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巧把金针度与人——预习讲科学
科学的预习指导,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1. 定向指导。不同的课文,预习要求也不同。如学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 读一读。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课题中的“和他”能去掉吗,为什么?(2) 找一找。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懂的字词、句子和段落;(3) 查一查。不懂的字词查字典,不懂的句子、段落可以查相关的资料;(4) 想一想。找出描写彭德怀命令杀大黑骡子的句子,思考:彭德怀一共下了几道命令,每一道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关注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5) 写一写。写出自己的疑问之处。
2. 方法引导。预习可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1) 常规预习法。一般适合于难度不大的课文,要求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字、词、句等问题,预习时读通课文、理解不懂的字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或写作背景,了解课文大意,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等。
(2) 批注预习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学生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感悟会更加深入。
(3) 提纲预习法。借用课后习题中的提纲预习,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二、 观千剑而后识器——预习速反馈
有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经过预习活动,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方便学情调查,我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主要有七个栏目:生字新词学一学,放开声音读一读,静下心来想一想,提起笔来批一批,有疑有问提一提,相关资料查一查,自主天地露一露。我一方面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进行定检互查,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逐一批阅,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个别辅导和问题搜集。学生预习时,我还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的预习作业,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三、 满架蔷薇一院香——教学巧调整
因为学情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1.调整教学目标。预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判断,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就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制定可行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时目标,让学生在课始就产生愿意接受智力挑战的积极心理状态,并贯穿课的始终。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说理诗。起初,我把理解目标设订为: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通过联想引读古人的相关事例,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亲自实践。但从预习中我了解到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实践重要的事例,关键是如何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诗中阐述的道理能够产生共鸣。于是,我把目标调整为: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抓住“无遗力”“要躬行”展开联想,引导运用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亲自实践的典型事例,阐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调整后的目标,更富挑战性,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兴趣更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调整教学过程。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随之变化,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前,我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对人物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理解程度尚存差异,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参差不齐。学生预习后还有不少疑惑,如高太尉为什么陷害林冲?柴进见了林冲为什么心中大喜?两位差人知道林冲是犯人,为什么柴进一句话就把林冲的木枷打开了呢?洪教头为什么恼恨林冲?为什么洪教头要和林冲比武,可林冲总是推让?……另外,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比较多,文章的写法关注得较少。基于这些情况,我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课一开始,我表扬学生预习得认真,然后出示预习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立刻让学生解答。然后,把目光聚焦到学生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林冲有那么好的功夫,他为什么不敢跟洪教头较量?洪教头为什么恼恨林冲?要求学生自读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体会洪教头、林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读完课文踊跃上台板书: 林冲, 谦虚、礼貌、精通枪棒、武艺高强;洪教头,骄傲自大、狂妄无礼、目中无人、惹是生非。我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词语,觉得重复的去掉,有其他感悟的可以补上。学生争先恐后的上台修改。(林冲:谦虚忍让、心胸开阔、武艺高强;洪教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不量力、傲慢无礼、小肚鸡肠)接着,我让上台的学生说明从文中哪些地方感悟到这些人物特点的,其他学生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随机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反衬的手法在突出人物特点时所起的作用。
实践证明,预习先行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敏捷、积极主动,语文教学的实效将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一、 巧把金针度与人——预习讲科学
科学的预习指导,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1. 定向指导。不同的课文,预习要求也不同。如学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 读一读。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课题中的“和他”能去掉吗,为什么?(2) 找一找。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懂的字词、句子和段落;(3) 查一查。不懂的字词查字典,不懂的句子、段落可以查相关的资料;(4) 想一想。找出描写彭德怀命令杀大黑骡子的句子,思考:彭德怀一共下了几道命令,每一道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关注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5) 写一写。写出自己的疑问之处。
2. 方法引导。预习可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1) 常规预习法。一般适合于难度不大的课文,要求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字、词、句等问题,预习时读通课文、理解不懂的字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或写作背景,了解课文大意,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等。
(2) 批注预习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学生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感悟会更加深入。
(3) 提纲预习法。借用课后习题中的提纲预习,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二、 观千剑而后识器——预习速反馈
有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经过预习活动,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方便学情调查,我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主要有七个栏目:生字新词学一学,放开声音读一读,静下心来想一想,提起笔来批一批,有疑有问提一提,相关资料查一查,自主天地露一露。我一方面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进行定检互查,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逐一批阅,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个别辅导和问题搜集。学生预习时,我还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的预习作业,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三、 满架蔷薇一院香——教学巧调整
因为学情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1.调整教学目标。预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判断,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就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制定可行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时目标,让学生在课始就产生愿意接受智力挑战的积极心理状态,并贯穿课的始终。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说理诗。起初,我把理解目标设订为: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通过联想引读古人的相关事例,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亲自实践。但从预习中我了解到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实践重要的事例,关键是如何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诗中阐述的道理能够产生共鸣。于是,我把目标调整为: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抓住“无遗力”“要躬行”展开联想,引导运用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亲自实践的典型事例,阐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调整后的目标,更富挑战性,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兴趣更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调整教学过程。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随之变化,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前,我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对人物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理解程度尚存差异,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参差不齐。学生预习后还有不少疑惑,如高太尉为什么陷害林冲?柴进见了林冲为什么心中大喜?两位差人知道林冲是犯人,为什么柴进一句话就把林冲的木枷打开了呢?洪教头为什么恼恨林冲?为什么洪教头要和林冲比武,可林冲总是推让?……另外,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比较多,文章的写法关注得较少。基于这些情况,我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课一开始,我表扬学生预习得认真,然后出示预习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立刻让学生解答。然后,把目光聚焦到学生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林冲有那么好的功夫,他为什么不敢跟洪教头较量?洪教头为什么恼恨林冲?要求学生自读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体会洪教头、林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读完课文踊跃上台板书: 林冲, 谦虚、礼貌、精通枪棒、武艺高强;洪教头,骄傲自大、狂妄无礼、目中无人、惹是生非。我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词语,觉得重复的去掉,有其他感悟的可以补上。学生争先恐后的上台修改。(林冲:谦虚忍让、心胸开阔、武艺高强;洪教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不量力、傲慢无礼、小肚鸡肠)接着,我让上台的学生说明从文中哪些地方感悟到这些人物特点的,其他学生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随机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反衬的手法在突出人物特点时所起的作用。
实践证明,预习先行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敏捷、积极主动,语文教学的实效将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