二)联通共建,努力实现市政设施建设三地同行
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紧紧抓住筹办冬奥会、新机场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建设契机,推进与张家口市共同成立“京张环卫公司”,实现环卫管理软硬件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水平;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资源化处理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地区城市餐厨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共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热网建设,做好北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涿州、盘山、廊坊、张家口四张热网规划建设;推进燃气供应体系建设,依托上游企业打造永清、宝坻两个输配中心,通过多元化投资掌控部分LNG资源,保障应急安全,促进天津蓟县、河北北三县等邻近区域输配体系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联动共治,努力实现市容环境整治三地同力
结合筹办冬奥会,顺应人民群众环境新期待,重点开展“两高、三道、三大区域”环境联动整治建设。联合开展各自辖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河道、铁道(城际铁路)沿线两侧30米区域内,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速铁路车站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升进京第一印象;开展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域,燕郊、廊坊、固安、怀来等省际交界结合区域,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空中走廊可视区域的环境治理,保护水源环境,净化可视环境,美化环境品质,形成一体化的环境景观。探索建立京津冀户外大型广告联管联控机制,施行广告商资质互认、设置标准统一规范、执法监督信息共享等一体化管控措施,以首善标准带动京津冀地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四)联创共赢,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成果三地同惠
在推进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落实好环境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开展京津冀联创联治活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成果三地共享。
一是联合创建“环境建设示范区”,带动区域环境整体提升。
二是联合创造一流环境设施,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市民生活。
三是联合争创“环境服务优质品牌”,方便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百姓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真正实惠。
三、发挥优势、综合施策,建立“五项机制”
推动京津冀城市环境协同治理,应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坚持首善标准,实行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城市环境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
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协调联络作用,加强京津冀城市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探索建立省际协调联系制度,审议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环境建设相关规划,研究推进环境治理的总体方案和相关政策,统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信息沟通,开展交流互学,建立起环境建设领域的协同共治格局。
(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发挥首都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引领天津、河北环境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针对协同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难题联合攻关,把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环境建设中来。大胆探索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并试行区域固废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区域清洁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机制、区域环境转移支付机制、石油天然气管线安全管护机制等。
(三)探索建立城市环境建设系统干部互派互培机制
落实京冀联合出台的《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精神,建立环境建设系统干部互派挂职锻炼机制,分期分批互派各层级环境建设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业务干部进行对口挂职锻炼,互相学习、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开展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逐步建立起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储备库。探索建立环境建设行业协会联盟,集合环境建设各领域专家,共同谋划和研究城市环境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区域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协同管控等领域重点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四)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借助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改革,推进三地城市管理网格对接进程,建立区域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服务专业化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发挥《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首环办《首都环境建设动态》和天津市、河北省环境建设专业刊物的传播作用,实行城市环境治理法规标准、经验做法、“痼疾顽症”案例研究等信息三地共享,推动环境建设工作开展。建立重大活动常态化运行服务保障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国家重大活动环境服务保障能力。
(五)建立环境治理试点示范机制
针对省际结合部、水源保护地、跨界河道等区域环境治理范围广阔、底数不明、标准不一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进行试点示范。针对城市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等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道路开展试点先行,探索解决路灯照明保障机制。有选择性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固废综合利用,提升垃圾处理资源化程度,推动城市环境协同发展,让老百姓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新变化。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一、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增强“三个自觉”
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对协调推动京津冀城市环境治理,同步改善三地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品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自觉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解决“大城市病”和城市环境“痼疾顽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切实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最强的政治意识、最重的责任担当、最大的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义不容辞地扛起京津冀城市环境协同共治的重大责任,努力使京津冀区域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二)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切实增强思想自觉
要牢牢把握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城市为基础,以环境治理为抓手,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为标准,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把腾退出来的城市空间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会损害首都在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条没人管理的臭水沟会凸显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树立疏解功能与环境提升同步推进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抓住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机遇,努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城市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三)扎实推进环境治理,切实增强行动自觉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使首都环境建设的舞台更加扩大,环境资源的构成更加丰富,环境空间的布局更加拓展,环境参与的力量更加强大,是一项重大利好的综合工程。必须坚定必胜信心,不断增强行动自觉,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实现由一市一地的局部治理,向三地整体的协同共治转变;
