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欣赏,被人推崇,就是因为作品中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相通的因素 。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论,就要求读者了解一些阅读欣赏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做到“破其卷而取其神”,通过阅读与欣赏来提高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我以为这些相通的因素就是创作与阅读时作者与读者同时应当具备的想象、情感与理性。
一、想象是艺术的花朵
艺术的使命在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形象的魅力在于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显著差别就是形象的间接性,这使得文学难以在直接描绘美的形象上与其他艺术争强斗胜。
文学创作中的这种不直接描绘“美本身”,而去表现它所产生的特殊效果的独特手法,正是作者的大胆的想象与读者的艺术天赋的完美结合,犹如音乐或者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为欣赏者提供了发挥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当读者根据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效果去感受“美本身”时,他必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来丰富和补充这块“艺术空白”,再造出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来,正是在这种审美想象中,读者意识到自己也参与了美的创造,这就使他对这一创造活动的结果——美的形象产生一种特殊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并从中体味到欣赏的乐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正如高尔基在《给初学写作者的信》中说的;“由于文学家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的结合致,才有艺术的真实——语言艺术的特殊的说服力,而文学影响人们的力量,也正来自于这种说服力。”
想象是艺术的花朵,是艺术生命的源泉,离开想想谈艺术,就如同用不开花的玫瑰,只能看到它的绿叶,永远闻不到它的芬芳。
二、情感是艺术的血液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由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创作是一种传达感情的活动,它应当做到以情动人,欣赏是一种接受感染的活动,它需要情感体验。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一直贯穿始终,犹如身体中的血液,让人感受到它的流动,它的沸腾。
我们读作品时往往有这种经验:一部真正受人欢迎的作品,必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情感已经融合到作品中去了。例如,我们在读沈从文的《边城》这篇小说时,深深为小说所描绘的浓浓的爱意所感染,我们会感到纯朴的翠翠、春心萌动的翠翠就是少年时的自己或是自己少年时心仪的女同学!我们会为翠翠的结局而伤感而流泪。艺术就是这样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我们也可以想象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满腔激情。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内心那种感情不像《黄河》交响乐那样,“波涛汹涌般的感情”溢于每一个音符,而是被消溶在字里行间。读者读这些作品,就需要潜心体味,于细微处去感触作家激情的暗流。这样,读者才会真正感受到欣赏的乐趣。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对这种现象作过生动的阐述.他说:“譬如你们读某作品,读了头几页,你们只是在理智上接受它,它们并没有打动你们的情绪。可是忽然之间,就像艺术家弹动了一根弦,一切都跟着响了。内在的诗意出现了,艺术家把读者引入自己的主人公的体验。以致读者就开始和主人公共同来体验,于是读者就为之愤怒、流泪、激动,欢笑。传达情绪,是艺术最迷惑人的性质之一。”
三、理性是艺术的果实
凡文学作品,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必然表现出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现代派作品《变形记》,以其荒诞的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受到世人的瞩目,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被无情的异化,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人对自己的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出去自我就等于陷入了绝境。
但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是被隐藏在文学形象之中的,也常常被感情的洪流所淹没或者荒漠所覆盖。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正因为在创作活动中,思想被掩藏起来了,因此,文学欣赏不仅需要想象的因素,感情的因素,而且需要理性思索的因素去思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去剖析所洋溢的情感,去发现文学形象中所包含着的思想。当代有的评论家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缺乏思想,只重视感觉或者直觉,缺少思维的的过程。其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正是通过直觉或者感觉来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
想象、情感与理性是文学作品鉴赏与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想象是构成文学艺术魅力的最重要的媒体,没有想象的艺术无法想象,没有想象的艺术不是艺术。情感是艺术的催化剂,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的,就像一具僵硬的尸体,没有生命,某没有感染力。理性是艺术的执著追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算是现代主义或者事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它们虽然强调感觉,重视直观,但是,它们的感觉与直观是建立在例行的基础上的。
我以为这些相通的因素就是创作与阅读时作者与读者同时应当具备的想象、情感与理性。
一、想象是艺术的花朵
艺术的使命在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形象的魅力在于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显著差别就是形象的间接性,这使得文学难以在直接描绘美的形象上与其他艺术争强斗胜。
文学创作中的这种不直接描绘“美本身”,而去表现它所产生的特殊效果的独特手法,正是作者的大胆的想象与读者的艺术天赋的完美结合,犹如音乐或者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为欣赏者提供了发挥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当读者根据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效果去感受“美本身”时,他必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来丰富和补充这块“艺术空白”,再造出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来,正是在这种审美想象中,读者意识到自己也参与了美的创造,这就使他对这一创造活动的结果——美的形象产生一种特殊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并从中体味到欣赏的乐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正如高尔基在《给初学写作者的信》中说的;“由于文学家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的结合致,才有艺术的真实——语言艺术的特殊的说服力,而文学影响人们的力量,也正来自于这种说服力。”
想象是艺术的花朵,是艺术生命的源泉,离开想想谈艺术,就如同用不开花的玫瑰,只能看到它的绿叶,永远闻不到它的芬芳。
二、情感是艺术的血液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由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创作是一种传达感情的活动,它应当做到以情动人,欣赏是一种接受感染的活动,它需要情感体验。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一直贯穿始终,犹如身体中的血液,让人感受到它的流动,它的沸腾。
我们读作品时往往有这种经验:一部真正受人欢迎的作品,必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情感已经融合到作品中去了。例如,我们在读沈从文的《边城》这篇小说时,深深为小说所描绘的浓浓的爱意所感染,我们会感到纯朴的翠翠、春心萌动的翠翠就是少年时的自己或是自己少年时心仪的女同学!我们会为翠翠的结局而伤感而流泪。艺术就是这样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我们也可以想象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满腔激情。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内心那种感情不像《黄河》交响乐那样,“波涛汹涌般的感情”溢于每一个音符,而是被消溶在字里行间。读者读这些作品,就需要潜心体味,于细微处去感触作家激情的暗流。这样,读者才会真正感受到欣赏的乐趣。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对这种现象作过生动的阐述.他说:“譬如你们读某作品,读了头几页,你们只是在理智上接受它,它们并没有打动你们的情绪。可是忽然之间,就像艺术家弹动了一根弦,一切都跟着响了。内在的诗意出现了,艺术家把读者引入自己的主人公的体验。以致读者就开始和主人公共同来体验,于是读者就为之愤怒、流泪、激动,欢笑。传达情绪,是艺术最迷惑人的性质之一。”
三、理性是艺术的果实
凡文学作品,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必然表现出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现代派作品《变形记》,以其荒诞的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受到世人的瞩目,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被无情的异化,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人对自己的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出去自我就等于陷入了绝境。
但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是被隐藏在文学形象之中的,也常常被感情的洪流所淹没或者荒漠所覆盖。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正因为在创作活动中,思想被掩藏起来了,因此,文学欣赏不仅需要想象的因素,感情的因素,而且需要理性思索的因素去思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去剖析所洋溢的情感,去发现文学形象中所包含着的思想。当代有的评论家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缺乏思想,只重视感觉或者直觉,缺少思维的的过程。其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正是通过直觉或者感觉来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
想象、情感与理性是文学作品鉴赏与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想象是构成文学艺术魅力的最重要的媒体,没有想象的艺术无法想象,没有想象的艺术不是艺术。情感是艺术的催化剂,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的,就像一具僵硬的尸体,没有生命,某没有感染力。理性是艺术的执著追求,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算是现代主义或者事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它们虽然强调感觉,重视直观,但是,它们的感觉与直观是建立在例行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