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优秀的语言艺术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就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他的一切非语言手段,如姿态、表情、手势,以至于电化教学媒体,都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
那么要当好中学生物教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语言能力上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运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不够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并导致思维的错误。因此,语言的科学性是保证讲好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而要达到语言的科学性,我认为应切实注意以下三点:
1.措词准确。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要确切,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病毒、类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生物了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2、用词辩证。这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考虑到全面周密、唯物辩证,不要片面、形而上学。应该注意到教材里常用的“一般地说”,“主要的”等词的涵义,不要主观地用“凡是”取而代之。例如,一般地说,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有胚乳的,这是正确的。如教师有意无意地改成了“凡是”那就不妥当了,因为有的双子叶植物种子是有胚乳的,而有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是无胚乳的。可见,这些“一般”、“主要”并非可有可无。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3、名词规范。这是指要用生物学的名词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把软体动物乌贼说成墨斗鱼;把两栖动物大鲵用娃娃鱼取代;把爬行动物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哺乳动物鲸称为鲸鱼;把猕猴称为猴子;把鳙鱼、鲢鱼统称为胖头鱼;甚至把人的肱二头肌称之为“小耗子”!例子不胜枚举。教学的语言是有依据的,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二、启发性原则。
不言而喻,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紧的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而思维能力应该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之所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做到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才行。这也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学会”知识,而且能“会学”知识所必需的。
我想,用启发性的语言不断设疑,层层启发,步步分析,节节归纳,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而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趣味性原则。
生动风趣富有幽默性的语言,是最能吸引听众的,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教师生动有趣、富于幽默的语言,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的前提是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去单纯追求趣味性,为了兴趣而兴趣,那就不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课讲得越生动有趣,其危害性也就越大,那倒不如平淡一些,实实在在的为好,否则是会误人子弟的。
四、直观性原则。
生物教学中语言的直观性或形象性之重要性是不必多言的。因为生物学研究的生物体和生命活动,是不可能都用直观教具、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况且有些中学还缺乏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供教师使用。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活力,形象逼真,绘声绘色,细腻动人,才能引人入胜,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比喻,介绍客观的事例,多联系生活、自然和生产的实例等均能起到语言直观的作用。不过,不论语言如何直观,一定要以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为前提,并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切不可做作,也不要为了直观而不顾一切
五、精炼性原则。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做到措词妥当、言简意赅、惜话如金、准确精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精力集中、思维积极,反之,如果教师语言翻来复去、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必然会使学生听得厌烦没劲,致使注意力涣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的口头语过多,诸如“这个这个”、“那个耶个”、“嗯嗯呀呀”、“哈哈嗬嗬”等,都是语言不精炼的表现。造成语言不精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原因之一,主要是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的功夫不够,对教材的重点没抓准,难点没突破,又缺乏课堂教学周密的组织和仔细的安排。另外,思想上没有重视口头语带来的弊端,这也是造成语言不精炼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中学生物教师语言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新、言之有情;从形式上说,要准确精炼、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同时要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 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他的一切非语言手段,如姿态、表情、手势,以至于电化教学媒体,都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
那么要当好中学生物教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语言能力上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运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不够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并导致思维的错误。因此,语言的科学性是保证讲好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而要达到语言的科学性,我认为应切实注意以下三点:
1.措词准确。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要确切,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病毒、类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生物了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2、用词辩证。这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考虑到全面周密、唯物辩证,不要片面、形而上学。应该注意到教材里常用的“一般地说”,“主要的”等词的涵义,不要主观地用“凡是”取而代之。例如,一般地说,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是有胚乳的,这是正确的。如教师有意无意地改成了“凡是”那就不妥当了,因为有的双子叶植物种子是有胚乳的,而有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是无胚乳的。可见,这些“一般”、“主要”并非可有可无。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3、名词规范。这是指要用生物学的名词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把软体动物乌贼说成墨斗鱼;把两栖动物大鲵用娃娃鱼取代;把爬行动物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哺乳动物鲸称为鲸鱼;把猕猴称为猴子;把鳙鱼、鲢鱼统称为胖头鱼;甚至把人的肱二头肌称之为“小耗子”!例子不胜枚举。教学的语言是有依据的,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二、启发性原则。
不言而喻,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紧的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而思维能力应该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之所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做到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才行。这也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学会”知识,而且能“会学”知识所必需的。
我想,用启发性的语言不断设疑,层层启发,步步分析,节节归纳,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而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趣味性原则。
生动风趣富有幽默性的语言,是最能吸引听众的,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教师生动有趣、富于幽默的语言,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的前提是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去单纯追求趣味性,为了兴趣而兴趣,那就不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课讲得越生动有趣,其危害性也就越大,那倒不如平淡一些,实实在在的为好,否则是会误人子弟的。
四、直观性原则。
生物教学中语言的直观性或形象性之重要性是不必多言的。因为生物学研究的生物体和生命活动,是不可能都用直观教具、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况且有些中学还缺乏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供教师使用。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活力,形象逼真,绘声绘色,细腻动人,才能引人入胜,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比喻,介绍客观的事例,多联系生活、自然和生产的实例等均能起到语言直观的作用。不过,不论语言如何直观,一定要以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为前提,并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切不可做作,也不要为了直观而不顾一切
五、精炼性原则。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做到措词妥当、言简意赅、惜话如金、准确精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精力集中、思维积极,反之,如果教师语言翻来复去、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必然会使学生听得厌烦没劲,致使注意力涣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的口头语过多,诸如“这个这个”、“那个耶个”、“嗯嗯呀呀”、“哈哈嗬嗬”等,都是语言不精炼的表现。造成语言不精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原因之一,主要是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的功夫不够,对教材的重点没抓准,难点没突破,又缺乏课堂教学周密的组织和仔细的安排。另外,思想上没有重视口头语带来的弊端,这也是造成语言不精炼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中学生物教师语言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新、言之有情;从形式上说,要准确精炼、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同时要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