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阅读思路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谈美》)散文的言情述志,正是作家心灵之光的反射,“非物无以见我,观物之时自有我在”,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才能达到较高的美学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蕴蓄了“先天下而忘我”的古仁人志士之心;刘白羽笔下的长江三峡,凝聚了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哲理;茅盾笔下的白杨,象征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贾平凹的《丑石》,拓化出“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的深刻哲理。以上篇什,意藏于景,理孕于文,寓意深邃,意境优美。散文艺术构思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形成情景交融的、主观与客观契合的、充满哲理思想的审美境界(意境)。
  散文的这种艺术本质,决定了它的阅读、鉴赏的思路是: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逐步进入哲理思考和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
  其具体思考步骤可有如下方面:
  1.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
  虽然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但它却需要着力于人物(相当大的成分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茅盾笔谈“风景”,却着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气氛中的比伟大山川尤其伟大的抗日军民,通篇意在境中。袁鹰抒写岚山的花雪诗碑,饱含着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敬慕之情,通篇情由境生,情境并美。散文的这种命笔含情、意在境中、情由境生、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是我们在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阅读者要善于抓住由整体酿成的、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思和意绪的艺术“境界”,探寻作者的主观感情。
  王国维曾说:“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说明所谓“境界”,乃是“真景物”的客观反射于“真感情”的主观精神活动的创造形式,这种艺术创造,尽管也观照客观,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由把握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进而探讨主观感情的抒发,是阅读、鉴赏散文的关键问题。
  凡优美的散文,都以表现作者自己的主体精神世界为美学目标,往往是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意境,以表现复杂的自我意识和微妙的个人情绪,抒写个人的哲理寻觅、思想探求等真情实感,披露作者深层的精神世界。意境,简言之就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具形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作为自我意识与情绪的外化形式,创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它能使读者从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运用再创造思维去重新认识主体意识的存在,并感受到它所具有的诗意的美感力和动情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现实不满又受到白色恐怖的压力,不得不以曲笔写柔情,以“淡淡的”愁绪写深沉的悲愤,所以其意就更为浓郁。清华园的荷塘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很平常的荷塘,然而在朱自清的笔下,那夜色荷塘中光、色、声、香的描绘却这般迷迷离离,飘逸圣洁,优美动人。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这幅画面里,作者“哲理的情思”——美永远不会毁灭,“个性化的人格”——在追求中抗争,“特定的情绪”——因大革命失败而流露的淡淡哀愁和深沉悲愤,这三者融合成内在的情,流漾于月色荷塘,移情于这里的一景一物,达到了情与景的冥合与交融,构成了抒情的艺术境界。这在美学上可用“移情”来予以规定和概括,移情正是作家和诗人创造意境的心理机制。由于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贯注流漾,荷塘月色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充满情感、灵气的附情物。散文家笔下的各种景物的特征、情态、色彩,妙合成表现作者内在情思和特定情绪的感觉空间。所以,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美妙统一,委婉含蓄地抒写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阅读欣赏散文,如果能抓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就能把握作者主观感情的丰富内涵。
  2.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抓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散文创作的最高任务既然是侧重抒发主观感情,写出真情实感的境界,那么作者就需要率直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没有坦率的内心剖析,没有赤诚的真情实感,就没有散文丰厚的精神存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整个人们的内心生活,比广袤无边的大海还要丰富和辽阔,而其变幻的幅度,也许比大海的波涛还要难于捉摸。散文总是在描写人们反射着宇宙万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生活图景。
