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增长加快、国家间的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态势下,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时代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空前的社会变革对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以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为特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一大批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物是时代赋予综合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作为中国百年老校的四川大学,如何把自己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有的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是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任务。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是摆在综合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将综合型大学的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是综合型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高度综合的科技发展趋势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综合型大学既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应重视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充分发挥多学科的潜力和优势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是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4.经济全球化趋势需要国际化经济学人才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可以胜出的高素质的国际化经济学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综合型大学不仅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和重大问题讨论研究,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能源和人口等热点问题为己任,还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精英人才。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借鉴吸取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5.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国家要求成渝两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宏伟实践,迫切要求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必须加快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二、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1.指导思想
四川大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个坚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两个重视: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应用能力;三个面向:面向西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能力: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四川大学提出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3.培养思路
四川大学认为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是:一是坚持精英教育。二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三是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科研促进教学,学校著名的教师、学者为本科生授课,一流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优质资源共享。四是坚持重视学科教学,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注重平衡,突出基础。基础课程按照“综合化、多层次”的原则进行整合,专业课程按照“小型化、针对性”原则进行设置。五是坚持研究型教学,寓研于教。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研究性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六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八是强调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九是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4.培养措施
(1)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科教学是所有教学的重点和龙头,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为此,近年来,学校采取了明确的发展举措: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形成适应2l世纪要求的现代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按照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人才素质,注重国际接轨、自主选修的原则来实施;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依据内容具有先进性并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各项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展开,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学校为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做到“四个投入”和“四个到位”,即领导投入、教师和教辅投入、学生投入和科研投入,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考核到位。
(3)处理好各办学层次(形式)的关系。为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学校十分重视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的关系。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继续教育,各专业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服务。二是保证主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本科教育置于各层次教育的主体位置。尽管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有一定发展,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从未动摇过。一方面,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其他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其他层次的适度发展又促进了本科教育的更大发展。通过主次分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了教育层次的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按照“内培外引,提高整体素质,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不断采取新举措,建设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满足经济学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积极引进年轻人才,使得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良好。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学校积极争取从其他院校引进高学历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还通过派出教师进入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5)严格执教条件,坚持教授上本科讲坛。学校一直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问题,要求主讲教师应取得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者讲师以上职称。为此,学校安排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先参加岗前培训,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近三年来,经济学主讲教师都符合主讲教师任职资格,教授上本科讲坛第一线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并且直接参与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
(6)注重图书室、实验室建设。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专门在经济学院建立了图书馆。目前仅经济学院就拥有图书资料共计2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11万余册,外文图书、欧盟文献资料15万余册;各种经济类报刊400余种。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经济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拓展图书资料的种类,提高藏书的质量,特别是利用国际间的校际交流,提高外文最新原版书的比重。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各类读者的需要,图书室延长服务时间。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学院还建立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
(7)重视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确保教学的实践环节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商务部门、税务局部门、证券公司和银行部门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8)加大投入,改善教师教学条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了实现本科教学手段现代化,保证多媒体教学要求,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
(9)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使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经济学院已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三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了反映时代要求,重新修改调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把经济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平台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力求理论扎实,选修课力求形式多元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中,特别注重强化经济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为配合实践教学,经常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研讨会,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研究现实问题的基本素质。
(10)反映时代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总体安排,自2001年以来先后4次修订本科的教学计划。目前,每个年级均有自身适用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4上半年制定的2004级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就充分考虑了学分制实施4年来的反映出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基本能够适应社会对于经济类本科教育的需要。
(11)配合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统编教材和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另一方面,将国内外最先进、最及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院内各专业在主要课程的教材使用上尽可能选择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该比例已达90%以上。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院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进行,先后引进、使用了18本外文原版教材。
(12)积极探索双语教学。自2000年开始,经济学院就确立了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两个涉外本科专业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等相关因素,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英语课时。2000年,在这两个专业中的“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两门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率先试行双语教学。2003年开始招收双语班,重新编制双语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双语课程涵盖专业平台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部分选修课。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双语教学。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编制出台《四川大学双语教学指导性意见》。2005年为进一步规范双语教学,制定了《经济学院关于双语班教学改进措施的决议》。
(13)注重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由教学第一责任人的院长和书记、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督导组、教学秘书、教学干事、系主任和党办主任、院办主任以及学生科科长组成,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以中高级为主,学历学位结构中较大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结构覆盖了经济学,高教管理等领域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富有创新和开拓意识,能较充分地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高素质、高效和复合型的要求。为了构建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二是建立了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每学期开学时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指导、监督工作。每一学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都有具体的工作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对于本科教学的方向,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14)抓好教学环节。一是组建课程组。在全院范围内整合师资力量,以本科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包括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各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上既有交叉又有特色的特点,学院以课程为核心组建课程组,并分别确定课程组负责人。二是进行题库建设、推行教考分离。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是教学质量的指示器,也是改进本科教学的信号灯。 为做到本科教学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院在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做到大纲、命题、阅卷“三个统一”。在组建课程组并确立课程负责人的同时,确定了以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课程质量小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负责统一制定教学要求、选用课程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协调教学进度、组织考试命题、建设统一题库、组织流水评卷。
