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晚系列之十二·暮春(绢本)
【机 构】
: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出 处】
:
文艺研究
【发表日期】
:
2020年2期
其他文献
《物色》篇的位置是否合理,学界至今难有定论。考察"物色"内涵,审美说、辞采说、佛色说、景物说都有一定缺陷,其确切内涵为在岁时节候影响下的可供视听感知的外物形态。《文心雕龙》通篇皆有"创作论"特色,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定为"创作论"容易发生混淆,其严谨表述应为创作"术论"。《物色》以物为主,与创作"术论"中的作家主体创作的论述角度有较大差距,不应混入"术论"篇章之中;其与批评论各篇有共同的影响论和评价性特征,在"岁—物—情—辞"的写作生成机制中,描述物色对创作的影响,因而
数字时代的屏幕重构了人类的视觉生活、信息流通方式和社交经验,也为电影的变革推波助澜,催生出《巢穴》《解除好友》《网络谜踪》这样在全片或主要篇幅上以电脑、智能手机等屏幕为表现对象,并依靠屏幕进行叙事和影像建构的屏幕电影。屏幕电影这种新兴的电影形态是电影媒体对电子屏幕媒体的媒体挪用与混合,其生成与日常屏幕经验、媒体融合环境、多屏视窗式视觉机制转向、"超级注意力"式的新认知方式等有着深层联系。屏幕电影着意发掘计算机时代与屏幕社会的新信息流通方式、电子社交形态、电子屏幕经验之叙事可能性和影像建构潜能,形成其颇
对当代观者而言,AI电影,即表现和反思人工智能的电影,所提供的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叙事框架及视觉奇观,因其与现实境遇的密切互动已渐趋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类型。虽然电影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某个未来的时间维度和后人类的奇观情境中,但这种幻想却又实在地指向现在,指向人与机器之间自明界线的溃败(如"意识""情感""身体"等),以及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建构。作为一种时代征候,AI电影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未来与现在以及机器与人类的交错重叠,为无意识的运作建构了一个新的基底。由此,这里对AI电影的讨论,并不着眼于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以“大局、大势、大道——十八大之后的中国经济”
本文基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新发现的佛塔壁画,在复原塔内图像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供养人题记及出土文书,就该佛塔的供养家族、年代、功能及其与敦煌的联系予以探究。该佛塔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初大译师仁钦桑布父系家族——舒韦尔(Hrugs wer)家族于10世纪早中期所建的供养塔。塔内壁画由三世佛、八大菩萨、十二护方天及四大天王构成,壁画主题反映了消灾救度的理念;出土文书的书体与壁画题记契合,其形制特征及落印方式与敦煌吐蕃时期(781—848)至归义军时期(848—1036)的官方文书一致。图像与文书的双
德里达著作《绘画中的真理》的完整中文版即将出版。笔者(中文版译者)就此著作展开讨论,力图辨析"绘画""真理""边饰""笔划"等重要概念,以及全书的套陷结构与边饰性书写,并提出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理"实际上是以一种述行性的"真理"对传统哲学与美学真理观进行解构。进一步而言,该书意不在于指出某种再现意义上的"真实""真相"或"真谛",更非再次定义某种唯一的确定性,而是检视"真理"在绘作行为中,即描绘涂写的运动过程中,如何无止境地运作、更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