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历史发展、横向发展以及长期实践3个方面确立机械专业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并从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3个角度对机械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机械专业;办学特色;探索
中图分类号:T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9-0013-04
1 专业办学特色的认识
1.1 办学特色的认识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东西。对于二级学院而言,所谓特色,是1个局部的概念,在局部是特色,在全局是1个亮点。
专业作为学校办学的载体,其办学特色应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专业的办学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要具有独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优良传统、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建造专业特色是可行之路,应该从根本上做起,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决不能盲目,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是,建设专业特色,也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满足一些常规的、又难以和别人比较的指标系列上。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概况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 于2001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2002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确定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同年该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003年,该专业被确定为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专业特色为基础、机制创新为前提、个性化人才培养为手段、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目标,不断调整修订专业方向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特色的确立
2.1专业办学特色确立的依据(如图1所示)
2.1.1历史依据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下称机械专业)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文革前共毕业学生343名。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共招收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建材机械专业专科生2 200名。1994年7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作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7年通过了该项国家级教改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查,得到了考查组评审专家的好评。本专业在开办本科教育之前已有较好的办学基础。1996年7月,机械专业成为盐城工学院成立后首批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并于2000年5月以较高的评价通过了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资格评审,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从招收专科生到招收本科生,从多个机械小专业汇总到一个机械大专业,在沿袭专科办学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2.1.2横向依据
盐城工学院是地方型院校,机械学院的定位长期立足于盐城,服务江苏,辐射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区域经济和建材行业经济的发展趋向,依据盐城地区的重点产业群,适时地设置汽车、机械电子等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2.1.3长期实践
机械专业是盐城工学院的老专业,在学校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机械专业教学建设的投入力度,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及科研能力。特别是该专业中的建材机械专业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1个以水泥机械为背景的学科专业,该专业方向的前身建材机械专业,自1979年创办至1999年最后一届专科毕业生,累计毕业了17届1 036名以水泥机械为主的建材机械专业人才,为全国的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该专业还根据盐城不断崛起的汽车行业需要,从2001年开始设立车辆制造技术方向,为盐城的汽车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 机械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
3.1 严格管理是形成特色的前提
专业办学有特色、有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机械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秉承“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在管理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努力实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思想观念。
3.1.1 服务于学生
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随着招生量的扩大,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有所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学院注重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正确处理知识面要求宽,岗位面要求窄的矛盾,在专业方向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协调和平衡这些矛盾。学院强调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教与学的过程控制,做到智力培养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相结合,当前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追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3.1.2 服务于教师
机械工程学院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科研与教学评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鼓励教师搞科研,并为教师创造和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条件;有计划选送教师进修、培训、脱产学习、出国访问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理解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注意管理方式,注重管理效果。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全院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
3.1.3 服务于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条件设定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均设定特定的企业岗位群,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培养。同时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英语等必备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力度,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从课程的设置、实践性环节的安排,到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课外学分的获取,都注意加强相关的内容。
3.2 学科专业建设是形成特色的载体
根据人才市场的调研,结合我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条件,机械学院抓住一些对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关键性、关联性、示范性的行业和产业,努力形成相对稳定而合理的专业方向链,把对地方发展响应性强、贡献率大、支持度高的人才与科技支持建立在科学的专业结构之上,按照社会的需求,考虑平衡发展,立足于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专业建设,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车辆制造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等专业方向,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并占领市场需求的制高点。
3.3 人才培养是形成特色的目标
机械学院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的人才观,准确地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指导思想,从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严治学,重实践”的教学传统。
3.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以生产第一线活动的实际需要,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按技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模块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结合,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较宽口径专业技术的适应性,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3.3.2以科研为支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在科研和开发中,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建材机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科研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支撑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科研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将丰富的科研和学科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优势,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3.3.3构建实践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共投入3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与仪器,主要用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施的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训练内容按阶段、分层次、实施模块化设置,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以真实的工程环境为背景,重点体现项目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训练内容按4个阶段分3个层次,实施模块化设置(图3)。
4 结论
经过几十年办学经验的积累,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实践证明,坚持办学特色,培育优质教育品牌,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能实现学院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办学特色具有相对性、实践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已经形成的特色需要在新的办学实践中进一步巩固,需要在横向比较中充实,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弘扬。办学的历史,就是形成特色的过程,办学的新实践,必然是特色的持续和升华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机械专业;办学特色;探索