(15)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一是重视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重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从而形成不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良性机制。实践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全院教师均体现出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二是严格校规校纪和狠抓学风建设。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严格学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纪律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认真完善、执行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制度、建立院级学生奖励措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扶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以课外实践基地为依据,青年志愿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三、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根据经济学院对近三年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的总结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达到了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既具备了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学生能顺利完成学校开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两课”的成绩均较理想,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在大学毕业前通过四级考试,有70%以上的学生能在毕业前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这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外语进行文字处理与社会交流,提高了学生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加强了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较理想,所有学生均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加上对大学语言与“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我院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与思想素质均有显著的提高。应当说我院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学好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并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根据经济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类级平台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每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突出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联系经济现实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课堂课后的学习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目前,各门专业课都编写了教学大纲,在学院网站上供同学浏览下载。很多课程完成了题库建设,每门课程设立了十套卷子。为配合教学需要,广大教师还加强了课堂讲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辅导答疑及课余论文写作指导等,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有效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经济问题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除能顺利完成全校统一设置的类级平台课程外,在适应各专业特点的专业业务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银行业务”、“税收筹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在专业业务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与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完成业务的处理方案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认识处理能力。各专业业务课程的考试内容也注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
学校在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上严格要求,出台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与管理办法。每一年为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联系经济现实,自选题目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贯彻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提前一年安排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管理上,严格了论文的选题、开题、大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打印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相关制度,制定了规范统一的论文格式,并要求学生对论文的原创性作出书面保证。毕业论文完成后,学院每年都要对论文选取项题材情况、成绩统计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管理的工作提供依据。组织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每届毕业论文进行抽查,提出专家评审意见,同时对每届的优秀毕业论文,集结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
5.各专业本科学生考研率明显上升,就业率继续保持高水平
从近几届学生的考研情况分析,学院各届学生都能积极报考研究生,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这可以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近四年来,本科学生的考研率均达到了25%以上。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6.毕业生社会评价较高 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也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生大多数都能以较优秀的状态实现就业,同时从各届毕业就业后反馈回学校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工作部位的骨干和领导干部。这种情况,产生了良性的社会反响,使学院能够长期保持优质的本科生源。
7.各类全国大赛获奖成绩显著
从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连年获奖。如黄莹茜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特等奖等。
8.国际化办学初见成效
1999年以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希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张冬梅]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增长加快、国家间的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态势下,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时代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空前的社会变革对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以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为特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一大批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物是时代赋予综合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作为中国百年老校的四川大学,如何把自己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有的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是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任务。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是摆在综合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将综合型大学的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是综合型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高度综合的科技发展趋势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综合型大学既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应重视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充分发挥多学科的潜力和优势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是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4.经济全球化趋势需要国际化经济学人才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可以胜出的高素质的国际化经济学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综合型大学不仅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和重大问题讨论研究,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能源和人口等热点问题为己任,还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精英人才。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借鉴吸取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5.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国家要求成渝两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宏伟实践,迫切要求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必须加快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二、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1.指导思想
四川大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个坚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两个重视: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应用能力;三个面向:面向西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能力: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四川大学提出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3.培养思路
四川大学认为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是:一是坚持精英教育。二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三是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科研促进教学,学校著名的教师、学者为本科生授课,一流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优质资源共享。四是坚持重视学科教学,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注重平衡,突出基础。基础课程按照“综合化、多层次”的原则进行整合,专业课程按照“小型化、针对性”原则进行设置。五是坚持研究型教学,寓研于教。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研究性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六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八是强调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九是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4.培养措施
(1)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科教学是所有教学的重点和龙头,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为此,近年来,学校采取了明确的发展举措: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形成适应2l世纪要求的现代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按照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人才素质,注重国际接轨、自主选修的原则来实施;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依据内容具有先进性并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各项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展开,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学校为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做到“四个投入”和“四个到位”,即领导投入、教师和教辅投入、学生投入和科研投入,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考核到位。
(3)处理好各办学层次(形式)的关系。为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学校十分重视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的关系。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继续教育,各专业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服务。二是保证主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本科教育置于各层次教育的主体位置。尽管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有一定发展,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从未动摇过。一方面,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其他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其他层次的适度发展又促进了本科教育的更大发展。通过主次分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了教育层次的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按照“内培外引,提高整体素质,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不断采取新举措,建设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满足经济学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积极引进年轻人才,使得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良好。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学校积极争取从其他院校引进高学历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还通过派出教师进入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5)严格执教条件,坚持教授上本科讲坛。学校一直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问题,要求主讲教师应取得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者讲师以上职称。为此,学校安排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先参加岗前培训,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近三年来,经济学主讲教师都符合主讲教师任职资格,教授上本科讲坛第一线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并且直接参与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
