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问题设计;情境化;科学化;层次
化;思维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89—01
一、问题的情境化
贴近生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以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问,即要有问题情境。
案例: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这样设问:
(1)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咸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嘴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在剁碎的白菜上撒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都源于生活,简单常见,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自然愿意探讨。
二、问题的科学化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使所设计的问题能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出能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然后设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案例: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搞清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
(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你能归纳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
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看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由此得出结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学生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三、问题的层次化
课堂问题设计应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有层次地设计,即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
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
(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
(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
(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释放1161kJ的能量并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
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浅入深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四、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1.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事实性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应用性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寻找方法,以指导实践。因此应该多问问“为什么”、“怎么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所设计的问题,应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生态因素”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状况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没有固定的方法,大家可以发散思维,寻找方法。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回答。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如此,才能促使学生提出新颖的想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问,巧妙提问,以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编辑:张 昀
化;思维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89—01
一、问题的情境化
贴近生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以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问,即要有问题情境。
案例: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这样设问:
(1)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咸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嘴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在剁碎的白菜上撒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这样的问题,都源于生活,简单常见,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自然愿意探讨。
二、问题的科学化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使所设计的问题能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出能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然后设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案例: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搞清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
(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你能归纳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
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看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由此得出结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学生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三、问题的层次化
课堂问题设计应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有层次地设计,即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
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
(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
(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
(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释放1161kJ的能量并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
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浅入深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四、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1.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事实性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应用性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寻找方法,以指导实践。因此应该多问问“为什么”、“怎么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所设计的问题,应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生态因素”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状况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没有固定的方法,大家可以发散思维,寻找方法。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回答。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如此,才能促使学生提出新颖的想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问,巧妙提问,以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