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保国寺志序》碑溯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宁波保国寺现存有一方《灵山保国寺志序》碑,碑上之序为清代费淳所撰。费淳历仕清乾嘉两朝,是为数不多的汉人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者,为官廉谨公允,颇有政声。本文从该志序碑着眼,考论费淳与千年保国寺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灵山保国寺 费淳 志序碑
  宁波保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的北宋大殿是我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遗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在大殿前,开挖于南宋年间的“一碧涵空”池东首壁间,树有一方《灵山保国寺志序》碑(图1),系保国寺重要的附属文物。碑高186厘米,宽96厘米,为宁波特有的梅园石质,上刻铭文21列,总计718字,内容为清嘉庆版《保国寺志》的序言。碑上载有立碑时间:“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春月谷旦”,即1808年。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加三级费淳”。碑额后刻印一枚,上书“纶音:居官清正”。落款后刻印两枚,上书“臣淳之印”和“大学士章”。
  一、费淳其人
  费淳,字筠浦,浙江钱塘人。幼时随祖父三衢教授费士桂来衢州,就读于三衢学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山西按察使、云南布政司、江苏福建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吏部尚书等职。嘉庆十二年(1807)授体仁阁大学士[1],嘉庆十六年(1811)卒,谥文恪。费淳历仕清乾隆、嘉庆两朝,是为数不多的汉人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者,堪称清乾嘉两朝的重臣。他居官勤政恤民,颇有政声,尤为嘉庆所倚重。嘉庆刚继位就表示“朕所素知”费淳为“督抚中声明优者”,此后更委以费淳重任,使得费淳仅历十年便成为中枢重臣,并赞赏他“居官公正,朕所深信”。《清史稿》卷三四三《费淳传》记载道:“淳历官廉谨,为(嘉庆)帝所重。”[2]保国寺位于“灵山僻处海偶,古寺名人罕至”,如此声名显赫的当朝重臣何以知晓偏居江南一隅的保国寺并为之寺志作序,值得探究。
  二、费淳祖籍
  现公认费淳籍贯为钱塘,然其祖籍并非在杭。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慈东费氏宗谱》中,有一篇费淳在山西从仕时为族人寿诞所作的序赋,其中写道:“淳祖籍慈溪,曾王父始迁武林,及大父成进士,司铎衢府,解组遂家于衢……”[3]费淳自认祖籍为慈溪,并录述了本房一支迁徙过程。费淳的曾王父(即曾祖父)最先迁移到杭州,随后因为大父(即费士桂)掌管衢州的文教而举家落户衢州。
  虽然费淳一支从慈溪迁出,但与祖籍的关系仍比较密切,序赋中记叙道“族谊厚且世好……翁祖母盛太君七十吾祖作序,今淳复为翁序,亦以见累世气谊不衰”。[4]费淳解释了其中缘由:“虽家经再迁而离祖籍者仅四世尔,故大父功名起自宁庠,又近在同省,宗族音问常通。”[5]一是该派分支离开祖籍的时间不算很长,传承仅有四代;二是祖父幼时在慈溪学习,学有所成之后从仕也在浙江,未远离故土,与慈溪祖籍宗族的书信往来较为经常。费淳曾多次来慈祭祖小住,“壬午癸未淳叨荷……承祖父命,两番归家祭祖”。[6]即在他高中进士前后,两次回乡祭祖,期间与宗族兄弟相处十分融洽。
  保国寺始建于汉唐,古代地属慈溪,在县治东10公里处,声名在当地不凡,为“邑之名胜也”。更由于祖籍关系,费淳与保国寺已从千里之遥拉近到10公里,知晓应无大碍,但这还不足以令身居高位的费淳为保国寺撰序。
  三、慈溪费氏与保国寺的关系
  慈溪费氏一族自唐代天宝年间由姑苏杨柳巷迁至慈溪灵阳乡,历代名人辈出,逐渐成为慈东的名门望族,修谱建祠的传统习俗自然不会冷落。费氏宗谱中一篇《费氏重修峰山祠堂碑记》记载道:“汶溪南山深谷中有定林寺,考诸邑里图经,其初则隐君费日章,号峰山者,爱兹山,遂雅筑精舍读书……辟为峰山道院,没而葬此山。”[7]费日章是慈溪费氏第五世祖,据称是五代时富甲乡方的隐士。另一篇《费氏戍里阳新祠堂记》也记载道:“峰山府君性闲静,爱汶溪山水之胜,尝于其地建峰山道院,即今定林寺,殁葬于是山而设主于寺之东庑,子孙岁修其祀。”[8]对照清光绪《慈溪县志》中对定林寺的录述:“县东一十五里,旧名峰山院,宋天圣五年改赐定林院额。明正德十年毁。嘉靖十二年峰山裔费铠等重修。旁立费氏祠。天启三年大殿毁,费祠存。国朝乾隆五十一年费姮等重建大殿并修费祠,咸丰五年费文杰等集资重建祠宇,今废。”[9]可知,慈溪费氏宗祠建在汶溪南山定林寺的东侧,至少从五代起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汶溪相传为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的故里,地处于鄞县、慈溪、余姚、镇海的交通要道,定林寺所在的汶溪南山与保国寺灵山同属一脉,清光绪《保国寺志》开篇的山水形胜图(图2)[10]清晰地揭示了两者的区位关系,这意味着费氏宗祠与保国寺仅一山之隔,近在咫尺。费淳在《灵山保国寺志序》中写道:“乾隆丙午冬,从京师归骠骑山阴谒祖墓毕,过灵山保国寺。”骠骑山阴即山之北,与山水形胜图印证无误。由于宗祠毗邻,费氏一族与保国寺的交往成为寻常事,族人或出家保国寺,或葬保国寺山,而为保国寺题写“东来第一山”及“一碧涵空”等匾额的,也是费氏门婿——明代御史颜鲸。
