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舍行藏且为之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辉,辽宁营口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汇报》《诗刊》《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发表多篇作品。出版散文集、诗集及心理学书籍共7部。
  仁是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散落天涯,到哪儿都是家。仁能聚沙成塔,也能集腋成裘。它是超越阶级和时空的一种洪荒之力,是天人合一的道,是令人安心的符咒。仁人是仁的有机载体,古今不乏。老藤的长篇小说《刀兵过》,就是围绕一个“仁”字展开的,它成功刻画了中国文人用舍行藏的睿智,这应是该书对中国隐士精神的一种烛照。
  理性认知世事,是《刀兵过》的精神内核。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客观而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居庙堂与隐山林,入世与出世的理智选择和人生态度。这不但是一种理性的再现,更蕴含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王氏父子的隐于野,便是儒家学说的证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锦衣玉食的生活千篇一律,正直高尚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会成为社会乱象的奴隶,心里有定盘星,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且坚信邪不压正,不肯与恶同流合污。至于某些人所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只是为自己劣行找的借口而已。王克笙的“藏”,有个人主观成分在,也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子鸣鹤的“藏”,则有其父的爱和对世事的清醒认知,当然,不想被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腐蚀,自己又无法融入龌龊,需待一个时机——世界变得海清河晏时,也就众乐乐了。虽说这个理想并不容易实现,可也不要无奈悲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出自己,尽己所能为这个社会的改变添砖加瓦,而不是一味的避世,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脱节,想必,这是作者替主人公的代言。
  爱惜自己的羽毛是文人雅士的风骨,也是一撇一捺撑起的“人”的脊梁。乱世中既保持棱角,又能处理好与各色人等的关系,打好太极,这绝对是高手。能写出这层深意来的作者,修为可见。读一本书,读懂它的内涵,比读它的表相更有滋味。大自然的法则是适者生存,人类何尝不是?当你改变不了社会,就要从改变自己入手来适应人生。否则,只能优胜劣汰。当然,这改变有底限。王克笙的正直人品和高超医术,其子王鸣鹤继承得很好,其子在当时当世,能以九里百姓为己任,游刃有余于各种政权人物中,不卑不亢,这才是人格的大美。即便有些个性棱角的磨损,仍以大局为重,超越了读书人的呆板和不知变通,不损其魅力。入世的“入”,到底怎样做才好,显然值得我们深思。王鸣鹤不但与土匪打交道,也与日本人过招,更与共产党人交往,在他心里,三教九流都是人,找他的便是病人,没有身份之分,只要是病人,都在他救死扶伤范围内,当然,他不是愚蠢的东郭先生,他有勇有谋,是历史上明朝皇姓“朱”的后人。这既是他的血脉传承,亦是他与其父一生念念不忘想要恢复的本宗。看,大我小我,其实都逃不开“性情”二字。
  大医精诚中对医德作了阐述,成为医训。医者父母心,医者菩提心。其实,面对生死病痛,没有疆界,没有任何附属的条件,只是一种本能,见了病人便救,这才是医的最高境界。若人人如此,世界便会没有战争和灾难了。小先生王鸣鹤能在并不太平的乱世中与各色人等协调好关系,保全小小的九里平安,本身就是一种仁,一种义,是超越歧黄的雅士。这,或许就是作者一直在当下苦苦追寻不曾放弃的意念和行为,也是一种人格的播种,告诉我们何时何地该做什么。其实既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是人之初性本恶,善恶在于人个体的天性。有些人给他再好的环境,依然不失狼子野心的本质,有些人生下来就善良,即便在劣境的熏陶下也不会染上恶。
