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感,是把一些普通的事做得隆重。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庄重、神圣、有秩序。2018年2月,我们从云南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大理沙溪出发,沿着旧时的盐马古道,和马帮一起穿越到马坪关,体验了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别样春节。
云南大理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了完好的山乡古集风貌。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到达沙溪古镇,巷道里人们端着各家的年夜饭,去往本主庙,或者刚刚从庙里出来回家。刚煮好的大块肉,和鲜艳的各色油炸香片,看起来很让人垂涎。按照沙溪古镇的传统,年夜饭必须抬着猪头和公鸡,去本主庙献给本主菩萨,拜过本主,有了菩萨的祝福,才能开始做自家的年夜饭。
没有猪和鸡,我们把随行带的所有食品,用当地的托盘也装了一盘,加入到了本主庙的祭拜人群中来。小庙中香烟缭绕,人们在主殿前拜过菩萨后,还要在门口的香炉烧香,最后到大门口放一挂鞭炮,再端着猪和鸡面朝四个方向分别颤悠着半蹲一遍。
从本主庙出来,我们还拜过了侧面的土地神,祈祷此次马帮出行顺利。
沙溪古镇东寨门口外的玉津桥是南连大理地区的第一桥,是原来所有南来北往马帮的必经之路。桥身还保持着很古朴的样子,地面的石板也被过往人畜磨得很有光泽。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被水冲塌,后改为铁索桥。铁桥因战乱被毁,再改为木板桥。今桥为民国24年重建,此桥桥墩用石灰沙浆灌筑,拱圈用糯米纸浆灰粘结,特别牢固。
年三十的夜晚很多人在旁边的空地燃放炮竹烟花,绽放在星空中,照亮了古老的桥身,也倒影在平静的黑潓江中。而大年初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同染上光洁古老的石板,我们在江边享受着安宁干净的这一刻。
大年初一我们骑马去距离沙溪几公里外的沙登箐。骑在马背上路过沿途的白族村庄,路边晒太阳的老人孩子们,都互相问候新年好,有一种云南特有的温暖祥和。
马帮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盐和茶,还有随行传教的僧侣。历史上的南诏国王因受武则天的影响,而鼓励僧侣们在沙溪石宝山上大兴雕刻石窟。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
不同于旅游车可以到达的石宝山石窟群,沙登箐隐秘在一个很深很窄的峡谷中,沿着中间的马道,我们可以到达一尊沿着山壁雕刻的很大的佛像跟前。这里的地貌很奇特,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仿佛从山上长出巨大的红色的一个个石头疙瘩,佛像就被安置在山崖和地面相接的凹槽部分。这里非常安静,只有我们几马几人,可以静心欣赏这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石窟雕刻风格融合了尼泊尔、印度等的风格,这些都是茶马古道上特有的文化交融。很遗憾的是,大佛旁边的几尊小佛,都有被机器切割的形状,这是明显被盗过的痕迹。
沙溪境内古马道密布,有不少马道至今还在使用。沙溪最古老、最有特色的马道,是沙溪北面明涧谷底的明涧道和沙溪通往弥沙盐井的盐道。前者当地人称“明涧哨马帮路”,后者称“马坪关路”。大年初二我们随马帮从沙溪古镇出发,踏上前往马坪关的千年古盐道。
这条古道至今仍在使用,马帮穿行在群山峻岭间,时而石板路,时而乱石路,时而上下土坡,时而穿林而过。好在我们的坐骑小滇马们都脚力强劲,走得稳稳当当。山路崎岖难走,随行徒步的向导们想出了省劲的办法,一路拉着马尾巴爬升。
我的马行前有点感冒,一路打着喷嚏,还不时把口水喷在前面隊友的身上。但是该爬山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上坡下坡走得胸有成竹。
行至山间穿出树林,溪水边铺着白桌布的长条餐桌给所有人带来了惊喜,摆放着甜点、红酒、红茶,我在草地上给大家煮咖啡,向导在火塘边烧着红烧牛肉和腊肉白菜汤。当年洛克出行的奢侈也不至于此吧。户外不一定非要艰苦,这荒野中的终极享受也未尝不可。