  此外,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有费淳的《世恩堂诗》:“院落萧疏垂柳旁,当年大理读书堂。窗前黛色灵山近,门外清溪孝水长。先德敢将夸阀阅,旧居今已阅星霜。嗟予未遂归田愿,欲倩丹青写故乡。”[11]“大理”指的是费氏十三世祖、明弘治年间大理寺右寺丞费铠,显然费铠读书的世恩堂与灵山相隔不远,隔窗可望。费淳在诗中表达出对先辈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思念故乡、渴望归隐的遁世之意。可以想见,费淳归乡祭祖,必定会途经保国寺,在一睹故乡名胜的同时寻访先人遗迹,既有寄情山水、借景咏怀的士人精神,也抱有寻古瞻亲、缅怀先贤的家族情怀。保国寺之于费淳,也不再只是简单的“邑之名胜”,而是颇具家族渊源的亲情之地。
  因此,费淳在乾隆丙午年到访保国寺时,听闻寺主敏庵陈述保国寺“陵谷之变迁、刹宇之兴废”,又得知古石佛中存有古寺志,便欣然接受了敏庵“赐一言”的恳请。费淳认为古寺志付梓刊印后可成为“后人考古之籍、吟咏之资”,由此可使保国寺闻名于后世,不再“听其寂寂”。在序文末,费淳列举了河图、洛书等古书的奇异出处,认为“事固有怪怪奇奇,而不得执常理以相疑者”,劝解世人不必过多怀疑古寺志出自石佛这一事情,充分显示了他对保国寺的偏爱之心,与前文所述的亲情之地、遁世之选不能不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四、总结
  保国寺因北宋大殿受到学界特别是建筑史学领域的高度重视,但以往研究多针对大殿建筑本体,围绕建筑文化及遗产保护展开,对保国寺的历史人文则相对研究不多,导致与地域文化存在脱节,无法有效整合周边遗产资源。通过对志序碑的探析,不难发现屹立千年的保国寺,既经受住千年的风雨沧桑,也积淀下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深入研究,以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赵尔巽,郭曾炘,沈曾植,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4][5][6][7][8]費锦荣.慈东费氏宗谱[M].刻本.慈溪:承志堂,1860(清咸丰十年)
  [9][11]杨泰亨,马可镛.光绪慈溪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0]余兆灏,冯全修,陆启藩,等.保国寺志[M].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05(清嘉庆十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宋代真州(今仪征)作为漕运咽喉,是朝廷江淮荆浙发运司治所。许元在任江淮荆浙发运判官十三年,为庆历名臣。1993年许元墓被发现,从墓中清理出一批精美的文房、茶具等随葬器物,有端砚、印盒、伊斯兰玻璃瓶、茶罐、茶匙、渣斗、鎏金铜带扣等。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风雅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许元 出土器物 士大夫 生活  1993年10月,江苏仪征化纤公司在建设白沙二村工程中,发现
期刊
【摘 要】在成都市温江区的馆藏中,印章是独有特色的一类。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印章进行介绍,并对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印章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关键词】温江区 印章 赏析  印章,对于书画作品而言,与署名一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书画作品也就谈不上完整了。  印章最初是用来“印证的”。宋元以后,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作品内容本身,也
期刊
【摘 要】教育公众不但是社会赋予博物馆的重要职能,而且更是博物馆所应尽的职责义务。随着我国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增加,游览博物馆和观看展览成为越来越多人们重要的休闲度假和提升自我的方式。在增长知识、充实头脑的同时,也能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每个人参观博物馆都会拥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文章重点聚焦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四个方面展开