  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是《刀兵过》的一大特色。这是一本用情感写成的长篇小说,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温度,或平凡或不凡,皆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有正义有私心,象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缩到九里這样一个小地方来,以点代面,窥一书而知人世,男一男二皆可圈可点,王克笙出生时给了接生婆一耳光的描写相当精彩,有野味,与其说给接生婆一耳光,不如说给命运一耳光。不过,最后经由生活的磨砾,每一个人都会输给命运,败给生死。王鸣鹤则是秉持了其父的医品人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更懂得进退张弛,与这个世界较量的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尽最大力量保持自我,这是他青出于其父那一蓝的魅力。酪奴堂的传承,就是这部小说的草蛇灰线,贯穿始终,中医是小说中主人公的“法器”,是众人臣服的人品之外的强势“法器”,而塔溪道姑便是冥冥中美的化身,是王氏父子心中的女神,需仰视可见。包括后来的止玉道姑,都以一种完美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人,生活中应该说是没有的,实在说有,也是一种理想的美化罢了,是憧憬,是父子二人心头永远的白玉光。至于吴志甫、蒲娘、姚大下巴、老地羊等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处事准则和优缺点。一如“九里村约”和“九里义渡”,连同万柳塘的柳,都有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和超载文字的深度呼唤。而九里,不仅是王克笙和鸣鹤父子的理想国,更是作者的理想国,是滚滚红尘中很多凡夫俗子的理想国。虽然,它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毕竟有梦就好。
  通过阅读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的雅士。手写其心,作品其实就是在替作者言志。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王氏父子便是作者的化身。深喜这部《刀兵过》中蕴涵古代话本小说的风味,堪称洗涤灵魂的佳作,这才是易令读者震撼的根源。作者信手拈来的关于中医知识和古诗词的引用,体现出这部《刀兵过》中战乱与人性的冲突,又引出乡贤的高大形象,最终却是耐人寻味的牺牲品,以行动透视心境,以小见大,悲剧中富有极深的内涵,小说至此得到升华。这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儒家都有涉猎,尤其对中医学和古典文学的探讨,更加吸睛。孔子信奉的乱世则藏,在王家父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因为藏得不够深所以才有悲剧故事发生。不外因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主人公有仁者之心,有不曾麻木的正义灵魂,这本身就是致命的软肋。他想弘扬国粹,也尽力了,可是个人的力量与历史的洪流碰撞的结果是什么,还需要说吗?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作者对孔夫子的用舍行藏理解得还蛮深刻的。实践如何,个中因果,倒也不必强求孰是孰非了。让人深思,便是《刀兵过》的禅结出的如意果。
  写作手法上,用“刀兵过”作为小说的宏大历史背景,历史与想象紧密交织,相得益彰,不啻当时社会的缩影,读来如临其境,这是小说深入人心的“技”的层面。有人说文字是“武功”的镜子,一旦修成正果,“武功”自然就练成了。唯美的语言成为小说文学性的一个亮点。书中很多好句值得品读,像夜幕中的小星,发出润人心脾的光。譬如“爱情就像一场战争,很容易开始,却很难结束”,“我来辽河湿地,一半为了爱情,一半为了你”,“不是满脑子砸烂旧世界的铁石姑娘,革命理想多半来自爱情的激励”,“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好端端一个人,龙睛虎眼出去,弱不禁风回来”,“说话的欲望显然超过了吃饭的话唠”……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之深。
