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笑有关的几个字
——“各(gě)”“捧哏”“胳肢”和“绷不住”
人有一种表情——笑。人们开心时会笑,不开心时还会去寻开心,不愿笑时可能有人会逗你笑,逗而不笑的甚至免不了要搔你的痒处,让你非笑不可。
但是,想写一写有关笑的字,却笑不出来了。怎么回事?原来是有几个与笑密切相关的字不会写。
北京、天津一带把滑稽可笑叫“各(gě)”,这个字肯定有很多人不会写。不过这是方言,把它撇到一边。北京和天津一带还把滑稽可笑叫“哏儿”,把逗笑叫“逗哏儿”。随着相声走向全国,相声术语“捧哏”“逗哏”也进入了普通话。这个“哏”字必定也有很多人不会写。
搔别人的痒处叫“胳肢”,有人不会写这两个字,就用“搔痒”代替。例如:
“林语堂说,幽默是对人的情绪轻轻地挑逗,像搔痒一样。”
“搔痒”指“在皮肤痒处抓挠”,目的是解除自己或别人的痒痒难耐的感觉。而“胳肢”正好相反,是在本来不痒的腋窝、手心、脚心等敏感部位抓挠,使人感到痒得难耐。这样两个目的截然相反的动作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该笑时强忍住不笑叫“绷”,有人知道“绷”读b8ng和b-ng,就是不知道它还读běng,死活也写不出個běng字来。于是就用“憋”或“别”来代替:
“接下来交换戒指。事先根本没有准备,新娘手上戴着一个,摘下来装模作样由新郎帮着又戴上去。身后看的几个都在笑,警察们还都保持严肃。最后必须接吻,新郎新娘扭捏半天,来个拥抱了事。再次回头看去,这回连警察们都憋不住笑了。”
“‘哈哈哈哈’同学们再也别不住了,大笑了起来。”
这里的“憋”“别”都应该改为“绷”。
使用筷子的专用词
——“搛”
有一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吃饭菜,不爱喝汤。”说的就是筷子。因为用筷子需要一定的技术,不像刀叉那样抓起就能用,又不能用于切割不太烂的肉类,所以几乎只有中国人和与中国文化血肉相连的日、韩、越等国的人才祖辈相传使用它。
用筷子既要通过训练,又有很多讲究。在日本,有的学校入学考试就“让被测验的新生,用筷子将一定数量的珠子和豆子,从一个盘子里夹起来,并转移至另一个盘子中去”,可见学会熟练地使用筷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中国,还有筷子文化。比方说,一桌酒席上的筷子必须一样长,否则叫“三长两短”,不吉利;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否则叫“当众上香”,更不吉利;“搛”菜时不能在几个菜之间犹疑不决,否则显得没有修养;吃菜时不能从一个菜盘里连续“搛”两三次,因为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那样贪吃。
不知您是否留意了上一段中带着引号的“搛”字。您认识这个字吗?您平常写到用筷子取菜时是用这个字,还是用“夹”或“挟”?“搛”读jiān,与“夹”同义不同音。“挟”只读xi9,意思是“夹在腋下”,用于筷子的动作是误用。不过这样误用的人还很多,例如古龙的小说中就有:“秃鹰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只鸡腿就好像是一个老太太用筷子挟过来给他的,他随随便便地一接下就开始啃。”有人写道:“吃饭时要学大人的样子用筷子挟菜,可是他又不会用筷子,一挟菜全掉了,妈妈帮他,他还不高兴。”有人问:“鸡蛋煮熟了真的用筷子就能挟起来吗?”有的日语教材中还写道:“挟完一道菜马上又夹另一道菜。”“夹”“挟”都用上了,就是不会用“搛”字。
——“各(gě)”“捧哏”“胳肢”和“绷不住”
人有一种表情——笑。人们开心时会笑,不开心时还会去寻开心,不愿笑时可能有人会逗你笑,逗而不笑的甚至免不了要搔你的痒处,让你非笑不可。
但是,想写一写有关笑的字,却笑不出来了。怎么回事?原来是有几个与笑密切相关的字不会写。
北京、天津一带把滑稽可笑叫“各(gě)”,这个字肯定有很多人不会写。不过这是方言,把它撇到一边。北京和天津一带还把滑稽可笑叫“哏儿”,把逗笑叫“逗哏儿”。随着相声走向全国,相声术语“捧哏”“逗哏”也进入了普通话。这个“哏”字必定也有很多人不会写。
搔别人的痒处叫“胳肢”,有人不会写这两个字,就用“搔痒”代替。例如:
“林语堂说,幽默是对人的情绪轻轻地挑逗,像搔痒一样。”
“搔痒”指“在皮肤痒处抓挠”,目的是解除自己或别人的痒痒难耐的感觉。而“胳肢”正好相反,是在本来不痒的腋窝、手心、脚心等敏感部位抓挠,使人感到痒得难耐。这样两个目的截然相反的动作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该笑时强忍住不笑叫“绷”,有人知道“绷”读b8ng和b-ng,就是不知道它还读běng,死活也写不出個běng字来。于是就用“憋”或“别”来代替:
“接下来交换戒指。事先根本没有准备,新娘手上戴着一个,摘下来装模作样由新郎帮着又戴上去。身后看的几个都在笑,警察们还都保持严肃。最后必须接吻,新郎新娘扭捏半天,来个拥抱了事。再次回头看去,这回连警察们都憋不住笑了。”
“‘哈哈哈哈’同学们再也别不住了,大笑了起来。”
这里的“憋”“别”都应该改为“绷”。
使用筷子的专用词
——“搛”
有一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吃饭菜,不爱喝汤。”说的就是筷子。因为用筷子需要一定的技术,不像刀叉那样抓起就能用,又不能用于切割不太烂的肉类,所以几乎只有中国人和与中国文化血肉相连的日、韩、越等国的人才祖辈相传使用它。
用筷子既要通过训练,又有很多讲究。在日本,有的学校入学考试就“让被测验的新生,用筷子将一定数量的珠子和豆子,从一个盘子里夹起来,并转移至另一个盘子中去”,可见学会熟练地使用筷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中国,还有筷子文化。比方说,一桌酒席上的筷子必须一样长,否则叫“三长两短”,不吉利;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否则叫“当众上香”,更不吉利;“搛”菜时不能在几个菜之间犹疑不决,否则显得没有修养;吃菜时不能从一个菜盘里连续“搛”两三次,因为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那样贪吃。
不知您是否留意了上一段中带着引号的“搛”字。您认识这个字吗?您平常写到用筷子取菜时是用这个字,还是用“夹”或“挟”?“搛”读jiān,与“夹”同义不同音。“挟”只读xi9,意思是“夹在腋下”,用于筷子的动作是误用。不过这样误用的人还很多,例如古龙的小说中就有:“秃鹰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只鸡腿就好像是一个老太太用筷子挟过来给他的,他随随便便地一接下就开始啃。”有人写道:“吃饭时要学大人的样子用筷子挟菜,可是他又不会用筷子,一挟菜全掉了,妈妈帮他,他还不高兴。”有人问:“鸡蛋煮熟了真的用筷子就能挟起来吗?”有的日语教材中还写道:“挟完一道菜马上又夹另一道菜。”“夹”“挟”都用上了,就是不会用“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