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的建筑重放光彩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和色彩是一种魅力无穷的艺术语言,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雷霆闪电的速度传递着各种信息,可能是功能信息、感情信息、象征信息、心理信息、情境信息、民族或地域的风土民情信息。
  光和色彩感染人的力量往往是任何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它构成了人们对环境的第一印象。这印象是如此的直截了当、鲜明和深刻,常常使人终生难忘。
  不能设想失去了光和色彩的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模样。到那时人再美丽明亮的服睛也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我们自己的衣着、住用行的一切,确确实实相当长时间缺乏或者叫作失去了许多光彩。我们不会忘记不久前有过一片灰色的时期,一码红的时期,或者大面积军装绿的时期……甚至这些色彩成了记忆痛苦的符号,它们说明了一时色彩的贫血,同样又从反面证明了人们的生老病死、一言一行都离不开光和色彩。
  近十年来人们的色彩意识大大觉醒了,意识到像在服装的款式、质量、铭牌和色彩四要素中,光和色彩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色泽鲜艳的运动服、戏剧舞台服装开始走上街头,变成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五光十色的服装表演更成为倍受人们欢迎的文艺节目……。
  建筑色彩作为色彩环境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也在重新崛起。中国古代建筑的金碧辉煌,黑白灰色雅致的搭配是色彩上的杰作,能使任何人过目难忘。然而,近现代中国建筑色彩的运用落伍了,直到解放后的几十年也十分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色彩环境这一现状与开放、搞活、蓬蓬勃勃的建设局面不相称,与人们日益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很不适应。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建筑的色彩》大概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本论述建筑色彩的专著。当建筑界内外,从专家到每一个市民普遍对我们的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现状不满意的情况下,该书问世可谓适逢其时。
  高先生是一位谦虚严谨的学者,建筑色彩是建筑界近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已经到了非重视色彩不能改变建筑千篇一律现状的时刻。凭借这两点,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一见此书立即不问书价便买回家里捧读。读毕更感到获益不浅,书与作者名不虚传,因此想发点议论与同好者交流。
  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该书高屋建瓴能从文化和环境的角度介绍色彩的科学和艺术的知识和技法。摆脱了常见的拘泥于技术细节,就色彩论色彩的技术书写法,使人只见树目不见森林,读起乏味,运用更难。高先生的书,把色彩当作文化领域的一部分,从人类文化史上考查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掌握过程,所取得的色彩成就,又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说明,介绍定量地分析评价建筑色彩效果的知识和方法。这两个角度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成为此书另一大特色的地方是,联系国内外建筑设计与创作的思潮和流派,分析我国和国外建筑的色彩,以及园林的色彩、城市的色彩、城市夜景的色彩,使设计师、规划师和关心环境色彩的人士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所介绍的色彩艺术与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关于我国解放以来建筑色彩的发展、当前建筑色彩的问题、我国建筑色彩设计的趋向专设几节,这几节虽然文字不多,但颇多真知灼见,对读者更有启发。
  作者在分析当前建筑色彩的问题时十分中肯地指出,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建筑的色彩还不能使群众满意,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不顾建筑色彩的时间特性(如时代特性)、空间特性(如地区特点、环境现状),在大量性建筑中色彩处理技法互相抄袭,大部分使用基色和中间色,缺乏变化,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往往重视室内设计,考虑室内的色彩处理甚于考虑室外的色彩处理;在城市住宅建筑中大量采用装配式建筑,本来体型变化就不多,立面又缺乏变化的色彩处理技法,因此显得呆板单调;盲目抄袭大建筑的传统性色彩(主要指红、绿等的基色),忽视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与环境的色调极不协调;有些建筑物体形设计不美,室内外色彩又粗糙乱用,使本来美好的材料不能发挥美观作用!为了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问题美化环境,书中分别辟有园林、城市、居住小区、集镇、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水面照明等专节,介绍有关的色彩特点和设计处理技法,以满足相应的需要。
  
  (《建筑的色彩》,高履泰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第一版,1.70元)