  在抒发真情实感和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散文自然带有深沉的思考的因素。思考与感情,思考与内心生活,在散文中是不可分割的。真情实感必然通向深沉的思考。散文家的深思活动是偏重于“理智”地把握生活,其目的在于发现事物之至理。思考的触角来自内心,内心世界的无限辽阔,正是由于思考的领地无限辽阔,如果是一颗丝毫没有思考素质的内心,其感情将会是轻浮和盲目的,思考的因素在散文中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所以,阅读和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来抓作者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
  一个散文家,不能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对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位生活奥秘的洞察者。诸如历史、时代、民族、祖国、命运、自我、责任等,无不构成他们内心世界思考的内容。所谓散文的“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哲理意蕴”,无不是散文家感受生活之时对审美对象“深思”的“花朵”。陆蠡的《囚绿记》,表面写一枝青藤,本质是写作者一颗痛苦破碎的心灵,读者透过作者所展示的在抗战中的“孤岛”上海,回想北京寓所“囚禁”的一枝长青藤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寻找阳光的内心生活图景,自然可以触摸到作者在祖国遭受敌寇蹂躏,没有自由如失去了阳光,怀念祖国乡土如青藤朝着“原来的方向”的一颗沉思、跳动的心,阅读鲁迅《野草》中的24篇散文,使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作家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心灵图景的展示,然而透过这一幕幕心灵图景,我们不难把握作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探寻到鲁迅虽彷徨、犹疑,但又不失其追觅和探求光明与真理的丰厚精神力量的存在。我们阅读刘白羽的《日出》,透过作者对日出景象的丰富复杂的心灵图景的感应,便能从作者能动地组合成的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的系列画廊中,把握到作家以“日出”象征社会主义祖国灿烂前程的深沉思考和哲理情思。我国的散文大家都是言无虚发、文中有心的,散文阅读的思路,要能透过作者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其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抓住散文深邃的意蕴。
  3.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   散文美,语言美是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表达美的感情和思想,靠的是语言本身的光泽。这种语言风格无论是像江海浩荡似的雄浑开阔,还是像潺潺流水似的温柔委婉,都具有流畅、单纯和洁净的美质,具有易于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感情的力量。这种蕴藏着思想和感情激流的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散文美的。由散文的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无疑是我们阅读、鉴赏散文的又一条重要思路。
  分析研究散文的语言美,主要应从感情和思想激流对于语言的渗透的角度着眼,文情并茂的语言才是散文的美语言。不必过分拘泥于所谓“文眼”等遣词造句的分析,研究,它并不是散文语言美本身的标志和关键,而应从语言的整体氛围的表情达意上去把握。散文中,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心态情绪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构成了强烈的自我抒情色彩,或寓情于事、融情于理,或创造意境、情调与氛围,总之,在语言中间流溢着浓烈的感情和思想光泽。透过语言氛围,就可以把握到至美的感情和思想。透过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清冽潭水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凄清的心境。清冽的潭水和凄清的心情交融成一个特有的“凄清净洁”的意境,自然构成了作者心中的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使散文富于诗意美和理想美。我们从杨朔《荔枝蜜》中赞美蜜蜂辛勤酿蜜的语言中,自然发现作者礼赞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深刻的思想感情美。我们从朱自清的《背影》的印象描写语言中,会感受到父子间深重的感情美。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九》中写道:我“自然又是旧病了,这病是从母亲来的。我病中没有分毫不适,我只感谢上苍,使母亲和我的体质上,有这样不模糊的连结。血赤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爱,我爱母亲,也并爱了我的病!”这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对母亲爱得烫人的语言,读这样的文字,谁都会被作家的至美之情深深感动。张洁在散文《盯梢》中这样写她对二姐姐的爱:“要是我的眼睛里掉进了砂粒,她就会用那长长的手指,轻轻地翻开我的眼皮,嘴巴撅得圆圆的,往我的眼睛里细细地吹着气。那时,我就巴着我眼睛里的那粒砂子总也吹不出来才好呢!”这种对姐姐充满着爱的痴情蜜意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情美意美的艺术氛围。散文抒写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心灵、美的哲理,都可谓美的感情和思想。然而,这些都是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阅读,鉴赏散文时,我们要善于通过语言美去把握散文的感情美和思想美。
  总之,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散文时,如果能够抓住由“境界”探讨主观感情,由内心生活图景的展示把握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由语言美推敲感情美和思想美这三个方面的思路进行分析、研究,便能达到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从而对散文进行理性把握和审美评判的目的。
