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过早晨的第一碗羊奶,祭司顺着楼梯登上塔顶的瞭望台。一只张开双翅、在半空飘浮的苍鹰与他对视了一眼。左右望去,世界无比恰切:它是完全对称的。他的土地宛如他的天空。
一抹银河般的草色从峡谷开始,延伸至河边——那河,他该怎样称呼它?一年四季,它用四个名字,早晚又有不同的别号,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惯用的昵称。河水呈现奇异的虎斑条纹,在黎明或日暮,会变成透着虹彩的墨绿色。河流两岸,生有巨角的蛮牛在黑色莽原之上奔腾,镀有荧光的岩石星罗棋布。沿岸的芦苇荡色彩近于死者的瞳仁,夹杂其间的金色鼠尾草,灿烂如矢志未泯的信仰。倒卧在左边的睡山形似一头搁浅的巨鲸,鲜血般艳红的樱桃林使它遍体鳞伤。与之相对的是右边的迷雾岭,在秋季少有的晴朗日子,那里落满了过路的火烈鸟。这群美丽的冥想者或坐或立,安静、消瘦、忧郁,在离开之前,把沉甸甸的蛋留在石凹里。
巨大的圆形祭坛标示着峡谷的中心,坛墙上由历代圣徒描画出每一种生物(即每一颗星星)的模样。修正不断进行。过往时有新增,如今则只能抹除那些因了神的厌倦而消失的物种。
(祭坛,即是神的备忘录,供神于末日之后重新创世所用。然而,神真的有如此顽固的执念吗?)
祭坛的中央便是塔楼,被巨蟒般的螺旋阶梯盘绕着。离开塔顶之前,祭司必须首先瞻仰神的面容,他对祂的四种形象格外熟悉:白昼和黑夜,愤怒和喜悦。他向苍穹道别,拾级而下,峡谷随着他的脚步旋转。
峡谷的大雾是天空为了诋毁晨昏法则而散布的阴郁的谣言;峡谷的风是一位善制蝴蝶的剪纸艺人——谷内至少有七种蝴蝶,大的像女人在夏天挥个不停的折扇,小的常被与飞蛾混同;峡谷中的罂粟常常哭泣,但它们绛黑色的泪珠却会令人狂笑不止;峡谷中的畜栏圈着的不是牲口,而是一群四足的云朵鉴赏家;在峡谷的土地底下,血肉遮不住骨头,骨头箍不住灵魂,祖先像鸟一样飞。
祭司脚一着地,就向峡谷西北面的黑刺李树林走去。林中有一片坟地。与其说这里是埋葬死人的地方,不如说是种植灵魂的地方,先辈的种子埋进土里结出新生的灵魂——他们的墓碑会生长——瓜熟蒂落,汇入常年笼罩于树顶的云雾中,待到怀胎十月的孕妇以圆满的孕育之力将之从云朵中裁下,带入人间。
星相师正在树下打坐,入定之后,他热烈而又缥缈,像一只火狐自燃时产生的幻觉。奇怪的是,这位正襟危坐的沉思者,却有一道酩酊大醉、手舞足蹈的影子。祭司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日头正随着一次悠长的鼻息缓缓升至树梢,星相师醒了。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习惯在露天环境中小睡,最近几年尤为偏爱鸟鸣不断的树林。林间温和的秋凉尚不足以败坏他的健康,封闭的室内则会困住他过于繁芜的梦境,使其积存下来,久久缠绕着他。在他的梦里,人有九种性别,他的位置居中,是一个灰色偏男性,面对一个棕色偏女性和一个黑色正男性的求爱,他感到左右为难,而他蓝色无常性的父亲患上了一种不能死亡的慢性绝症,使他被淹没在不能出生的遗传阴影下。
苏醒的一刹那,借助一阵令心头狂跳的危机预警,像是借助映在刀锋上的各自的倒影,他的两只眼睛彼此对望,像一对久别重逢的爱人,难以置信的诧异中透露出深信不疑的温柔。凭借临界状态的视力,在一种一无所见的惶惑中,他望见了一切:预言产生于不见之所見。一个庞大的鱼群向产卵地迁移;一个阿拉伯青年以一个简单的咒语打开了强盗的宝库;在北方,海犹豫着向前走了一步,几个村落便消失了。他已获悉所有,醒来后又统统忘却了。