马坪关坐落在沙溪西部群山中,是一个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群山怀抱的圆形谷地。东距沙溪15公里,西距傍弥潜井15公里。成为过往客商、马帮歇脚休息的地方。据元朝《经世大典驿站篇》记载,马坪关是沙溪最早设立的关卡(马皮关哨),它是沙溪通往剑川弥沙盐井和古兰州啦鸡井的必经之地,元代马坪关由跟随忽必烈征讨云南有功的人世袭士官管理,到明代万历年间沙溪盐务转由村贡员段良控管,马坪关也因此成为沙溪第一卡。
整整一天的骑行,我们到达了马坪关,集体在村口的本主庙前下马。这在当地也是有讲究的。
村里人不能骑马经过本主庙前,是为了表示对本主的敬重之意,据说有一个人从本主庙前面经过,没有下马,本主发火了,此人没走一段就摔下马而死了,后来马坪关人以摔死的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此地,以警示大家要敬重本主,此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坪关人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从村口穿过魁星阁和风雨桥,就是我们晚上住宿的村民小段家。戴着眼镜的小段,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在大理市五中上的中学,但还是回到了山上的马坪关娶妻生子。现在在马坪关小学里教书,学生只有三个人。
从小段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完整的魁星阁和风雨桥。这个优美的全木质的廊桥是单孔瓦屋拱型廊桥结构,建于清嘉庆年间,是茶马古道上唯一保留的廊桥,建在马坪关东涧河上,长12米,宽3.3米,有为过往马帮遮风挡雨之意,给过往马帮客商提供方便;也有护佑村民风水财运、风调雨顺之意。旁边的奎星阁建于清朝初年,坐东朝西,共上下两层,顶层供奉着魁星。
正月初三是一年一度的本主会,是本主的生日。这一天村里在本主庙唱村戏。这一天的戏也是为本主唱。不能唱舞枪弄棒的戏,只能唱祝福的戏,如《天官赐福弥勒佛》,是幸福的征兆。通过敬本主的礼仪,来祈求本主保佑消灾免难,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本主庙和戏台是在同一处的,我们早早抢先坐到了戏台对面本主庙的台阶上,虽然有点晒,但直面戏台。前面几出戏,唱一出就放一挂鞭炮,很是热闹。台下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在听,台上人很放松地在唱。由于平时大家没时间练习,只能临场靠旁边提词儿的人,提一句唱一句,现场很欢乐。
不一会儿《天官赐福弥勒佛》那一出开始了,一个戴着面具穿着戏服的人从后台来到前台,下面的人群就开始骚动。他脸上的面具是涂着两个圆形红脸蛋的白面具,看起来很是可爱喜气。他扮演的是弥勒佛,是从天而降的财神。下面的人们开始争先把钱折成三角往台上扔,也有扔硬币的,据说钱币能打到弥勒佛的脸上的话一年都有财运。
今年是小段的36岁本命年,小段哥俩一人抱着可乐和白酒,一人端着茶盘,上面放着酒杯,在本主庙戏台前的会场上,轮流给每一个人敬酒。36岁被本地人认为是男人的一个关口,才有资格上台唱戏。初一一般是由36岁的人唱《财神到》,台词大概意思是向天官汇报一年的收成,望赐福天官给36岁的人添福添寿,目的是求好运、保平安,祈祷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马坪关的村戏有600年之久的历史,家家都会唱戏。小段的父亲老段,晚餐后我们让他来一曲,他毫不含糊地抓起地上的杆子就扯开嗓子比划了起来。这位白天随我们去放羊的老汉,此时变成了一名骁勇的大将,英气威武。大家围着篝火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起烤火的两位老乡,也拿着剧本开始联系第二天要唱的《黄河摆渡》和《黑仿白》。
天色暗了下来,小段家院子里来了更多的村民,一个七八人的舞蹈队,开始围着篝火跳起了白族霸王鞭,我们也加入了这欢乐的打跳之中。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中,不仅保留了古道、古桥、古戏台,还保留了如此多的传统仪式,而我们现代生活中,早已淡化了各种仪式感。而这些仪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有所敬畏,让生命活得更加热烈。