  (选自曾祥芹、张复琮主编《文体阅读法》,大象出版社1992年版)
其他文献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时空遥隔,却有着相似的氛围与情感。两位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简淡而又厚重、质朴实则丰美的语言,写尽了沉郁如歌、醇厚似酒的人生况味,情思深沉而和谐,令无数沉静的心涌起对生命、对亲情的渴望与尊重——可谓净土相伴人生,悲歌长吟亲情,在两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以“细节描写和情感体验”为共同的切入点,以训练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感受鉴赏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学生阅读与写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跷) (侥)幸 拂(晓) 百折不(挠) 分外妖(娆)  B.(撇)弃 (瞥)见 (憋)闷 衣不(蔽)体 徇私舞(弊)  C.作(祟) 墨(黜) 笨(拙)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D.石(碣) 拜(谒) 衣(褐) 浪(遏)飞舟 (竭)泽而鱼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
期刊
高一那年的暑假,天气热得令人烦躁。  麦苗苗整天整天地呆在家里,除了看书便是画画。这是她最喜欢的两件事情。上学时她天天盼着有一个漫长而悠闲的假期,让她可以从容不迫地读她喜欢的书,画她想画的东西。可是现在,她却不见得很快乐。  她觉得压抑极了、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制着她原本灵动的头脑,使她变得无精打采却又极度敏感。  这种压抑感大概从她刚开始念高一时就有了吧、她想起了她的中考,那个令人沮丧的分数让她的父
期刊
提起郭沫若,人们往往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盘》、《雷电颂》等作品。其实,他的小品文也写得清纯自然,别有情趣。其中,散文诗《白鹭》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白鹭》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文中作者用凝练、新奇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总观全文,文章虽小,唯美俱全,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它的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调和与对比的图画美    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
期刊
第Ⅰ卷(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山(麓) (露)面 泄(露) (绿)林 (戮)力同心  B.(闾)左 伛(偻) (膂)力 (履)约 不绝如(缕)  C.(汲)取 (棘)手 (亟)需 舟(楫) (诘)屈聱牙  D.(召)见 (肇)事 预(兆) 泥(淖) 桂(棹)兰桨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
期刊
席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  诗开头径直描述邂逅情景,以形绘情,这看不见的“忧伤”与“流浪”、“思念”与“岁月”,因“眼角”与“额头”、“白发”与“憔悴的手”而显现;这“眼角”“白发”,是你的,其实也是我的;这“额头”“憔悴的手”,是我的,其实也是你的。诗人
期刊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①“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②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
期刊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犬的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巴扎洛夫这个“新人”(指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巴扎洛夫出身平民阶层,是某医科大学学生。小说描写巴扎洛夫到同学,贵族子弟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家做客,同阿尔卡季的一家,特别是其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尖锐冲突,巴威尔对他恨之入骨,终于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决斗。结果巴威
期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啊!它正是“诗圣”杜甫融入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后,蘸着泪水写成的千古名篇《兵车行》!  我在拜读之后,真的是感慨良深!  《兵车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全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是借亡者之口,道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极度痛恨!  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我在文小深深地体会到了!
期刊
一篇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杯好茶,读时给人以享受,读后犹觉韵味无穷。《给象鼻虫的建议》可以算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它坠叶如雨,声稀味淡,清新自然,行文流畅,似叙日常琐事,却又饱注深情。艺术表现淡而有味,立意新巧,发人深思。  作者有意避开光怪陆离、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把表现触角伸向自然,伸向昆虫。在乎和与宁静中寻找美、发现美。文章如清泉小溪涓涓而流,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让人真切地感到: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