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如果美国不引领数字货币和支付领域的创新,其他人将会这样做,特别是中国。”2019年7月17日Libra币负责人马库斯在Libra币发行听证会上的慷慨陈词,再一次有了回响。
《证券时报》4月15日报道,4月14日晚间一张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在农业银行内测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开。4月16日《科创板日报》刊登消息,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5月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到账。4月17日晚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回应,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数字货币钱包功能与银行电子账户日常支付功能毫无二致,但是,带给我们零售支付体验却迥然不同。
细看数字货币钱包内测截图,其基本涵盖了数字资产兑换、数字钱包管理、交易记录查询、钱包挂靠等功能。用户可以直接用银行卡的钱,兑换成数字货币,存储在钱包里面。
既然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由 DC和EP构成,当然,在内测照片上面,也有我们极为关注的电子支付相关功能,如,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等赫然在列。
这些功能与银行电子账户日常支付功能毫无二致。但是,带给我们零售支付体验却将迥然不同。
我们知道,零售支付经历了物物交换的物、金属币、纸钞、个人支票、银行卡、手机(条码、NFC等),眼下又推行刷脸支付的生物介质“脸”。我们将看到,DC/EP是对M0替代,即对流通中现金,对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进行替代。也就是说,“流通中现金”这个为支付而打造的介质,DC/EP对其做出了改变。
2019年10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为“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的演讲,提到了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所以,我们关注用户将数字货币钱包里的“钱”如何花出去。“谁”将成为前端,以此来承载数字货币钱包的支付,是条码?是NFC?还是蓝牙?还是其他?坊间仍在猜度。农业银行数字货币钱包中出现扫码支付、收付款功能,强化了行业人士对条码交互的选择。当然,业界更多的理解是,或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
将来,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存入银行账户,或存入支付账户,也可以从ATM机上存取。后一点业已证实,国内ATM机主要供应商广电运通发公告称,已开展数字货币在自助设备上自由兑换的研发项目。
我们已经适应了不基于卡基、条码支付基于账基实现价值转移。接下来,不基于账基,数字货币钱包可以实现价值转移。
金融到底是什么? 重温一下它在四个方面的活动:一是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二是存款的存进来、提出去;三是贷款的放出去、收回来;四是汇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支付。
第一项是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第二至四项是商业银行的业务。那么,金融的本质又是什么?它是指整合资源,实现价值转移或流通。由此可见,金融的本质在讲流动性。
在商业银行存、贷、汇基本业务里,我们重点说“汇”,即支付,是基于账户体系。
零售支付方面,用户申办银行卡与办理银行账户是同体操作,二者紧密对应,因此,支付介质的变化不改变实体卡与账户的依附关系。既然卡基和账户是无卡支付的基础,条码支付只是实体卡支付的有益补充,追溯一下,即便是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都依赖于支付账户,也依赖于用户从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入资金,才能顺利完成小额、快捷的零售支付的“汇”动作。
然而,数字货币钱包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不需要账户便能实现价值的转移。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举出一个场景应用的例子,或许能诠释得更加清楚:两个人手机里都有数字货币钱包,哪怕没有网络,两部手机碰触一下,便可以使一个人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人。
这也是DC/EP采取所谓的“双离线支付”模式,像现金一样进行了“无网”支付,交易双方均离线,所以在手机没有信号的场景下,同样可以完成交易。比如,前面提到的数字货币钱包“碰一碰”功能,就是体现這个意思。当然,“双离线支付”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比如,2017年12月宁波银联联合产业各方推出支持地铁 ODA(Offline Data Authentication,脱机数据认证)技术的银联手机闪付,2019年11月推出乘车码,均在受理侧、用户侧“双离线支付”。其实,“双离线支付”的具体流程是先记账,再做安全验证,最后扣款。显然,DC/EP采取中心化账本模式,完全可以实现上述流程。
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没有手机信号那么轻描淡写,更重要的是,除了向数字货币钱包里充DC/EP或从数字货币钱包里取DC/EP之外,应用数字货币支付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正如黄奇帆分析的那样,DC/EP的意义在于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充分考量反洗钱因素,数字货币钱包设置分级和限额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穆长春在“得到”App上开设的《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课程中提到,用户用手机号码注册的钱包级别最低,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可获得更高级别的钱包;用户到银行面签,可能支付就没有限额。而从2019年10月底某银行内测数字货币钱包相关协议的照片上看出,从实名角度钱包分为四类。这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分设三类的逻辑极为相似,用户匹配更高的安全申请条件,才能获得更高的钱包级别。
互为印证的是,这次农行数字货币钱包内测则直接给出了钱包升级的明确步骤:用户直接下载App,然后点击注册,设置昵称、账号、验证码和密码,于是成为“四类钱包”普通用户。用户若通过“钱包管理”,输入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详细信息,可以将自己的“四类钱包”升级成为“二类钱包”。
不争的事实在于,数字货币钱包是法定数字货币的载体,因此依托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成为未来的支付工具。
(以上专栏内容针对支付行业热点事件阐述看法,旨在推进行业交流。部分内容已经形成《金卡行业热评》系列课程,同步在中国银联支付学院App、银联网络学院推出。)