期刊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古印度安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清乾隆己酉年(1789年)拔贡王玉树《说文拈字》载:“‘塔’字诸书所无,唯见于葛洪《字苑》,是晋以前尚无此字也。”郑珍(1806—1864年)《说文新附考》载:“‘塔’字初亦止借‘鞈’,齐、梁间乃有塔字,葛洪始收之。”“塔”字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字苑》,采用梵
期刊
【摘 要】进入“十二五”期间,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核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博物馆作为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用户体验更需要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研究。本文以吉林市文庙博物馆为分析实例,用互联网+作为手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博物馆观众体验进行了研究。首先列举了博物馆观众体验中的痛点问题与焦点矛盾;然后探讨了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解决相关问题;最终提
期刊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17年1月,江苏省美术馆时值建馆80周年之际,为领略江苏书画艺术之洋洋大观,了解江苏书画历史之纲概,特别策划推出“江苏历代书画大家经典作品特别展”。本展览由“图表资料”和“经典作品”两个部分组成。展览分“砥砺与前行”“辉煌与蜕变”“多彩与沧桑”和“复兴与繁盛”四个板块,以作品创作年代为轴,对江苏历代书画大家和流派进行学术梳理,以史料图表、经典书画作品的展览展示,呈现六朝
期刊
【摘 要】李苦禅是继徐渭、朱耷、齐白石之后的又一位写意花鸟画宗师,也是代表现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李苦禅的艺术思想体系之中,以人格引领画格是其精神实质,综合的国学艺术修养是其基础,中西融合、继承与革新、传统与现代是其独特道路,大气磅礴、古拙浑厚、劲拔刚毅是其特色,人画合一、与天同契是其境界。李苦禅可以说是齐鲁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刚正质朴、大气雄浑的齐鲁精神的最佳代言。  【关键词】李苦
期刊
【摘 要】红色遗址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见证地。在红色遗址上开展革命历史的宣传教育工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规划。本文以传播红色精神为初衷,打破传统宣教模式,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为例,探究红色遗址纪念馆宣教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红色遗址 国共南京谈判 红色精神  红色遗址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以及重要人物工作或者生活
期刊
【摘 要】历史人物牛鉴为官三十余载,担任过顺天府府尹、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官至正二品。社会上对他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件事上:一是他在河南巡抚任上时,尤其是道光二十一年治理开封水患期间的积极作为;二是在两江总督任上懈怠防务、仓皇逃遁、抚绥夷人等行径。前者颂声载道,后者受人指摘。本文以记载了道光二十一年开封黄河水灾情形及社会各界应对情况的《汴梁①水灾纪略》一书为根据,梳理牛鉴在治水期间的功绩,探寻其
期刊
【摘 要】潘玉良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理念,她把中国传统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艺术的具象形式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潘式特色的中西融合艺术语言。本研究从图式语言的角度去解读她的人物画,不再强调她的身份标签,并抛开纯时间和纯画种的区分,只选择具有东方意象的作品,以此对其作品中的融合艺术精神做微观上的分析和重组。  【关键词】潘玉良 中西融合 具象 写意 图式语言  在艺术范畴,融合是个人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