在这片林间空地的另外一边,少年猪倌斜靠在一棵镀着金光的石榴树下,全身洋溢着直接得自太阳、得自神的温暖。如果他会笑,那么他的脸一定是一片蔷薇色的海,涌出的每一朵浪花都无比欢快。但过度的劳作、粗劣的饮食和卑微的身份,将他的一半面孔变成了铁。他本不该出现在这个论道的场所,但他刚刚去世的母亲只能将他暂时托付给神的代理人,所以从塔底开始,他就跟着祭司先生了。
“我是他的母亲,他出自我。”母亲临终时让他带话给祭司,“但一个夜晚只能生出一道影子,唯有你能够照亮他。”
然而,谁也不了解掩在这副无表情,甚至无生机的面目之下的内容,谁也没有掀开过它。他正独享全然的宁静,倾听地球自转时与以太摩擦发出的闷雷。一种属于囚徒的敏感,让他想象着银河如蜂蜜般细腻的肌理,想象着尚未露面的群星从渐渐融化的雪白油脂中浮现,想象着清晨的露珠从花瓣上升起,飞过广袤的空间,停靠在夜晚的边缘。
时间之海就这样一勺一瓢地被舀走了,这个发现让人既愉快又忧郁。过去的时间越来越多,酿成了一片蒸腾着酒气的沼泽,将来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缩成一摊混浊的泥浆。时间干涸之后会怎样?花儿如何实现向果实的允诺,心脏如何跃动,我们如何存在?他的内在如此丰富,以至于他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妇人,被自己孕育的事物压得抬不了头,起不了身。在祭司看来,这个姿态代表谦卑与感恩。他接受了这个孩子,像天空接受了一朵乌云,将一场风暴的征兆披在了身上。
祭司与星相师的对话方式为他们所独有,他们以此来打磨各自的机锋。
“老朋友,只要将目光对准神秘莫测的天穹,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向更高的存在发问。”星相师说。
“生命就是对于神的提问,我们活着,就是以无知对全知发问。”
“那么,死亡就是答案吗?”
“死亡?没有什么死亡。每一个问题都是不同的,怎么可能共用同一个答案?如果全部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索取同一个答案,那提问还有何必要?”
“说不定神就喜欢重复,说不定祂无趣透顶,说不定祂就是如此善忘。”
星相师是肉体与精神二分法的明证,他的魂魄出于一种亲近天空的渴念,与身体不能完全重合——他的视线略高于头顶,有时会影响他对低处事物的知觉,被沟沟壑壑害得跌跤实属常见。
“星辰死去,但在远方的天空中,它仍然活着。其实,它只有死去,才能活着。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包含你所指出的这个问答游戏的真谛。”他说。 在祭司看来,眼前这人既是最坚定的有神论者,也是最顽固的无神论者。有一次,他对祭司说:“我真想看看,在那个深蓝色的、无底的巢穴里,是怎样一只大鸟在孵化万物。”祭司从来不会因为这种轻浮的玩笑和他争论,更不会大发雷霆,只因他深信这个一心追求天外奥秘的人不可能怀有恶意。星相师天真的本质是亲近神的,只是他并不知道,那些在最远处的,要在最近处才看得到。
事实上,祭司和星相师都爱玩模仿神的游戏。祭司热衷于命名那些尚未被命名的事物,他常犯的错误在于,有些事物在他看来是确凿无疑的,实际却并未存在,于是,许多无主的名字被留在世间,对存在发出无谓的召唤。星相师则会给每个自己观测到的星辰命名,然而,天空太过狡猾,仅凭一道专注的目光,并非总能捕获新的形象,他只是不断地淘洗同一把金沙,却以为自己已积存了无量的财富。似乎只要黎明到来,抹掉夜空的记忆,他就会和这个世界一起忘却。他的每一颗星都有一串名字,它们的坠亡,多半因此发生。