《证券时报》4月15日报道,4月14日晚间一张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在农业银行内测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开。4月16日《科创板日报》刊登消息,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5月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到账。4月17日晚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回应,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数字货币钱包功能与银行电子账户日常支付功能毫无二致,但是,带给我们零售支付体验却迥然不同。
细看数字货币钱包内测截图,其基本涵盖了数字资产兑换、数字钱包管理、交易记录查询、钱包挂靠等功能。用户可以直接用银行卡的钱,兑换成数字货币,存储在钱包里面。
既然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由 DC和EP构成,当然,在内测照片上面,也有我们极为关注的电子支付相关功能,如,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等赫然在列。
这些功能与银行电子账户日常支付功能毫无二致。但是,带给我们零售支付体验却将迥然不同。
我们知道,零售支付经历了物物交换的物、金属币、纸钞、个人支票、银行卡、手机(条码、NFC等),眼下又推行刷脸支付的生物介质“脸”。我们将看到,DC/EP是对M0替代,即对流通中现金,对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进行替代。也就是说,“流通中现金”这个为支付而打造的介质,DC/EP对其做出了改变。
2019年10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为“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的演讲,提到了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所以,我们关注用户将数字货币钱包里的“钱”如何花出去。“谁”将成为前端,以此来承载数字货币钱包的支付,是条码?是NFC?还是蓝牙?还是其他?坊间仍在猜度。农业银行数字货币钱包中出现扫码支付、收付款功能,强化了行业人士对条码交互的选择。当然,业界更多的理解是,或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
将来,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存入银行账户,或存入支付账户,也可以从ATM机上存取。后一点业已证实,国内ATM机主要供应商广电运通发公告称,已开展数字货币在自助设备上自由兑换的研发项目。
我们已经适应了不基于卡基、条码支付基于账基实现价值转移。接下来,不基于账基,数字货币钱包可以实现价值转移。
金融到底是什么? 重温一下它在四个方面的活动:一是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二是存款的存进来、提出去;三是贷款的放出去、收回来;四是汇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支付。
第一项是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第二至四项是商业银行的业务。那么,金融的本质又是什么?它是指整合资源,实现价值转移或流通。由此可见,金融的本质在讲流动性。
在商业银行存、贷、汇基本业务里,我们重点说“汇”,即支付,是基于账户体系。
零售支付方面,用户申办银行卡与办理银行账户是同体操作,二者紧密对应,因此,支付介质的变化不改变实体卡与账户的依附关系。既然卡基和账户是无卡支付的基础,条码支付只是实体卡支付的有益补充,追溯一下,即便是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都依赖于支付账户,也依赖于用户从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入资金,才能顺利完成小额、快捷的零售支付的“汇”动作。
然而,数字货币钱包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不需要账户便能实现价值的转移。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举出一个场景应用的例子,或许能诠释得更加清楚:两个人手机里都有数字货币钱包,哪怕没有网络,两部手机碰触一下,便可以使一个人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人。
这也是DC/EP采取所谓的“双离线支付”模式,像现金一样进行了“无网”支付,交易双方均离线,所以在手机没有信号的场景下,同样可以完成交易。比如,前面提到的数字货币钱包“碰一碰”功能,就是体现這个意思。当然,“双离线支付”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比如,2017年12月宁波银联联合产业各方推出支持地铁 ODA(Offline Data Authentication,脱机数据认证)技术的银联手机闪付,2019年11月推出乘车码,均在受理侧、用户侧“双离线支付”。其实,“双离线支付”的具体流程是先记账,再做安全验证,最后扣款。显然,DC/EP采取中心化账本模式,完全可以实现上述流程。
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没有手机信号那么轻描淡写,更重要的是,除了向数字货币钱包里充DC/EP或从数字货币钱包里取DC/EP之外,应用数字货币支付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正如黄奇帆分析的那样,DC/EP的意义在于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充分考量反洗钱因素,数字货币钱包设置分级和限额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穆长春在“得到”App上开设的《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课程中提到,用户用手机号码注册的钱包级别最低,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用户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可获得更高级别的钱包;用户到银行面签,可能支付就没有限额。而从2019年10月底某银行内测数字货币钱包相关协议的照片上看出,从实名角度钱包分为四类。这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分设三类的逻辑极为相似,用户匹配更高的安全申请条件,才能获得更高的钱包级别。
互为印证的是,这次农行数字货币钱包内测则直接给出了钱包升级的明确步骤:用户直接下载App,然后点击注册,设置昵称、账号、验证码和密码,于是成为“四类钱包”普通用户。用户若通过“钱包管理”,输入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详细信息,可以将自己的“四类钱包”升级成为“二类钱包”。
不争的事实在于,数字货币钱包是法定数字货币的载体,因此依托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成为未来的支付工具。
(以上专栏内容针对支付行业热点事件阐述看法,旨在推进行业交流。部分内容已经形成《金卡行业热评》系列课程,同步在中国银联支付学院App、银联网络学院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