其他文献
本世纪一百年,已届最后一个十年光景了。这时候,岁月荏苒之感格外容易拂来。做事、睡倒之余,读几本旧书,更不觉会想到这上面去。有诗漫道:吟到天荒心事涌,长天一月坠林梢。譬如“五四”那时的作家,算上稍晚一点的,仍健在者恐怕已晨星寥寥;翻看给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的文学作记载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将作者数数,大约也只有俞平伯、冰心、冯至等尚在的几位了,最近才辞世的是曾写出“世态一角”的凌叔华女士。
请注意,“关于手机的三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同一台手机上的“三个故事”,也不是“三台手机上的三个故事”,而是分别发生在不同手机上的“三个故事”。现在,把你的手机——如果有的话——最好拿得远远的,别让它们听到这些故事;然后,请坐下来,听我讲“关于手机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故事里的这台手机,在出生之前——被装进电池开机之前——做过许多美妙的梦。它梦见自己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手机,每一条短信、每一个
《管锥编》316页、626页论“突梯滑稽”,引邹诞之解:“滑、乱也,稽、同也。……谓能乱同异也”,乃云:“‘滑稽’二字双声,邹诞望文生义,未必有当于‘滑稽’之名称,然而中肯入扣,殊能有见于滑稽之事理。”如此,则“滑稽”之本义当如何?王泗原《古语文例释》“双声叠韵词不可分疏字义”条下引楚辞卜居“突梯滑稽”句,解曰:“突梯,以其音表贪鄙之义,与廉洁相反;滑稽,以其音表隐曲之义,与正直相反。”又道:“滑
第十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在泉城济南举办,“全民全运”,盛况空前。5年过去,为十一运兴建的济南市奥体中心赛后场馆利用如何?能否走出场馆赛后利用与运营的创新之路?其实,早在全运会举办之前,这已是当时有关部门谋划的重点。  一支只有100名职工的团队,不仅盘活了30亿元的体育资产,还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每年接待健身群众超过70万人次,成为引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强大引擎。他们创收1.19亿元
2021年9月25日晚,孟晚舟抵达深圳,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当地时间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准备登机离开加拿大。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抵达深圳,并发表简短演讲。  北京时间9月25日晚,当中国政府包机缓缓降落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被加拿大非法羁押1028天的孟晚舟终于到家了。  舱门打开,孟晚舟身着一袭红裙,胸前佩戴国旗徽章,微笑着走出机舱,向在场人群挥手致意。走下红色的舷梯,她接过红色
《剑桥艺术史》中译本终于出版了,手拿着这册印刷精美的书,想到目前书肆疲软的情况,对出版者——中国青年出版社不免欣佩之心油然而生。据编辑部的同志告我:仅为了这书的第一册,出版社要赔三万余元,而我手边就有一份报纸,转载《香港经济日报》的消息说,该报记者趁采访人大会议空隙走逛王府井,见新华书店内张贴“政治思想教育”栏目的书架上,摆着的却是《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男人与女人》、《男性心理之谜》、《女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动人心魄的发问,至今令多少人难忘。写下这优美诗句的,就是金末元初时的大诗人元好问。不过与“风流才子多春思”不同,写下如此动人诗句的元好问,却没有一件缠绵悱恻的风流韵事传世。他一生恋爱的对象就是诗词、史学。虽然生在金末元初朝代更替的乱世,他却深怀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诗文史学,萃于一身”的“一代宗匠”。  迈不过科举的门槛  元好问是
吴福辉的《带着枷锁的笑》是一本论文集。不是专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很多人眼里,“论文集”的身份大不如“专著”。而在专著满天飞的今天,吴福辉这本迟出的论文集显出了自己的份量。  当然,谁也无法给“论文”规定出必须遵循的模式,但读多了由“专著”书稿章节裁成的论文之后,往往会感到其“论”的成分的稀薄。按照如今许多书稿的写法,吴福辉这本论文集中的半数文章都能各自扩展为“专著”。将论文抻成书的过程将会
林非的《读书心态录》不是记录历史掌故的读书札记,更算不上严格意义的理论著作,显然,作者意图其实在于用散文笔法叙述自己读书生涯中的心灵之旅,以冷静的思考梳理自己精神历险中的思絮情感。  原来,他读书,亦读人生。如同向知己倾诉多年的读书故事,他娓娓而谈,真实坦诚,生动有趣,他讲他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他读《二十四史》,读孔子、孟子;读伏尔泰和狄德罗、孟德斯鸠和富兰克林;读康德和黑格尔、尼采和泰纳,愈读愈感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这样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看上去有点儿离经叛道。但谁也不能否认,作者及其周围的人们是在做严肃的学术思考,这些人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要自己“解释”历史的意义,全不管结论可能已经“不合时宜”。好在这一本书写于三四十年代,风雨经临,逝者如斯,今之视昔,一种宽容的心境与一份同情的理解,当然是少不了的。  本书作者在“总论——传统文化之评价”中,大致描画了此书的轮廓,就是“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