抬着年夜饭拜本主
云南大理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了完好的山乡古集风貌。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到达沙溪古镇,巷道里人们端着各家的年夜饭,去往本主庙,或者刚刚从庙里出来回家。刚煮好的大块肉,和鲜艳的各色油炸香片,看起来很让人垂涎。按照沙溪古镇的传统,年夜饭必须抬着猪头和公鸡,去本主庙献给本主菩萨,拜过本主,有了菩萨的祝福,才能开始做自家的年夜饭。
没有猪和鸡,我们把随行带的所有食品,用当地的托盘也装了一盘,加入到了本主庙的祭拜人群中来。小庙中香烟缭绕,人们在主殿前拜过菩萨后,还要在门口的香炉烧香,最后到大门口放一挂鞭炮,再端着猪和鸡面朝四个方向分别颤悠着半蹲一遍。
从本主庙出来,我们还拜过了侧面的土地神,祈祷此次马帮出行顺利。
玉津桥迎日出
沙溪古镇东寨门口外的玉津桥是南连大理地区的第一桥,是原来所有南来北往马帮的必经之路。桥身还保持着很古朴的样子,地面的石板也被过往人畜磨得很有光泽。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被水冲塌,后改为铁索桥。铁桥因战乱被毁,再改为木板桥。今桥为民国24年重建,此桥桥墩用石灰沙浆灌筑,拱圈用糯米纸浆灰粘结,特别牢固。
年三十的夜晚很多人在旁边的空地燃放炮竹烟花,绽放在星空中,照亮了古老的桥身,也倒影在平静的黑潓江中。而大年初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同染上光洁古老的石板,我们在江边享受着安宁干净的这一刻。
沙登箐观石窟
大年初一我们骑马去距离沙溪几公里外的沙登箐。骑在马背上路过沿途的白族村庄,路边晒太阳的老人孩子们,都互相问候新年好,有一种云南特有的温暖祥和。
马帮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盐和茶,还有随行传教的僧侣。历史上的南诏国王因受武则天的影响,而鼓励僧侣们在沙溪石宝山上大兴雕刻石窟。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
不同于旅游车可以到达的石宝山石窟群,沙登箐隐秘在一个很深很窄的峡谷中,沿着中间的马道,我们可以到达一尊沿着山壁雕刻的很大的佛像跟前。这里的地貌很奇特,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仿佛从山上长出巨大的红色的一个个石头疙瘩,佛像就被安置在山崖和地面相接的凹槽部分。这里非常安静,只有我们几马几人,可以静心欣赏这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石窟雕刻风格融合了尼泊尔、印度等的风格,这些都是茶马古道上特有的文化交融。很遗憾的是,大佛旁边的几尊小佛,都有被机器切割的形状,这是明显被盗过的痕迹。
百年盐道马帮行
沙溪境内古马道密布,有不少马道至今还在使用。沙溪最古老、最有特色的马道,是沙溪北面明涧谷底的明涧道和沙溪通往弥沙盐井的盐道。前者当地人称“明涧哨马帮路”,后者称“马坪关路”。大年初二我们随马帮从沙溪古镇出发,踏上前往马坪关的千年古盐道。
这条古道至今仍在使用,马帮穿行在群山峻岭间,时而石板路,时而乱石路,时而上下土坡,时而穿林而过。好在我们的坐骑小滇马们都脚力强劲,走得稳稳当当。山路崎岖难走,随行徒步的向导们想出了省劲的办法,一路拉着马尾巴爬升。
我的马行前有点感冒,一路打着喷嚏,还不时把口水喷在前面隊友的身上。但是该爬山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上坡下坡走得胸有成竹。
行至山间穿出树林,溪水边铺着白桌布的长条餐桌给所有人带来了惊喜,摆放着甜点、红酒、红茶,我在草地上给大家煮咖啡,向导在火塘边烧着红烧牛肉和腊肉白菜汤。当年洛克出行的奢侈也不至于此吧。户外不一定非要艰苦,这荒野中的终极享受也未尝不可。
马坪关风雨桥