祭司这时突然想起在场的第三个人,猪倌的眼中,泪水蠢蠢欲动。“你想说什么?我的孩子。”
祭司新收的养子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善良,却为善良受苦;他们敬神,却将给魔鬼的诉状投递给了自己;他们恪守贫困如同首要伦理,令生活伏溺于美的血泊之中,为将要从他们身上踩过的任何东西丈量步距。为此,他发言:“我的导师,我的义父,还有您,尊贵的长者。生命是宇宙市场中最闹腾的水果摊子,富人捡走了每一个新鲜的早晨或者黄昏,穷人分食那些烂掉的。尽管后者总是起得更早。睡眠和死亡摆在同一个货架上,卖相好的睡眠被挑光了,最后剩下的只有死亡。穷人买下死亡,暗自窃喜,这为巨人预备的超级睡眠竟然如此便宜?这是他们唯一享受得起的奢侈。要我说,对于穷人,这是最好的答案。”
对话一直持续到阴影再次伸长,日头开始向西沉落的时候,仿佛黄昏向晌午发动的第一波袭击,一只背负金箭的花豹像一道闪电化成的神鸟掠过云端,在将要撞上天空之前跌落在树下。它大张着嘴巴,顺着嘴角淌出樱桃汁样的血沫,鼻孔呼呼地喷着热气,将祭司的裤脚吹得猎猎作响;脊背上的伤口像泉眼似的咕嘟响着冒出带蒸汽的热血,垂死的目光仍有凶神的余威。生命流逝得很快,星相师从它浮雕般的粉嫩牙龈上,辨认出几个本地山区的勾魂使者。随着大口粗重的喘息,它就像一个宿醉的老人,眼睛渐渐快要睁不开,四个蹄子有气无力地在地上划拉,仿佛在梦中游进了一个温暖的池塘。
它无损尊严地终结几乎与它自身一样美。
猎人出现了。挂在他肩头的弓,是一把用鲜血弹奏的竖琴,这弓巨大,以至于不像是他拖着它跑,倒像它在驱策他。在它涂了金漆的木柄上刻着半是诗句半是咒语的铭文:猎杀是一种使元素各归其位的善举。这位远近闻名的神射手站在他的猎物身前,整个人就像一座小山,全身的肌肉岩石般地支棱着,每一寸都充满了锋芒,几乎找不到一处圆润的曲线可以让汗水滑落下来。
在这片丛林里,祭司曾与他有过几次相遇,每一次都发现他比之前更为高大。 猎人从一个孩子变作一条大汉,猎物也从野兔、獐子变作山猪和花豹。杀戮的诗篇从最初一行直至最近一行,始终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修辞技巧,并且越来越接近一种经由无数磨砺才可习得的典范性。他的力量、他的智慧、他的意志、他的诚实、他的道行、他的信念与勇气,都凝练在诗意的一击当中。每一箭都全然地显明他自身、包含他自身。
看到眼前这具骠壮的身躯,祭司很自然地想到被剥了皮的野牛,但他已不记得自己何时见过那等血腥景象。除非是在一个有关蛮族祭奠邪神的噩梦之中,在那个梦里他们用一口烹煮眼睛的大锅来代表天空,将新剥下的牛皮铺在锅底代表陆地,以此祈求下一年的风调雨顺。在火光与喧哗以外的原野上,那头从自己的界限中被释放出来的巨兽,血淋淋的肉体仍在发足狂奔,像天地之间一块移动的伤痕,更加显得蛮力惊人、势不可挡,仿佛是它自己从皮里硬是冲了出去。它在一种绝对的被抛弃状态下奔向无限远处,像一个被话语脱掉的声音。
“孩子,”祭司说,“七年没见,对于我,这是多么漫长的一个早晨。”
一条乌鸦的河流聒噪着淌过秋日的天空。几个人被同一种灵魂的反应——肌肤接近锋刃时,疼痛将至未至的愉快——揪住脖子,抬起了頭,透过秃枝布结的网状窗口望向天际。祭司看到一排移动的字,一行长着心脏和翅膀的诗句,他因无法阅读它而感到羞愧;猎人看到一个温暖的南方之夜,云雾中一弯迥异于北方的雄性之月,在群山之间掘取星辰;义子则看到一个传说,一句教诲:“沉默是最为能言善道的事物,可惜它自己却是一个聋子。”比较而言,年幼的人总是相对幸运一些。
