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何实现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变的重大难题。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本文认为,在地方高校基本教学模式难以进行快速调整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一平台和载体,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实践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7-02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向应用型转型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如何实现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仅需要高校整体教学思想的转变,还需要学校教学体制、教学条件的转变。
一、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发展目标相似的“千校一面”现象,导致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这是国家关于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这一大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转型工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高校转型如何开展,如何取得实际效果,如何快速完成转型的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向以实践和实训为主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的转变。这里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体制的转变、教师队伍的转变以及教学条件的转变等。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体制的转变主要涉及思想和制度等相对软的指标,而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的转变,是硬指标,必须进行大的投入才能完成,这对现阶段的本科高校来说将是非常困难的。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教学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对偏重教学、面临向应用型的地方高校而言,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应重点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由以学校管理为主向企业管理为主的转变,对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单独管理向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转变。不断强化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实习一生产一就业”模式等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吸引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技术人才培养,以此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
(二)建立实习方向三方选择机制
改革实习方式改变现有实习情况下,学生作为劳动力的现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观念,由原有的实习学生报志愿、学院分配调整的现状,调整为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同选择,提高企业的积极自主性,使实习学生由劳动力变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即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了接受实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由学校和基地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由学校单方培养改为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探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习过程中更多的由企业进行安排和指导,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增加企业的主动权和管理权。
(四)实现由教学周期向生产周期的转变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总学时比例并不低,但是在时间安排上存在过于分散、持续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和质量。目前进行的实习实训环节,一般根据课程不同,分成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几个阶段,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内,按照固定周数进行。基本都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在学期末制订下学期的实习计划,一般是每学期几周至十几周实习。而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学校的教学周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以年度为周期,学生到企业每次进行短短几周的实习,往往是仅仅学到少部分内容,甚至刚刚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实习就结束了。这样的实习根本无法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很多企业把学生来实习看作累赘和负担,不愿意接受本科学生实习。为了发挥基地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校历,主动适应企业的生产周期,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周期调整为适应企业生产的集中周期。 (五)企业课程的开发与建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学校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也存在脱节的现象。而且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学习时间的大幅增长,在校学习时间也会相应地减少。根据这种情况,必须在校外基地加强企业课程的开发工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大纲、教材、实习指导书,由企业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授课,企业课程应以案例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实习内容和行业发展需求。利用基地特有的便利条件和灵活的管理机制,改变目前老师讲、学生听,呆板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通过基地内企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的亲自劳动、现场操作等生产实践,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改造,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是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地方高校教师主要以刚毕业的青年博士为主,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实训基础差、现场指导能力薄弱,可以说主要是偏理论型的师资队伍。
为了不断提高基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在校外基地锻炼的方式,充分依靠现有师资力量,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挑选原有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有积极性的青年教师,经过到实践基地实践培训获得行业资质证书,可以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践类课程教学。聘请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逐步吸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企业学生都欢迎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在基地现场讲授企业课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在评职评优等方面对实习教师予以倾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校内有企业经历教师参与实习指导,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总结
总之,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做强做大,不仅要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放宽视野、打破封闭分散的格局,还要坚持自身特色发展,在整体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难以迅速改善的情况下,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产教融合乃至产、学、研、教一体化,以战略的格局和视角,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方式调整、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是地方高校适应教育改革方向,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教学,2014,(6):29-34.
[2]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3]万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3):20-23.
[4]张应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实践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7-02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向应用型转型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如何实现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仅需要高校整体教学思想的转变,还需要学校教学体制、教学条件的转变。
一、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发展目标相似的“千校一面”现象,导致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这是国家关于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这一大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转型工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高校转型如何开展,如何取得实际效果,如何快速完成转型的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向以实践和实训为主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的转变。这里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体制的转变、教师队伍的转变以及教学条件的转变等。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体制的转变主要涉及思想和制度等相对软的指标,而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的转变,是硬指标,必须进行大的投入才能完成,这对现阶段的本科高校来说将是非常困难的。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教学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对偏重教学、面临向应用型的地方高校而言,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应重点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由以学校管理为主向企业管理为主的转变,对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单独管理向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转变。不断强化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实习一生产一就业”模式等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吸引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技术人才培养,以此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
(二)建立实习方向三方选择机制
改革实习方式改变现有实习情况下,学生作为劳动力的现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观念,由原有的实习学生报志愿、学院分配调整的现状,调整为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同选择,提高企业的积极自主性,使实习学生由劳动力变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即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了接受实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由学校和基地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由学校单方培养改为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探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习过程中更多的由企业进行安排和指导,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增加企业的主动权和管理权。
(四)实现由教学周期向生产周期的转变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总学时比例并不低,但是在时间安排上存在过于分散、持续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和质量。目前进行的实习实训环节,一般根据课程不同,分成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几个阶段,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内,按照固定周数进行。基本都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在学期末制订下学期的实习计划,一般是每学期几周至十几周实习。而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学校的教学周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以年度为周期,学生到企业每次进行短短几周的实习,往往是仅仅学到少部分内容,甚至刚刚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实习就结束了。这样的实习根本无法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很多企业把学生来实习看作累赘和负担,不愿意接受本科学生实习。为了发挥基地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校历,主动适应企业的生产周期,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周期调整为适应企业生产的集中周期。 (五)企业课程的开发与建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学校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也存在脱节的现象。而且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学习时间的大幅增长,在校学习时间也会相应地减少。根据这种情况,必须在校外基地加强企业课程的开发工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大纲、教材、实习指导书,由企业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授课,企业课程应以案例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实习内容和行业发展需求。利用基地特有的便利条件和灵活的管理机制,改变目前老师讲、学生听,呆板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通过基地内企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的亲自劳动、现场操作等生产实践,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改造,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是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地方高校教师主要以刚毕业的青年博士为主,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实训基础差、现场指导能力薄弱,可以说主要是偏理论型的师资队伍。
为了不断提高基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在校外基地锻炼的方式,充分依靠现有师资力量,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挑选原有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有积极性的青年教师,经过到实践基地实践培训获得行业资质证书,可以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践类课程教学。聘请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逐步吸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企业学生都欢迎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在基地现场讲授企业课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在评职评优等方面对实习教师予以倾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校内有企业经历教师参与实习指导,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总结
总之,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做强做大,不仅要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放宽视野、打破封闭分散的格局,还要坚持自身特色发展,在整体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难以迅速改善的情况下,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产教融合乃至产、学、研、教一体化,以战略的格局和视角,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方式调整、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是地方高校适应教育改革方向,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教学,2014,(6):29-34.
[2]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3]万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3):20-23.
[4]张应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