  无论哪一时代,善良的弱者就像没有牙齿和爪子的小动物,砧板就是宿命。作者借风度仪人的塔溪道姑之口,说邱祖所言——“不到苦之极处,苦根不尽,智慧难开。”这话对今天处于幸福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富有哲理的。“刀兵过”过的是那个战乱的年代,和平时期,分明也有看不见的刀兵在过,同样需要我们机警面对。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要保持理智,不能太过感性,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读懂并感谢作者的苦心,这便是《刀兵过》凌驾于作品和生活之上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一滴水落下,石头的心窝暖了一下  两滴,三滴,无数滴  石頭甘心被洞穿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石头被杀是出于主动  用自己漏风的身体  成全水滴家族的远行梦  一滴水落下,石头身上的肉少了一小块  两滴,三滴,无数滴  石头最怕你的锲而不舍  天底下最硬的肉忌惮最柔软的坚持  练歌者五音不全  但你不能说他已被乐感抛弃  一首,两首,无数首  音符会因为动容而落泪  音符在练歌者坚持了千万首后  悄悄
期刊
早晨  总有一场雨水在某个早晨  在檐角嘀嗒  太阳花东倒西歪  如那只挣扎的蚂蚁等待微小幸福  我是一个旁观者  洗手 羹汤  然后 开始修行  向西  向西的路一点都不平坦  我們身不由己走下去  时常会有一些怜惜在黄昏后抵达  对着鲜花和春天的影子  我开始祈祷  初夏  榴花开的时候  人间开始火热  日子适应了流水  再不会对风的到来躲躲藏藏  我总是在蝉的叫声中裸露出肌肤
期刊
立春是劳动者的立春。中原冻土苏醒  民歌,散發着植物的青汁味  那时的河流,蜿蜒含蓄  喂养村庄和神明,也喂养了朴素的情爱  那时的植物通人性,采把卷耳  塞你兜里,千山万水都有她的倩影  采桑的指尖啊,摩挲出了细腻  有那么多的春色和顾盼,需要细细消磨  而他们在出征的路上,渴了,捧起溪水  像马儿,在辽阔的大地前,垂下高昂的头
期刊
坐在月亮里等风来,  风里有一壶老酒迷醉的乡音。  一湖青柳,  将故乡的月亮摇醒。  鸿沟对岸,是血脉的根。  海峡那端,是故鄉的延伸。  黑头发,黄皮肤埋不进白土,  祖母的围裙滴满泪痕。  坐在月亮里喊醒乡音,  迷醉在乡音里,  擦干祖母的围裙。  冲撞云天里的孤独  季节在乡河里一页页翻译自己的容颜。  乡风一丝丝从血脉的记忆里溢出。  半生的沧桑走过山岭,  在山外纵横。  意识与乡风
期刊
站在山顶上,天  依然比我高  低头,我比山高  风从脚下吹过  吹向那老去的村庄  一步一步清晰着过往  山。依然——  在天下孕育着万物  在深夜暗恋着流星  要问,谁的夜更黑  失去草场的牧民  把星星当成了移动的羊群  一只羊的命运  ——给牧民的诗  那浩大的队伍  究竟要多高的地位  與权威——  才能将思想统一  我不敢随意下笔  当然,权威在羊的面前  就像走过草原的  风一样淡凉
期刊
那从旷野飘洒过来的精灵  爬上父亲线条分明的额纹  一管旱烟  在长满粗茧的手中散尽青烟  父亲嘴角的那一抹笑意  渐渐丰盈  父老乡亲们  在我的诗中修养生息  以一种神圣的姿势  解下墙上的犁铧  一声吆喝  用尽了积蓄一冬的气力  错落有致的农田深处  犁铧与乡亲们的心事亲密接触  尽管有些记忆已漂泊久远  但犁铧不断翻卷的细微声响  泄露了老农心中的秘密  到底是誰啊  把农户人家的企盼 
期刊
陆恒开着他那辆丰田车行驶在环海路上的时候,脑子里还在计算着手上这笔巨额款项的分配比例。父母年迈,妻子钟婷明天开始就没有赡养义务了,所有担子落在哥哥一个人肩上,除了把这些年父母兄弟支持自己创业买房的本金还上,额外还要留一笔尽孝的养老金,这样即便自己看顾不上父母晚年,他们也有足够的钱财傍身。  再就是从小疼爱自己的哥哥,小时候为了供自己读书成才,哥哥辍学打工,婚后跟嫂子侄儿常年异地分居,吃尽了苦头,自
期刊
一想到年龄,周围可怕的静寂  中年之后就羞于谈论理想  与儿子一起,空间不要太大  一间书房足够,可以不顾及整个世界  从天南海北背回来,满屋子的书  很多还来不及仔细翻阅  每頁都这么锋利,一不小心  就划伤我浅薄的思想  这些书,年轻时就紧随我  从乡下辗转而来,嫁到城里  在榆木架上安家落户  有的书本封面已罩上灰尘  内页却还是崭新的  像我亲爱的儿子,不善言辞  等着我下班回家招呼,亲近
期刊
盛开的一抹鲜红  如一个用抽象存留下的签名  嫩绿的复叶,在羽扇纶巾中伸展  直到山坡道口,撞上你来时的方向  寤寐思服辗转背诵《偶然》  投影在你的波心  青石板踏入一百八十五天的尘封  再次,丈量云彩的高度  喜悦、无奈、成长的耳语在记忆里攀爬  凤凰木横展下垂繁茂生长的伞形  托付起天涯的空灵  直到,燃烧盛夏站立的纵横交错处  你发现  愛的光与孤寂等身
期刊
一切都与季节无关  我的日子在冬至时温暖如春  所有的温度  都源自那缕无端升起的炊烟  如今它仍停在高过屋顶的黄昏里  追叙着村庄、田亩、牛羊、庄稼  以及那時满坡的贫富和悲喜  秸秆的草香依旧朴实  一旦点燃便香火不断  而曾经的幸福与快乐  都纷纷赶在灶门打开前登场  乖巧的白菜包子在母亲的抚育下  滋养了许多青黄不接的日子  让那些过于发达的消化系统  焕发出抗拒三冬的能量  而蛰伏在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