中图分类号:T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9-0013-04
1 专业办学特色的认识
1.1 办学特色的认识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东西。对于二级学院而言,所谓特色,是1个局部的概念,在局部是特色,在全局是1个亮点。
专业作为学校办学的载体,其办学特色应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专业的办学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要具有独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优良传统、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建造专业特色是可行之路,应该从根本上做起,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决不能盲目,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是,建设专业特色,也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满足一些常规的、又难以和别人比较的指标系列上。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概况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 于2001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2002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确定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同年该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003年,该专业被确定为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专业特色为基础、机制创新为前提、个性化人才培养为手段、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目标,不断调整修订专业方向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特色的确立
2.1专业办学特色确立的依据(如图1所示)
2.1.1历史依据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下称机械专业)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文革前共毕业学生343名。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共招收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建材机械专业专科生2 200名。1994年7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作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7年通过了该项国家级教改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查,得到了考查组评审专家的好评。本专业在开办本科教育之前已有较好的办学基础。1996年7月,机械专业成为盐城工学院成立后首批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并于2000年5月以较高的评价通过了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资格评审,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从招收专科生到招收本科生,从多个机械小专业汇总到一个机械大专业,在沿袭专科办学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2.1.2横向依据
盐城工学院是地方型院校,机械学院的定位长期立足于盐城,服务江苏,辐射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区域经济和建材行业经济的发展趋向,依据盐城地区的重点产业群,适时地设置汽车、机械电子等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2.1.3长期实践
机械专业是盐城工学院的老专业,在学校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机械专业教学建设的投入力度,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及科研能力。特别是该专业中的建材机械专业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1个以水泥机械为背景的学科专业,该专业方向的前身建材机械专业,自1979年创办至1999年最后一届专科毕业生,累计毕业了17届1 036名以水泥机械为主的建材机械专业人才,为全国的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该专业还根据盐城不断崛起的汽车行业需要,从2001年开始设立车辆制造技术方向,为盐城的汽车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 机械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
3.1 严格管理是形成特色的前提
专业办学有特色、有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机械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秉承“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在管理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努力实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思想观念。
3.1.1 服务于学生
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随着招生量的扩大,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有所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学院注重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正确处理知识面要求宽,岗位面要求窄的矛盾,在专业方向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协调和平衡这些矛盾。学院强调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教与学的过程控制,做到智力培养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相结合,当前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追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3.1.2 服务于教师
机械工程学院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科研与教学评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鼓励教师搞科研,并为教师创造和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条件;有计划选送教师进修、培训、脱产学习、出国访问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理解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注意管理方式,注重管理效果。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全院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
3.1.3 服务于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条件设定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均设定特定的企业岗位群,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培养。同时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英语等必备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力度,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从课程的设置、实践性环节的安排,到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课外学分的获取,都注意加强相关的内容。
3.2 学科专业建设是形成特色的载体
根据人才市场的调研,结合我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条件,机械学院抓住一些对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关键性、关联性、示范性的行业和产业,努力形成相对稳定而合理的专业方向链,把对地方发展响应性强、贡献率大、支持度高的人才与科技支持建立在科学的专业结构之上,按照社会的需求,考虑平衡发展,立足于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专业建设,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车辆制造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等专业方向,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并占领市场需求的制高点。
3.3 人才培养是形成特色的目标
机械学院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的人才观,准确地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指导思想,从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严治学,重实践”的教学传统。
3.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以生产第一线活动的实际需要,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按技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模块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结合,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较宽口径专业技术的适应性,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3.3.2以科研为支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在科研和开发中,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建材机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科研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支撑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科研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将丰富的科研和学科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优势,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3.3.3构建实践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共投入3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与仪器,主要用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施的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训练内容按阶段、分层次、实施模块化设置,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以真实的工程环境为背景,重点体现项目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训练内容按4个阶段分3个层次,实施模块化设置(图3)。
4 结论
经过几十年办学经验的积累,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实践证明,坚持办学特色,培育优质教育品牌,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能实现学院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办学特色具有相对性、实践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已经形成的特色需要在新的办学实践中进一步巩固,需要在横向比较中充实,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弘扬。办学的历史,就是形成特色的过程,办学的新实践,必然是特色的持续和升华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