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霸州市第十五中 河北 霸州 065700)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全在此。能否科学的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下面我就把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拙见和大家一起分享。
1. 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至“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2. 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材中的《苏州园林》,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简练生动,文中提及的苏州园林的特点,大多能直接在文本中检索而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苏州园林的特点”的问题,陆续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而把思考题抛给学习较优秀的学生:
“苏州园林各个布局的特点,这是按照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这种问题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不同难度的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2)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一课,有多处出现了“笑”字,这个“笑”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的一个“文眼”。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围绕“笑”字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等等,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3)恰当评价,积极回应。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
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
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给课文另拟标题,并尽量陈述理由。课上交流时,学生纷纷亮出了“可悲的于勒”、“于勒的变化”、“家人与于勒”等标题。我说:“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了好多人。可以打开思路,从另外的角度入手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一句点拨,学生灵感奔涌,答案精彩纷呈。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锦上添花。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全在此。能否科学的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下面我就把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拙见和大家一起分享。
1. 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至“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2. 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材中的《苏州园林》,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简练生动,文中提及的苏州园林的特点,大多能直接在文本中检索而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苏州园林的特点”的问题,陆续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而把思考题抛给学习较优秀的学生:
“苏州园林各个布局的特点,这是按照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这种问题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不同难度的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2)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孔乙己》一课,有多处出现了“笑”字,这个“笑”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的一个“文眼”。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围绕“笑”字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等等,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3)恰当评价,积极回应。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
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
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给课文另拟标题,并尽量陈述理由。课上交流时,学生纷纷亮出了“可悲的于勒”、“于勒的变化”、“家人与于勒”等标题。我说:“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了好多人。可以打开思路,从另外的角度入手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一句点拨,学生灵感奔涌,答案精彩纷呈。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