猎人用一种过于冗长的方式问候了祭司。从儿时的作揖和憨笑开始,像一个不断添加定语的名词,礼节随着他的成长堆积起来,变得异常繁复。他以规定的词句辅以手势,甚至舞蹈动作代表他个人、他的整个家族——包含历代祖宗灵位——向祭司施礼。然而这一过程越是训练有素,就越显示出他平日的不善言谈。
猎人的灵魂仿佛一张清单,由他过往猎杀的猎物们共同构成,为了表达敬意,他将自己摊开在祭司的面前。他趴伏在地,模仿了九十九种曾被他取走过性命的动物的叫声,一来想请祭司对他的工作有所认识,二来对他而言这的确比说话容易。在三位百兽之歌的欣赏者中,星相师越来越像一个幽灵。他一向会在太阳落山之后,将精神抛入太空。他每天守望着银河,像一位太过操心的医生,夜夜按时检视苍穹的舌苔。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现场,他的眼眶里噙满了泪,但这发生于大地上、白昼间的慈悲对于他似乎主要是一种光学特性,是昨夜装进眼里的星光浸透了白果,洗出了晶盐。
“我的老朋友,”星相师只对祭司说,“看来今晚的天空会多出一颗长有花斑的星辰。”
祭司此时察觉他们四人恰好搭起了一个四方结构,天地人神各踞一角,发出不同色彩的射线,交织出棋盘样错综复杂的网格。“老朋友,”他答道,“那位星辰的放牧者会给它准备一套崭新的发光的毛皮,让它从此再也感觉不到寒冷。” 傍晚来临,林中无人察觉他们的影子已淡得像一缕轻烟。星相师首先感到一种有关“逝去”的困惑。对于自己的不真实性、自己的虚构性、假设性——找不到自己的事实依据或只能找到表面的依据——目光扫过一个人时将他画出来,目光经过之后再将他擦掉。只有夜空给他提供一种纵深,自我在其中消失,并借消失为自我提供反证。
“有一种使人不寒而栗的东西,一种使人畏惧的司空见惯,”星相师说,“一种日常的异常,一种已知的未知在困扰我。但并非死亡,也不是死亡的近似物和替代物。它先于死亡。当世上第一次有人死去,其余的人由此获得了与死有关的知识,它便被死亡流放。但这退位的恐惧之王,从未被真正遗忘,死亡,这最为极致的民主机能,推倒王权,却保留了王座,任其空着,并借由空继续施以恐吓。”
“不,我的朋友,”祭司给他回答,“死亡是神的知识。我们从未懂得死亡,更加谈不上共识。死亡不可传达,它是握在神秘手上的一颗烫手的山芋。它怎样由一个人教给另一个人呢?不知有死者对于死自有他们的阐释:一个睡着的人未及醒来便腐烂了——他们畏惧的是腐烂和令人作呕的臭气。”
“猎物们懂得饥饿,因而懂得死。”猎人插嘴说,“他人的饥饿,世界的饥饿,意味着它们的死。”
垂死的花豹,栖身于林莽的肉体金矿,向突如其来的北风借来了呼吸。触电般地跳起,像是在一片生满长发的大地上狂奔,与一种太过柔和的危机温存缠绵,不断被削弱,在奔跑中歪向一边,塌方的下颌限制不了舌头鞭子似的左右摆动。在一个突然被打开的空间里,一个超越方向感的维度里,它以身侧亲昵地挤靠地平线,参与到整个星体的旋转中,惊喜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致命的舒适。伤口愈合,金箭像泡在醋里的鱼刺被血软化,被脊髓吸收,成为一截拖在体外的血管,一段再生的脐带。似乎终于心满意足,它跌倒在地。如同躺在一种发光的泡沫之中,在无限的蓝色浴缸里合上眼皮——浮云洗掉了它身上的闪电。