二是实现由过去的以我为中心谋发展,向站在京津冀协同的大局上谋发展转变;
三是实现环境建设信息资源由以往独享,向开放共享转变;
四是实现由依托重大活动的运动式整治,向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常态化管理转变;
五是实现环境治理由追求简单数量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二、聚焦重点、合力协同,实现“四联四共”
落实《规划纲要》,推进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统筹引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必须坚持两手发力,一手抓好北京市的环境治理,一手推进区域协同共治,力争在共性领域、重点项目、瓶颈问题等方面实现突破。
(一)联合共编,努力实现规划标准编制三地同步
利用目前正在编制各自“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的契机,主动与津冀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共同谋划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做到在指导思想上合拍,在基本原则上统一,在发展目标上聚焦,在主要任务上协作,不断提升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眼京津冀三地环境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环境标准研究,统一做好立、改、废等工作,努力形成京津冀三地通用、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一体化标准体系。
(二)联通共建,努力实现市政设施建设三地同行
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紧紧抓住筹办冬奥会、新机场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建设契机,推进与张家口市共同成立“京张环卫公司”,实现环卫管理软硬件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水平;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资源化处理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地区城市餐厨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综合运用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共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热网建设,做好北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涿州、盘山、廊坊、张家口四张热网规划建设;推进燃气供应体系建设,依托上游企业打造永清、宝坻两个输配中心,通过多元化投资掌控部分LNG资源,保障应急安全,促进天津蓟县、河北北三县等邻近区域输配体系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联动共治,努力实现市容环境整治三地同力
结合筹办冬奥会,顺应人民群众环境新期待,重点开展“两高、三道、三大区域”环境联动整治建设。联合开展各自辖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河道、铁道(城际铁路)沿线两侧30米区域内,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速铁路车站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升进京第一印象;开展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域,燕郊、廊坊、固安、怀来等省际交界结合区域,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空中走廊可视区域的环境治理,保护水源环境,净化可视环境,美化环境品质,形成一体化的环境景观。探索建立京津冀户外大型广告联管联控机制,施行广告商资质互认、设置标准统一规范、执法监督信息共享等一体化管控措施,以首善标准带动京津冀地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四)联创共赢,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成果三地同惠
在推进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落实好环境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理念,开展京津冀联创联治活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成果三地共享。
一是联合创建“环境建设示范区”,带动区域环境整体提升。
二是联合创造一流环境设施,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市民生活。
三是联合争创“环境服务优质品牌”,方便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百姓切实享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真正实惠。
三、发挥优势、综合施策,建立“五项机制”
推动京津冀城市环境协同治理,应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坚持首善标准,实行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城市环境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
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协调联络作用,加强京津冀城市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探索建立省际协调联系制度,审议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环境建设相关规划,研究推进环境治理的总体方案和相关政策,统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信息沟通,开展交流互学,建立起环境建设领域的协同共治格局。
(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发挥首都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引领天津、河北环境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针对协同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难题联合攻关,把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环境建设中来。大胆探索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并试行区域固废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区域清洁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机制、区域环境转移支付机制、石油天然气管线安全管护机制等。
(三)探索建立城市环境建设系统干部互派互培机制
落实京冀联合出台的《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精神,建立环境建设系统干部互派挂职锻炼机制,分期分批互派各层级环境建设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业务干部进行对口挂职锻炼,互相学习、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开展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逐步建立起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储备库。探索建立环境建设行业协会联盟,集合环境建设各领域专家,共同谋划和研究城市环境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区域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协同管控等领域重点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四)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借助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改革,推进三地城市管理网格对接进程,建立区域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服务专业化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发挥《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首环办《首都环境建设动态》和天津市、河北省环境建设专业刊物的传播作用,实行城市环境治理法规标准、经验做法、“痼疾顽症”案例研究等信息三地共享,推动环境建设工作开展。建立重大活动常态化运行服务保障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国家重大活动环境服务保障能力。
(五)建立环境治理试点示范机制
针对省际结合部、水源保护地、跨界河道等区域环境治理范围广阔、底数不明、标准不一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进行试点示范。针对城市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等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道路开展试点先行,探索解决路灯照明保障机制。有选择性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固废综合利用,提升垃圾处理资源化程度,推动城市环境协同发展,让老百姓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新变化。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