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经济低碳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经济低碳化的低排放内涵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可以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一方面发挥金融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将绿色金融应用到低碳化领域中,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途径值得在经济低碳化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经济低碳化;绿色金融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根据学者对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1],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警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体系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科学认识。
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低排放
2009年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到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应减少50%。这意味着经济低碳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方面是低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另一个方面,经济要能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目标(低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只片面的强调其中一面,都不符合经济低碳的要求。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应该增加一个指标:经济低碳化[2]。宏观经济调控通常有四个目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基本稳定;第三、经济持续增长;第四、国际收支平衡。最近几年,根据中国的经验,一定要增加第五指标,经济低碳化。因为经济低碳化同样是关系全局的,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的,是关系人们的健康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如果能够把经济低碳化列为第五个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将来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014年11月清华大学完成并发布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指出[3],到2030 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GDP 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趋于内涵式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能扩张已经基本完成,GDP 增速趋缓,能源消费弹性下降,能源需求增长缓慢,能源总需求的增长基本依靠非化石能源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而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增长,使CO2排放达到峰值。
该报告评估了2030年达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这一战略可能将带来消费水平的下降,对某些高排放行业和群体带来冲击;采用碳定价手段可以使这一影响在宏观经济损失可容忍范围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较为显著的减排效果,而总的GDP 损失可以控制在1% 以内。再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可以减少这种冲击:在考虑了减排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效益之后,这部分负面冲击可以大部分被环境和健康效益抵消。
三、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绿色金融
有专家学者指出,应将金融交易运用到低碳化领域中[2]。金融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而金融可以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大大加快创新和转型的进程。这些与推动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都被泛称为“绿色金融”[4]。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其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金融的发展途径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给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敦促企业履行环境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绿色金融结构已初具规模。
仅就碳排放权交易领域而言,从2014年9月起,碳资产质押首先在湖北省试点实现,随后11月底首支碳基金在湖北省发布,12月上海试点签约了国内首单CCER质押贷款。2015年履约试点将增加湖北、重庆,全国市场国务院令有望出台,而配套细则的建设也将继续推进[6];随着2015年试点范围扩大将成为多个试点的工作主题,期货基金等各类创新可期。全国市场将纳入万家企业,据此估计,全国碳市覆盖的排放量可达30-40亿吨每年,在仅考虑现货的情况下,碳市规模可达12-80亿吨每年,在考虑现货和期货的情况下,碳市规模可达600-4000亿吨。
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发展的长期战略准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7]。有专家学者提出,建设绿色金融体制,需要设定由政府主导,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回归,改变无限膨胀发展模式三项基本原则[8]。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绿色金融体制: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3.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4.创新管理与监督机制,防范和化解绿色金融风险。
对于仍处于发展中、且正经历重大经济转型的中国,绿色金融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待于从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侯燕捷.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5年,(第1期): 48-54
[2] 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 [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29/nw.D110000gmrb_20141 229_1-16.htm,2014年12月29日
[3] 王尔德,李雪玉.2030关键政策设计: “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对GDP影响可在1%以内”. [EB/OL]. http://jingji.21cbh.com/2014/11-15/3MMDA2NTFfMTM0MDg3Mg.html,2014年11月15日
[4] 曾刚.什么是绿色金融[J].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年,(第1期): 95-96.
[5] 黄贤,钟为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 2014年,(第14期): 45-47
[6] 张晴,李雪玉.碳市场2015展望:纳入范围扩大、金融创新可期. [EB/OL].http://money.21cbh.com/2014/12-30/1NMDA0MDRfMTM1ODQ1N A.html,2014年12月30日
[7] 易金平,江春,彭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年,(第5期): 81-83
[8] 左晓蕾.建设“绿色金融”体制该从哪里着手.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7/29/c_126808733.htm,201 4年7月29日
作者简介:董珂(1980-),女,环境工程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低碳领域课题研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等。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经济低碳化;绿色金融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根据学者对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1],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2005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亿-3570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警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体系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科学认识。
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低排放
2009年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到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应减少50%。这意味着经济低碳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方面是低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另一个方面,经济要能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目标(低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只片面的强调其中一面,都不符合经济低碳的要求。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应该增加一个指标:经济低碳化[2]。宏观经济调控通常有四个目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基本稳定;第三、经济持续增长;第四、国际收支平衡。最近几年,根据中国的经验,一定要增加第五指标,经济低碳化。因为经济低碳化同样是关系全局的,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的,是关系人们的健康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如果能够把经济低碳化列为第五个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将来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014年11月清华大学完成并发布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指出[3],到2030 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GDP 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趋于内涵式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能扩张已经基本完成,GDP 增速趋缓,能源消费弹性下降,能源需求增长缓慢,能源总需求的增长基本依靠非化石能源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而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增长,使CO2排放达到峰值。
该报告评估了2030年达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这一战略可能将带来消费水平的下降,对某些高排放行业和群体带来冲击;采用碳定价手段可以使这一影响在宏观经济损失可容忍范围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较为显著的减排效果,而总的GDP 损失可以控制在1% 以内。再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可以减少这种冲击:在考虑了减排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效益之后,这部分负面冲击可以大部分被环境和健康效益抵消。
三、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绿色金融
有专家学者指出,应将金融交易运用到低碳化领域中[2]。金融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而金融可以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大大加快创新和转型的进程。这些与推动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都被泛称为“绿色金融”[4]。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其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金融的发展途径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给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敦促企业履行环境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绿色金融结构已初具规模。
仅就碳排放权交易领域而言,从2014年9月起,碳资产质押首先在湖北省试点实现,随后11月底首支碳基金在湖北省发布,12月上海试点签约了国内首单CCER质押贷款。2015年履约试点将增加湖北、重庆,全国市场国务院令有望出台,而配套细则的建设也将继续推进[6];随着2015年试点范围扩大将成为多个试点的工作主题,期货基金等各类创新可期。全国市场将纳入万家企业,据此估计,全国碳市覆盖的排放量可达30-40亿吨每年,在仅考虑现货的情况下,碳市规模可达12-80亿吨每年,在考虑现货和期货的情况下,碳市规模可达600-4000亿吨。
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发展的长期战略准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7]。有专家学者提出,建设绿色金融体制,需要设定由政府主导,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回归,改变无限膨胀发展模式三项基本原则[8]。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绿色金融体制: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3.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4.创新管理与监督机制,防范和化解绿色金融风险。
对于仍处于发展中、且正经历重大经济转型的中国,绿色金融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待于从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侯燕捷.近15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5年,(第1期): 48-54
[2] 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 [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29/nw.D110000gmrb_20141 229_1-16.htm,2014年12月29日
[3] 王尔德,李雪玉.2030关键政策设计: “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对GDP影响可在1%以内”. [EB/OL]. http://jingji.21cbh.com/2014/11-15/3MMDA2NTFfMTM0MDg3Mg.html,2014年11月15日
[4] 曾刚.什么是绿色金融[J].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年,(第1期): 95-96.
[5] 黄贤,钟为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 2014年,(第14期): 45-47
[6] 张晴,李雪玉.碳市场2015展望:纳入范围扩大、金融创新可期. [EB/OL].http://money.21cbh.com/2014/12-30/1NMDA0MDRfMTM1ODQ1N A.html,2014年12月30日
[7] 易金平,江春,彭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年,(第5期): 81-83
[8] 左晓蕾.建设“绿色金融”体制该从哪里着手.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7/29/c_126808733.htm,201 4年7月29日
作者简介:董珂(1980-),女,环境工程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低碳领域课题研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