马坪关坐落在沙溪西部群山中,是一个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群山怀抱的圆形谷地。东距沙溪15公里,西距傍弥潜井15公里。成为过往客商、马帮歇脚休息的地方。据元朝《经世大典驿站篇》记载,马坪关是沙溪最早设立的关卡(马皮关哨),它是沙溪通往剑川弥沙盐井和古兰州啦鸡井的必经之地,元代马坪关由跟随忽必烈征讨云南有功的人世袭士官管理,到明代万历年间沙溪盐务转由村贡员段良控管,马坪关也因此成为沙溪第一卡。
整整一天的骑行,我们到达了马坪关,集体在村口的本主庙前下马。这在当地也是有讲究的。
村里人不能骑马经过本主庙前,是为了表示对本主的敬重之意,据说有一个人从本主庙前面经过,没有下马,本主发火了,此人没走一段就摔下马而死了,后来马坪关人以摔死的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此地,以警示大家要敬重本主,此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坪关人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从村口穿过魁星阁和风雨桥,就是我们晚上住宿的村民小段家。戴着眼镜的小段,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在大理市五中上的中学,但还是回到了山上的马坪关娶妻生子。现在在马坪关小学里教书,学生只有三个人。
从小段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完整的魁星阁和风雨桥。这个优美的全木质的廊桥是单孔瓦屋拱型廊桥结构,建于清嘉庆年间,是茶马古道上唯一保留的廊桥,建在马坪关东涧河上,长12米,宽3.3米,有为过往马帮遮风挡雨之意,给过往马帮客商提供方便;也有护佑村民风水财运、风调雨顺之意。旁边的奎星阁建于清朝初年,坐东朝西,共上下两层,顶层供奉着魁星。
本主庙里唱大戏
正月初三是一年一度的本主会,是本主的生日。这一天村里在本主庙唱村戏。这一天的戏也是为本主唱。不能唱舞枪弄棒的戏,只能唱祝福的戏,如《天官赐福弥勒佛》,是幸福的征兆。通过敬本主的礼仪,来祈求本主保佑消灾免难,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本主庙和戏台是在同一处的,我们早早抢先坐到了戏台对面本主庙的台阶上,虽然有点晒,但直面戏台。前面几出戏,唱一出就放一挂鞭炮,很是热闹。台下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在听,台上人很放松地在唱。由于平时大家没时间练习,只能临场靠旁边提词儿的人,提一句唱一句,现场很欢乐。
不一会儿《天官赐福弥勒佛》那一出开始了,一个戴着面具穿着戏服的人从后台来到前台,下面的人群就开始骚动。他脸上的面具是涂着两个圆形红脸蛋的白面具,看起来很是可爱喜气。他扮演的是弥勒佛,是从天而降的财神。下面的人们开始争先把钱折成三角往台上扔,也有扔硬币的,据说钱币能打到弥勒佛的脸上的话一年都有财运。
今年是小段的36岁本命年,小段哥俩一人抱着可乐和白酒,一人端着茶盘,上面放着酒杯,在本主庙戏台前的会场上,轮流给每一个人敬酒。36岁被本地人认为是男人的一个关口,才有资格上台唱戏。初一一般是由36岁的人唱《财神到》,台词大概意思是向天官汇报一年的收成,望赐福天官给36岁的人添福添寿,目的是求好运、保平安,祈祷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篝火边的欢聚
马坪关的村戏有600年之久的历史,家家都会唱戏。小段的父亲老段,晚餐后我们让他来一曲,他毫不含糊地抓起地上的杆子就扯开嗓子比划了起来。这位白天随我们去放羊的老汉,此时变成了一名骁勇的大将,英气威武。大家围着篝火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起烤火的两位老乡,也拿着剧本开始联系第二天要唱的《黄河摆渡》和《黑仿白》。
天色暗了下来,小段家院子里来了更多的村民,一个七八人的舞蹈队,开始围着篝火跳起了白族霸王鞭,我们也加入了这欢乐的打跳之中。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中,不仅保留了古道、古桥、古戏台,还保留了如此多的传统仪式,而我们现代生活中,早已淡化了各种仪式感。而这些仪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有所敬畏,让生命活得更加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