(6)注重图书室、实验室建设。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专门在经济学院建立了图书馆。目前仅经济学院就拥有图书资料共计2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11万余册,外文图书、欧盟文献资料15万余册;各种经济类报刊400余种。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经济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拓展图书资料的种类,提高藏书的质量,特别是利用国际间的校际交流,提高外文最新原版书的比重。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各类读者的需要,图书室延长服务时间。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学院还建立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
(7)重视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确保教学的实践环节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商务部门、税务局部门、证券公司和银行部门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8)加大投入,改善教师教学条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了实现本科教学手段现代化,保证多媒体教学要求,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
(9)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使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经济学院已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三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了反映时代要求,重新修改调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把经济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平台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力求理论扎实,选修课力求形式多元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中,特别注重强化经济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为配合实践教学,经常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研讨会,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研究现实问题的基本素质。
(10)反映时代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总体安排,自2001年以来先后4次修订本科的教学计划。目前,每个年级均有自身适用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4上半年制定的2004级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就充分考虑了学分制实施4年来的反映出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基本能够适应社会对于经济类本科教育的需要。
(11)配合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统编教材和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另一方面,将国内外最先进、最及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院内各专业在主要课程的教材使用上尽可能选择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该比例已达90%以上。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院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进行,先后引进、使用了18本外文原版教材。
(12)积极探索双语教学。自2000年开始,经济学院就确立了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两个涉外本科专业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等相关因素,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英语课时。2000年,在这两个专业中的“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两门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率先试行双语教学。2003年开始招收双语班,重新编制双语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双语课程涵盖专业平台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部分选修课。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双语教学。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编制出台《四川大学双语教学指导性意见》。2005年为进一步规范双语教学,制定了《经济学院关于双语班教学改进措施的决议》。
(13)注重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由教学第一责任人的院长和书记、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督导组、教学秘书、教学干事、系主任和党办主任、院办主任以及学生科科长组成,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以中高级为主,学历学位结构中较大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结构覆盖了经济学,高教管理等领域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富有创新和开拓意识,能较充分地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高素质、高效和复合型的要求。为了构建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二是建立了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每学期开学时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指导、监督工作。每一学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都有具体的工作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对于本科教学的方向,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14)抓好教学环节。一是组建课程组。在全院范围内整合师资力量,以本科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包括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各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上既有交叉又有特色的特点,学院以课程为核心组建课程组,并分别确定课程组负责人。二是进行题库建设、推行教考分离。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是教学质量的指示器,也是改进本科教学的信号灯。 为做到本科教学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院在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做到大纲、命题、阅卷“三个统一”。在组建课程组并确立课程负责人的同时,确定了以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课程质量小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负责统一制定教学要求、选用课程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协调教学进度、组织考试命题、建设统一题库、组织流水评卷。
(15)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一是重视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重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从而形成不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良性机制。实践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全院教师均体现出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二是严格校规校纪和狠抓学风建设。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严格学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纪律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认真完善、执行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制度、建立院级学生奖励措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扶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以课外实践基地为依据,青年志愿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三、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根据经济学院对近三年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的总结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达到了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既具备了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学生能顺利完成学校开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两课”的成绩均较理想,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在大学毕业前通过四级考试,有70%以上的学生能在毕业前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这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外语进行文字处理与社会交流,提高了学生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加强了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较理想,所有学生均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加上对大学语言与“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我院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与思想素质均有显著的提高。应当说我院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学好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并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根据经济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类级平台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每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突出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联系经济现实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课堂课后的学习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目前,各门专业课都编写了教学大纲,在学院网站上供同学浏览下载。很多课程完成了题库建设,每门课程设立了十套卷子。为配合教学需要,广大教师还加强了课堂讲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辅导答疑及课余论文写作指导等,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有效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经济问题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除能顺利完成全校统一设置的类级平台课程外,在适应各专业特点的专业业务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银行业务”、“税收筹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在专业业务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与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完成业务的处理方案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认识处理能力。各专业业务课程的考试内容也注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
学校在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上严格要求,出台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与管理办法。每一年为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联系经济现实,自选题目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贯彻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提前一年安排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管理上,严格了论文的选题、开题、大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打印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相关制度,制定了规范统一的论文格式,并要求学生对论文的原创性作出书面保证。毕业论文完成后,学院每年都要对论文选取项题材情况、成绩统计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管理的工作提供依据。组织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每届毕业论文进行抽查,提出专家评审意见,同时对每届的优秀毕业论文,集结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
5.各专业本科学生考研率明显上升,就业率继续保持高水平
从近几届学生的考研情况分析,学院各届学生都能积极报考研究生,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这可以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近四年来,本科学生的考研率均达到了25%以上。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6.毕业生社会评价较高 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也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生大多数都能以较优秀的状态实现就业,同时从各届毕业就业后反馈回学校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工作部位的骨干和领导干部。这种情况,产生了良性的社会反响,使学院能够长期保持优质的本科生源。
7.各类全国大赛获奖成绩显著
从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连年获奖。如黄莹茜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特等奖等。
8.国际化办学初见成效
1999年以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希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