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德育诉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dan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着力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在追逐学术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浪潮中,师范生德育逐渐走入了“独善其身”的大众化的个体德育误区。师范生作为教师教育培养对象,既是大学德育的对象,更是未来学校教学立人的生力军。因此,相对非师范类大学生而言,师范生具有鲜明的德育双重性和专业化的道德力量诉求。
  一、为教育而教:教师教育的德育使命
  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座谈时说:“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他还说:“师范生的道德要求更高,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1]这既是温家宝总理寄予师范生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期望与要求。
  2009年,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教师大计,师德为魂。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师德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如何改革德育模式,强化师范生的德育素质,是最值得反思的新情况,也是最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从师范生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言,教师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兼善天下”的理想,而且要赋予学生“兼善天下”的才干;不仅要教会学生立身行己,还要让学生学会教学立人;不仅要为学生而教,还要为教育而教,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大计。因此,相对于一般大学教育,教师教育承载着更大的德育责任和义务。
  总结近年来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我国教师教育在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追逐学术化、技术化、职业化的浪潮中,教师教育的专业划分越发明细,职业导向更加清晰,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专业知识 实践技能”的师范生素质量化模型,学校德育也在无形之中被纳入到了实践技能之外的“专业知识”素质当中,导致师范生德育智育化趋势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师教育在经历师范教育独立化、“去师范化”和综合化的改革历程中,为“独善其身”而教的个体人才培养目标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反而更为普遍。然而,教师教育培养的毕竟不是产业工人,也不是简单从事教育的机器,而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家。“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德育首位,放眼未来,确立起为教育而教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现代德育模式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师范生德育需求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 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为教育而学:师范生的德育诉求
  古往今来,教师的道德力量一直是教师教育的灵魂,这一亘古不变的传统根植于师范生与教育的不解之缘。师范生的职业取向是教育教学活动,亦即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这就使其承载了有别于非师范生的道德力量需求:不仅要具备其他大学生同样的个体素质,还需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化特质;不仅要对教育问题具有坚定的立场,还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一生钟爱;不仅要对教育真谛具有完整的诠释能力,还要注重道德塑造和人格示范;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承载起“立人”的责任。
  目前,国内学者尚未对师范生德育素质作出定论,普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3]笔者以下所论述的德育素质的范畴是基于师范生德育的双重性而言的,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师范生在接受学校德育中应该形成的个体道德素质,其次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学立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德育实践素质。即使从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职业化的视角审视,师范生不仅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德育素质,而且还需要具备教学立人的专业化德育素质。
  关于德育知识素质。德国哲学家亚瑟
其他文献
期刊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倡导教育家办学已经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国家的意志,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的体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像魏书生、李镇西这样取得辉煌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学的专家,往往会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那些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广大教师实现了快速专业化成长、充
期刊
期刊
教师,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名字;教育家,一个崇高而又朴素的称呼。岁月的流逝并未磨洗对教师“闻道在先”的认可,古时对教师的那声称呼“先生”,绵延至今。时代的变迁更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内涵。而对教育大师的尊称“教育家”也不再囿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贤,教育的变革充实了教育家的意义。  一、教师甘愿止步于教书匠吗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先贤对教师的定位,诸如“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
一、教学是“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它以善的行为、善的内容来锻造善的心灵、实现善的目的,为善之行、趋善之的是其根本特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当前,推动人道教学、追求教学公正、实现学生创造性生活、促进学生幸福就是教学活动的根本道德目的、根本的“目的善”。我们很难想象,教学能够通过恶的手段来达致善的目的,或者说教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