日间的求生戏剧告一段落,生命暂时(或永久?)关闭。黑魆魆的树林像一个高举长矛的方阵,齐齐吐出憋了一整天的浊气,风声呼呼,掩护偷盗时辰的窃贼轻巧的脚步。每一只耳蜗深处,都有一场精灵的地下会议,每个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些声音,重复相同的议题类似的争论。只可惜在自我的内陆留守的尽是一群阉掉好奇心的失聪者,就连意见暴君的怒吼也在一味虚耗中沦为语焉不详的顺民。他们停住嘴、抬起头。天空向下降,地面向上升,以抿唇的口形在两字之间嘘出一个沉吟的哨音。结着鸟巢与蜂巢的枞树,像一群高举着襁褓的闯入者,草丛中的蛇卵纷纷破裂,仿佛焚烧知善恶树的噼啪声。夜行动物倏忽出没,如同一阵肉箭,在暗处四下蹿射。
在长期被用于陈列阴影的树林里,黑夜会逗留得更久一些——它来得早,去得晚。又过了一阵,黑暗才先后灌进峡谷中的其他各处。圈里的马儿伸着脖子,对着月亮嘶鸣,像一些巨大的兔子,在泥泞中上蹿下跳;从某个不知其所的方位传来郊狼半像笑半像哭,听起来既滑稽又邪恶的嚎叫声。野性的、驯顺的动物汽笛在各处拉响。夜像一个穿黑褂子的狱卒,把人关在墙壁里、拴在炉火旁。仿佛一个魔法,领土塌缩到灯下的一张地图里,人们不再身在其中,只能观望着,在心底暗自摸索着,如同伸手够着天上的那些动物或人脸形状的云朵。
四人沉默了半晌,似乎这些谈论死亡的语言能够让语言死亡。是回家的时候了,饥饿和炊烟——妻子和母亲的两位信使——早已到访。他们相互道别,然后起身,并肩离去。在坟地的边上,祭司停下了脚步。星相师是最先察觉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看见有什么东西在闪烁。你那对一向明净如洗的黑葡萄,怎么会酿出这样酸涩的目光?为什么不是在黎明,而是在夜晚,会有露珠在你的眼眶里发光?我的朋友,看来你一定有事要说,而且已经犹豫很久。”
猎人,一个思想上的口吃者,像勒住缰绳似的,将刚伸出的一只脚缩回来。他眼神里的困惑借自一只吃草的幼羚中箭后的茫然——仿佛散发出一股懒洋洋的、与子宫和奶水相近的甜腥味。猪倌则似乎早就洞察了一切,他神情苦涩但安详,所表达的无非是等待和接受。在他的人生中,每一刻都是无常。
“我将远行。”祭司说,“将我的问题带给神。诗人将成为我的向导,他见多识广,在无数个世界之间穿行,鞋底沾满几万几千种泥。他将带我走过僵尸小镇,镇上的人全都翻着白眼,像海马似的弹跳前行。他会以某种天赋的臭气迫使他们吐出吃下的眼球、手指、生满毛发的头皮,以及装在胃里的所有罪孽,从而全身而退。他曾在一个两片人的国度取得了一项价值高昂的专利,有关一种可以有效保护内脏,防水性和透气性上佳的贴身内衣。绝不让任何一具身體成为秃鹫的餐桌。我们也将经过那里。
“最后,我们将看到,一个巨大的原人倒卧在生命尽头的广阔原野,芸芸众生都源自他的分裂。他粉碎成为所有主要和次要的人口,高级和低级的阶层,所有粒子均衡、平等地涌入尘世,却被引入不同的河渠,或清澈、或混浊、或浩荡、或狭仄、或喧躁、或寂寞。他没有死去,但也并未活着。他不断瓦解,不断流失,又被不断返潮、不断汇流的灵魂重新充实。我们一直走进他的心脏,这旅行没有方向,也没有里程。心脏之中还有心脏,我们不知在何处停止,只知道在脚步被耗尽之后,我们终将与神会面。”
祭司已经很老了,他等待着这份召唤已经等了很久。他要结束问题,进入答案。他一直在要求着,催促着那场最终的解惑。他的遗言太过抽象,太过抒情,又来得太过突然,令人猝不及防,使在场的几人备感难过,甚至心里有气;让他们想要皱起眉头,摇晃脑袋,放冷箭似的对他讲几句丧气话。但现在还有什么话能够令他丧气呢?所以一切料想的回应都未出现,大伙儿不置一词,有的只是哀悼的气氛。他们吃惊、悲痛,但很快就明白,对于一位祭司来说,无论哪一种情绪都与此刻极不相称。友伴们只想在他生前尽最后的义务,用沉默为尚且活着的他举办一场极简的葬礼。接着,他们就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如祭司所愿,将他独自留在存在的最后一道门户之前。
