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大庆之前,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落成,正厅需要一幅代表中国形象的绘画作品,经中央反复研究,决定请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两位画家创作一幅大型山水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接见两位画家时要求以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创作一幅山水画。这幅画要能代表当代中国的绘画水平,还要通过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景象。历时近两个月,这件由傅抱石、关山月绘画、毛泽东题字的巨作终于完成。至今,这幅画依然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每有重要会议,领导们都会与会议代表在这幅画下合影留念。
这是一幅宽9米,高5.5米,面积达50平方米的巨大画幅,用30多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宣纸“丈二匹”拼接而成,背后用麻布作衬,因为找不到一面足够大的墙,特制了一个很大的画板才勉强够用。望着这一张张费巨资购得的名贵宣纸,画了一辈子国画的傅抱石深感任务的艰巨。为创作好这幅画,当时专门成立了磨墨组、制笔组、接纸组,并抽调了许多为绘画服务的工作人员。由于绘画所需的墨汁量大,磨墨组的工作人员终日不停地磨才能保证供给需要;制笔组制出的笔光笔竿就有1米多长,像扫帚一样;普通的调色盘显然已经不适用,而用大号的洗脸盆代替,一摆就是五六个。
《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完成的第三天,周恩来陪同毛泽东来到创作现场为作品题字,傅抱石先生向毛泽东介绍创作意图,“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间以长江、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毛泽东听后微笑点头,称画作“独具匠心”。稍加思索,他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
山水画不等同风景画
有些人很不理解《江山如此多娇》把长城、黄河、长江和喜马拉雅山都画在一幅作品中,它们之间相隔千里之遥。如果用风景画的理论来研究山水画,结果当然是不可思议。山水画善于把很多精彩的风景融会在一个画面中,风景画则是对一个具体的景物作如实描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涅列斯奇(1377-1446),创建了“焦点透视”法,这种方法就等于人透过窗户观察外面的景物,而且人的眼睛注视一个位置不变。焦点透视的发明使画家们可以在平面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以至于写实的油画风景完全可以与照片媲美。
有理论家说山水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视点不固定,随着需要来回移动。山水画的独特观察方法和构成方法,非但西方人不容易理解,中国年轻的画家也感到神奇。
1963年,傅抱石、关山月一行到镜泊湖写生,青年画家刘振铎(1937-)全程陪同。此行刘振铎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边照顾老画家们的生活,一边向他们学习。傅抱石喜欢白天出去用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对着山水作简单概括的速写,晚上在宾馆的房间里展开宣纸挥毫创作。一次,刘振铎看到一幅作品感到不解,因为镜泊湖附近除几处民房外就是招待所,并没有傅抱石画中的欧式教堂,他禁不住说出口来,傅抱石笑笑说:“这是我从罗马尼亚借来的。”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画的写生,并非被动地照抄对象,而是可以自由地把自然景物按照作品的需要做理想化的组合,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超越的。如果按照西方的艺术理论来衡量,山水画在构成上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在内容上又有象征主义倾向,在主题方面则有浪漫主义的味道。而《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中的很多象征意义,才是它的真正核心所在。
田园的梦想
山水画中的“山水”不是对哪一座山哪一处水的直接描绘,而是画家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的独特创造。所以清代山水画家石涛(1630-1724年)称“搜尽奇峰打草稿”。
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国人一向主张“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观一直受春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的影响:一位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张积极“入世”,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位是老子,他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主张人应该“出世”,回归自然过一种悠闲自得的轻松生活。旧时代读书人的寒窗苦读求仕为官,新时代各行各业人士的拼搏进取,都可以说是受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一旦官场失意不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重荷时,人们会自然想到老子的主张,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每到此时,山水画则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漫步在田园山野。这就是山水画“卧游”的功能。
孔子虽然主张积极进取,但是也同样钟情山水,他总结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老子的道家思想在东汉(25-220)末年被演化为宗教,得道成仙成了人们的理想。传说中神仙住在深山的古刹或者岩洞里,周围长满了苍松翠柏;瀑布或隐或显,涓涓的小溪在山间流淌。这些都是山水画中常表现的题材内容,也是人们所向往的“仙境”。
既然山水画是在画“仙境”,那么就要做到“合理、真实”,让人看了信服。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概括了山水画的要求,他认为,山水的自然美在于它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而山水画只有表现了山水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才可以称得上 “妙品”。
价值连城的山水作品
2006年7月29日,傅抱石的山水画《雨花台颂》,在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620万元成交,创下当代山水画拍卖的最高记录。
