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铁生说:皈依文本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行走的姿态。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境界。一堂好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优秀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细读文本是基础,用好文本,努力让学生以最佳心境投入到文本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
一、 细读文本的关键——捕捉词眼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教师要保持言语警觉和敏锐,逐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细读中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做到“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我在执教《颐和园》时对“滑”的解读让我获益良多:“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作者为什么不用“划”?孩子们平时在湖上划船游玩的印象尤为深刻。这时候我开始抓住昆明湖的美景,结合前一句“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让孩子们悠悠的荡漾在美丽的昆明湖上,闭眼去感受“滑”过时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一个“滑”字就好像赋予了船生命,灵动、轻盈的味道体现得很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划船人的心境。如果用“划”,船就是被动的,体现不出船的“生命”和划船人的心态,同时反衬出昆明湖的静和颐和园的美。又如执教《丑小鸭》片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他的羽毛理了一理”一句,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即一个“啄”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可见,文本细读,能“细”到一字、一词、一句,并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还原文本,其感受愈深,体会愈真。
二、 细读文本的精髓——潜心会文
文本细读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从教材入手,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教学中,引领学生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深入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童年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当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细读领悟文本的价值,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作者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又如执教的《窃读记》,开篇引导学生一读到课题中的“窃”字,就会不由自主地给孩子们讲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于是我以这个题眼为中心,细读挖掘文本的价值。孔乙己“窃”的是书(物质、商品),而本文“窃”的则是读(高尚的行为、精神的追求),情趣上大相径庭。抓住题眼,细读课文,孩子们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而孩子们则借助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 细读文本的思想——抓住形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而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使文本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铭刻心间。如执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海鸥送别老人时那一幕幕令人震撼的情景让孩子们内心激荡,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使得海鸥们在他的遗像前翻飞盘旋,犹如守灵的亲人,不舍离去?我相机引导孩子们回到第一部分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给海鸥起名字的场景,让他们在细读老人喂食、呼唤时的动作、神情、语言中感受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又如执教《草船借箭》中抓住文本中“诸葛亮‘笑’着说”一处,将其立于制高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体会:这“笑”,笑出了诸葛亮“识人心、知天文、懂地理”的特点,感受其“神机妙算”。
四、 细读文本的重任——解析练习
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包括课文中的“泡泡语”、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都是编者依据训练目标体系和课文特点设计的,提示教学的重点、关键和学习的方法。它是训练重点的分解、细化,承担着理解课文、落实训练重点的“重任”。文本细读,还应解析这些思考练习题。一般地讲,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思考与练习,即弄清其训练的目的意图;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系。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提出这样的思考练习: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一思考练习,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知道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二是体会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效果。这是弄清了“干什么”。那么,编者为什么要安排這样的思考练习呢?只要联系《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就不难明白,这是在落实“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效果)”。怎样做呢?首先应让学生概括出小艇的几个特点(窄、深、长、翘、灵活),进而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效果,至少有三点:一是可以设想,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比喻句来形容、描写小艇呢(突出了小艇的三个主要特点),如果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一个就表现不出小艇的样子、特点,或者说就不是威尼斯的小艇)二是运用比喻句来描写小艇,突出了小艇的特点,让人感到很直观、生动、形象;三是表达出了作者对小艇的喜爱、赞叹之情。如果我们在文本细读时,能对课后思考练习做这样的细读、解读、研读,教学中就会心明眼亮,有的放矢,防止“没有航标乱行船”。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处理好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细读文本入手,捕捉词眼、潜心会文、体悟人物形象、抓住文中重点的解析练习,就能让学生感知文字的魅力,从而在细读中主动去学习实践,主动去获取知识,水到渠成地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李小叶,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中枢一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阅读教学
一、 细读文本的关键——捕捉词眼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教师要保持言语警觉和敏锐,逐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细读中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做到“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我在执教《颐和园》时对“滑”的解读让我获益良多:“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作者为什么不用“划”?孩子们平时在湖上划船游玩的印象尤为深刻。这时候我开始抓住昆明湖的美景,结合前一句“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让孩子们悠悠的荡漾在美丽的昆明湖上,闭眼去感受“滑”过时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一个“滑”字就好像赋予了船生命,灵动、轻盈的味道体现得很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划船人的心境。如果用“划”,船就是被动的,体现不出船的“生命”和划船人的心态,同时反衬出昆明湖的静和颐和园的美。又如执教《丑小鸭》片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他的羽毛理了一理”一句,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即一个“啄”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可见,文本细读,能“细”到一字、一词、一句,并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还原文本,其感受愈深,体会愈真。
二、 细读文本的精髓——潜心会文
文本细读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从教材入手,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教学中,引领学生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深入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童年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当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细读领悟文本的价值,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作者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又如执教的《窃读记》,开篇引导学生一读到课题中的“窃”字,就会不由自主地给孩子们讲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于是我以这个题眼为中心,细读挖掘文本的价值。孔乙己“窃”的是书(物质、商品),而本文“窃”的则是读(高尚的行为、精神的追求),情趣上大相径庭。抓住题眼,细读课文,孩子们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而孩子们则借助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了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 细读文本的思想——抓住形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而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使文本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铭刻心间。如执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海鸥送别老人时那一幕幕令人震撼的情景让孩子们内心激荡,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使得海鸥们在他的遗像前翻飞盘旋,犹如守灵的亲人,不舍离去?我相机引导孩子们回到第一部分老人生前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给海鸥起名字的场景,让他们在细读老人喂食、呼唤时的动作、神情、语言中感受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又如执教《草船借箭》中抓住文本中“诸葛亮‘笑’着说”一处,将其立于制高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体会:这“笑”,笑出了诸葛亮“识人心、知天文、懂地理”的特点,感受其“神机妙算”。
四、 细读文本的重任——解析练习
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包括课文中的“泡泡语”、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都是编者依据训练目标体系和课文特点设计的,提示教学的重点、关键和学习的方法。它是训练重点的分解、细化,承担着理解课文、落实训练重点的“重任”。文本细读,还应解析这些思考练习题。一般地讲,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思考与练习,即弄清其训练的目的意图;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系。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提出这样的思考练习: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一思考练习,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知道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二是体会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效果。这是弄清了“干什么”。那么,编者为什么要安排這样的思考练习呢?只要联系《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就不难明白,这是在落实“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效果)”。怎样做呢?首先应让学生概括出小艇的几个特点(窄、深、长、翘、灵活),进而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效果,至少有三点:一是可以设想,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比喻句来形容、描写小艇呢(突出了小艇的三个主要特点),如果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一个就表现不出小艇的样子、特点,或者说就不是威尼斯的小艇)二是运用比喻句来描写小艇,突出了小艇的特点,让人感到很直观、生动、形象;三是表达出了作者对小艇的喜爱、赞叹之情。如果我们在文本细读时,能对课后思考练习做这样的细读、解读、研读,教学中就会心明眼亮,有的放矢,防止“没有航标乱行船”。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充分处理好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细读文本入手,捕捉词眼、潜心会文、体悟人物形象、抓住文中重点的解析练习,就能让学生感知文字的魅力,从而在细读中主动去学习实践,主动去获取知识,水到渠成地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李小叶,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中枢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