他看着他们在环绕峡谷的山道上移动,仿佛沿着一个盘子的边缘旋转,变得越来越小,到后来,就像几颗豌豆一样,顺着下坡滚到了盘底。那里是他出生的小镇,装满了道路、房屋,以及可爱如甜点般的花坛。一路上他们不作声,与其说在思考, 不如说在惭愧,因为自己的不死而惭愧——在将死之人面前,所有人都自觉是永生的。祭司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他只能将最后一句话说给自己听:“那使远方之为远方的究竟是什么?一个沿着自己掌纹奔跑的人,他的双脚能适应那片可能性的原野吗?出发吧,像一个自由的人,像一只候鸟,像一个被携带的、被动的人,不假思索地,像一道在黑夜里逡巡的亮光,宁静地、避免打扰地、比风还轻地,掠过。”
祭司闭上眼睛,等待着终结旧梦的疲倦为他指引新的门户;他盘腿坐在天地之间,像蚌壳里的珍珠,渐渐发出一种彼岸的光芒。名与相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断崖,此刻被他一跃而过。他已进入说出即存在的境界,即神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只要他不亲口道出那个“死”字,他便是不死的。然而,他发现自己站在两面镜子中间,无数个自我在浮光掠影的走廊里堆积。他知道,镜中那看似无穷无尽的通道——时间——并不通往任何处所,它只是在自身中反照自身、复制自身,成为自身的幽灵、自身的泡影。
祭司惊恐万分,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听到自己以前所未有的庄严语调说:“死。”于是,他便死了,正如那以言创世的,那必须首先说出“死”字的神早已死去。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黎幺,本名黄鹏,现居南方,创作小说,兼事翻译。著有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出版短篇小说集《纸上行舟》,另有译作《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一抹银河般的草色从峡谷开始,延伸至河边——那河,他该怎样称呼它?一年四季,它用四个名字,早晚又有不同的别号,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惯用的昵称。河水呈现奇异的虎斑条纹,在黎明或日暮,会变成透着虹彩的墨绿色。河流两岸,生有巨角的蛮牛在黑色莽原之上奔腾,镀有荧光的岩石星罗棋布。沿岸的芦苇荡色彩近于死者的瞳仁,夹杂其间的金色鼠尾草,灿烂如矢志未泯的信仰。倒卧在左边的睡山形似一头搁浅的巨鲸,鲜血般艳红的樱桃林使它遍体鳞伤。与之相对的是右边的迷雾岭,在秋季少有的晴朗日子,那里落满了过路的火烈鸟。这群美丽的冥想者或坐或立,安静、消瘦、忧郁,在离开之前,把沉甸甸的蛋留在石凹里。
巨大的圆形祭坛标示着峡谷的中心,坛墙上由历代圣徒描画出每一种生物(即每一颗星星)的模样。修正不断进行。过往时有新增,如今则只能抹除那些因了神的厌倦而消失的物种。
(祭坛,即是神的备忘录,供神于末日之后重新创世所用。然而,神真的有如此顽固的执念吗?)