2007年5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山水画家李可染(1907-1989)的作品《万山红遍》经过热烈竞投后,以3504万港元成交。这是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的七幅画作中最大的一幅。画作高131厘米,宽84厘米,作品的构图丰满,特别是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使画面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此画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的精湛技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李可染被公推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大师,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常以“苦学派”自诩。他认为山水画的学习是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过程,一旦坚持不住,就会前功尽弃。
同样是以写生的方法创新山水画,傅抱石与李可染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傅抱石的写生方法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那么李可染的方法却是地道的西方式写生。“如何在绘画上融汇中西”一直是近百年来美术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山水画要推陈出新,借鉴西方绘画的经验是大多数画家的首选。然而,中西绘画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同,怎样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就要看画家的智慧和勇气。李可染的绘画道路是从西画入手后来转入中国画的,西画的写生方法他运用得十分熟练,然而,换成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直接对景挥毫,他经历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为了使他的国画脱离水彩画的样子,他求教于山水画大师黄宾虹(1865-1955)先生,40岁又拜齐白石(1864-1957)为师,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自成一家。
山水画都有在作品完成后签名盖章的程序,这种“章”称为篆刻艺术,内容多是作者的姓名、艺术主张或者名言警句。50年代李可染常用的两方印章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在晚年解释说:“‘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李可染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定样式,他立志要“为祖国山河立传”,要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他用西洋画直接对景写生的方法,率先在山水画中表现光照在山石上的效果,创造了“逆光法”。逆光下浓黑的大山边缘透出些许光亮,断断续续地勾画出山石的轮廓。飞流直下的泉水和掩映在树丛深处的屋宇成为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浑厚、深沉、博大是李可染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尤其是那以深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他创造的这种新图式,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水画的典范,影响至今不绝。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主要画科,与人物画、花鸟画一同展示着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
这是一幅宽9米,高5.5米,面积达50平方米的巨大画幅,用30多张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宣纸“丈二匹”拼接而成,背后用麻布作衬,因为找不到一面足够大的墙,特制了一个很大的画板才勉强够用。望着这一张张费巨资购得的名贵宣纸,画了一辈子国画的傅抱石深感任务的艰巨。为创作好这幅画,当时专门成立了磨墨组、制笔组、接纸组,并抽调了许多为绘画服务的工作人员。由于绘画所需的墨汁量大,磨墨组的工作人员终日不停地磨才能保证供给需要;制笔组制出的笔光笔竿就有1米多长,像扫帚一样;普通的调色盘显然已经不适用,而用大号的洗脸盆代替,一摆就是五六个。
《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完成的第三天,周恩来陪同毛泽东来到创作现场为作品题字,傅抱石先生向毛泽东介绍创作意图,“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间以长江、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毛泽东听后微笑点头,称画作“独具匠心”。稍加思索,他便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
山水画不等同风景画
有些人很不理解《江山如此多娇》把长城、黄河、长江和喜马拉雅山都画在一幅作品中,它们之间相隔千里之遥。如果用风景画的理论来研究山水画,结果当然是不可思议。山水画善于把很多精彩的风景融会在一个画面中,风景画则是对一个具体的景物作如实描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涅列斯奇(1377-1446),创建了“焦点透视”法,这种方法就等于人透过窗户观察外面的景物,而且人的眼睛注视一个位置不变。焦点透视的发明使画家们可以在平面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以至于写实的油画风景完全可以与照片媲美。
有理论家说山水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视点不固定,随着需要来回移动。山水画的独特观察方法和构成方法,非但西方人不容易理解,中国年轻的画家也感到神奇。
1963年,傅抱石、关山月一行到镜泊湖写生,青年画家刘振铎(1937-)全程陪同。此行刘振铎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边照顾老画家们的生活,一边向他们学习。傅抱石喜欢白天出去用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对着山水作简单概括的速写,晚上在宾馆的房间里展开宣纸挥毫创作。一次,刘振铎看到一幅作品感到不解,因为镜泊湖附近除几处民房外就是招待所,并没有傅抱石画中的欧式教堂,他禁不住说出口来,傅抱石笑笑说:“这是我从罗马尼亚借来的。”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画的写生,并非被动地照抄对象,而是可以自由地把自然景物按照作品的需要做理想化的组合,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超越的。如果按照西方的艺术理论来衡量,山水画在构成上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在内容上又有象征主义倾向,在主题方面则有浪漫主义的味道。而《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中的很多象征意义,才是它的真正核心所在。
田园的梦想
山水画中的“山水”不是对哪一座山哪一处水的直接描绘,而是画家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的独特创造。所以清代山水画家石涛(1630-1724年)称“搜尽奇峰打草稿”。
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国人一向主张“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观一直受春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的影响:一位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张积极“入世”,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位是老子,他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主张人应该“出世”,回归自然过一种悠闲自得的轻松生活。旧时代读书人的寒窗苦读求仕为官,新时代各行各业人士的拼搏进取,都可以说是受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一旦官场失意不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重荷时,人们会自然想到老子的主张,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每到此时,山水画则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漫步在田园山野。这就是山水画“卧游”的功能。
孔子虽然主张积极进取,但是也同样钟情山水,他总结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老子的道家思想在东汉(25-220)末年被演化为宗教,得道成仙成了人们的理想。传说中神仙住在深山的古刹或者岩洞里,周围长满了苍松翠柏;瀑布或隐或显,涓涓的小溪在山间流淌。这些都是山水画中常表现的题材内容,也是人们所向往的“仙境”。
既然山水画是在画“仙境”,那么就要做到“合理、真实”,让人看了信服。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概括了山水画的要求,他认为,山水的自然美在于它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而山水画只有表现了山水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才可以称得上 “妙品”。
价值连城的山水作品
2006年7月29日,傅抱石的山水画《雨花台颂》,在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620万元成交,创下当代山水画拍卖的最高记录。
2007年5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山水画家李可染(1907-1989)的作品《万山红遍》经过热烈竞投后,以3504万港元成交。这是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的七幅画作中最大的一幅。画作高131厘米,宽84厘米,作品的构图丰满,特别是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使画面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此画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的精湛技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李可染被公推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大师,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常以“苦学派”自诩。他认为山水画的学习是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过程,一旦坚持不住,就会前功尽弃。
同样是以写生的方法创新山水画,傅抱石与李可染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傅抱石的写生方法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那么李可染的方法却是地道的西方式写生。“如何在绘画上融汇中西”一直是近百年来美术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山水画要推陈出新,借鉴西方绘画的经验是大多数画家的首选。然而,中西绘画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同,怎样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就要看画家的智慧和勇气。李可染的绘画道路是从西画入手后来转入中国画的,西画的写生方法他运用得十分熟练,然而,换成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直接对景挥毫,他经历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为了使他的国画脱离水彩画的样子,他求教于山水画大师黄宾虹(1865-1955)先生,40岁又拜齐白石(1864-1957)为师,通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自成一家。
山水画都有在作品完成后签名盖章的程序,这种“章”称为篆刻艺术,内容多是作者的姓名、艺术主张或者名言警句。50年代李可染常用的两方印章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在晚年解释说:“‘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李可染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定样式,他立志要“为祖国山河立传”,要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他用西洋画直接对景写生的方法,率先在山水画中表现光照在山石上的效果,创造了“逆光法”。逆光下浓黑的大山边缘透出些许光亮,断断续续地勾画出山石的轮廓。飞流直下的泉水和掩映在树丛深处的屋宇成为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浑厚、深沉、博大是李可染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尤其是那以深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他创造的这种新图式,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水画的典范,影响至今不绝。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主要画科,与人物画、花鸟画一同展示着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