祭坛的中央便是塔楼,被巨蟒般的螺旋阶梯盘绕着。离开塔顶之前,祭司必须首先瞻仰神的面容,他对祂的四种形象格外熟悉:白昼和黑夜,愤怒和喜悦。他向苍穹道别,拾级而下,峡谷随着他的脚步旋转。
峡谷的大雾是天空为了诋毁晨昏法则而散布的阴郁的谣言;峡谷的风是一位善制蝴蝶的剪纸艺人——谷内至少有七种蝴蝶,大的像女人在夏天挥个不停的折扇,小的常被与飞蛾混同;峡谷中的罂粟常常哭泣,但它们绛黑色的泪珠却会令人狂笑不止;峡谷中的畜栏圈着的不是牲口,而是一群四足的云朵鉴赏家;在峡谷的土地底下,血肉遮不住骨头,骨头箍不住灵魂,祖先像鸟一样飞。
祭司脚一着地,就向峡谷西北面的黑刺李树林走去。林中有一片坟地。与其说这里是埋葬死人的地方,不如说是种植灵魂的地方,先辈的种子埋进土里结出新生的灵魂——他们的墓碑会生长——瓜熟蒂落,汇入常年笼罩于树顶的云雾中,待到怀胎十月的孕妇以圆满的孕育之力将之从云朵中裁下,带入人间。
星相师正在树下打坐,入定之后,他热烈而又缥缈,像一只火狐自燃时产生的幻觉。奇怪的是,这位正襟危坐的沉思者,却有一道酩酊大醉、手舞足蹈的影子。祭司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日头正随着一次悠长的鼻息缓缓升至树梢,星相师醒了。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习惯在露天环境中小睡,最近几年尤为偏爱鸟鸣不断的树林。林间温和的秋凉尚不足以败坏他的健康,封闭的室内则会困住他过于繁芜的梦境,使其积存下来,久久缠绕着他。在他的梦里,人有九种性别,他的位置居中,是一个灰色偏男性,面对一个棕色偏女性和一个黑色正男性的求爱,他感到左右为难,而他蓝色无常性的父亲患上了一种不能死亡的慢性绝症,使他被淹没在不能出生的遗传阴影下。
苏醒的一刹那,借助一阵令心头狂跳的危机预警,像是借助映在刀锋上的各自的倒影,他的两只眼睛彼此对望,像一对久别重逢的爱人,难以置信的诧异中透露出深信不疑的温柔。凭借临界状态的视力,在一种一无所见的惶惑中,他望见了一切:预言产生于不见之所見。一个庞大的鱼群向产卵地迁移;一个阿拉伯青年以一个简单的咒语打开了强盗的宝库;在北方,海犹豫着向前走了一步,几个村落便消失了。他已获悉所有,醒来后又统统忘却了。
在这片林间空地的另外一边,少年猪倌斜靠在一棵镀着金光的石榴树下,全身洋溢着直接得自太阳、得自神的温暖。如果他会笑,那么他的脸一定是一片蔷薇色的海,涌出的每一朵浪花都无比欢快。但过度的劳作、粗劣的饮食和卑微的身份,将他的一半面孔变成了铁。他本不该出现在这个论道的场所,但他刚刚去世的母亲只能将他暂时托付给神的代理人,所以从塔底开始,他就跟着祭司先生了。
“我是他的母亲,他出自我。”母亲临终时让他带话给祭司,“但一个夜晚只能生出一道影子,唯有你能够照亮他。”
然而,谁也不了解掩在这副无表情,甚至无生机的面目之下的内容,谁也没有掀开过它。他正独享全然的宁静,倾听地球自转时与以太摩擦发出的闷雷。一种属于囚徒的敏感,让他想象着银河如蜂蜜般细腻的肌理,想象着尚未露面的群星从渐渐融化的雪白油脂中浮现,想象着清晨的露珠从花瓣上升起,飞过广袤的空间,停靠在夜晚的边缘。
时间之海就这样一勺一瓢地被舀走了,这个发现让人既愉快又忧郁。过去的时间越来越多,酿成了一片蒸腾着酒气的沼泽,将来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缩成一摊混浊的泥浆。时间干涸之后会怎样?花儿如何实现向果实的允诺,心脏如何跃动,我们如何存在?他的内在如此丰富,以至于他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妇人,被自己孕育的事物压得抬不了头,起不了身。在祭司看来,这个姿态代表谦卑与感恩。他接受了这个孩子,像天空接受了一朵乌云,将一场风暴的征兆披在了身上。
祭司与星相师的对话方式为他们所独有,他们以此来打磨各自的机锋。
“老朋友,只要将目光对准神秘莫测的天穹,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向更高的存在发问。”星相师说。
“生命就是对于神的提问,我们活着,就是以无知对全知发问。”
“那么,死亡就是答案吗?”
“死亡?没有什么死亡。每一个问题都是不同的,怎么可能共用同一个答案?如果全部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索取同一个答案,那提问还有何必要?”
“说不定神就喜欢重复,说不定祂无趣透顶,说不定祂就是如此善忘。”
星相师是肉体与精神二分法的明证,他的魂魄出于一种亲近天空的渴念,与身体不能完全重合——他的视线略高于头顶,有时会影响他对低处事物的知觉,被沟沟壑壑害得跌跤实属常见。
“星辰死去,但在远方的天空中,它仍然活着。其实,它只有死去,才能活着。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包含你所指出的这个问答游戏的真谛。”他说。 在祭司看来,眼前这人既是最坚定的有神论者,也是最顽固的无神论者。有一次,他对祭司说:“我真想看看,在那个深蓝色的、无底的巢穴里,是怎样一只大鸟在孵化万物。”祭司从来不会因为这种轻浮的玩笑和他争论,更不会大发雷霆,只因他深信这个一心追求天外奥秘的人不可能怀有恶意。星相师天真的本质是亲近神的,只是他并不知道,那些在最远处的,要在最近处才看得到。
事实上,祭司和星相师都爱玩模仿神的游戏。祭司热衷于命名那些尚未被命名的事物,他常犯的错误在于,有些事物在他看来是确凿无疑的,实际却并未存在,于是,许多无主的名字被留在世间,对存在发出无谓的召唤。星相师则会给每个自己观测到的星辰命名,然而,天空太过狡猾,仅凭一道专注的目光,并非总能捕获新的形象,他只是不断地淘洗同一把金沙,却以为自己已积存了无量的财富。似乎只要黎明到来,抹掉夜空的记忆,他就会和这个世界一起忘却。他的每一颗星都有一串名字,它们的坠亡,多半因此发生。
祭司这时突然想起在场的第三个人,猪倌的眼中,泪水蠢蠢欲动。“你想说什么?我的孩子。”
祭司新收的养子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善良,却为善良受苦;他们敬神,却将给魔鬼的诉状投递给了自己;他们恪守贫困如同首要伦理,令生活伏溺于美的血泊之中,为将要从他们身上踩过的任何东西丈量步距。为此,他发言:“我的导师,我的义父,还有您,尊贵的长者。生命是宇宙市场中最闹腾的水果摊子,富人捡走了每一个新鲜的早晨或者黄昏,穷人分食那些烂掉的。尽管后者总是起得更早。睡眠和死亡摆在同一个货架上,卖相好的睡眠被挑光了,最后剩下的只有死亡。穷人买下死亡,暗自窃喜,这为巨人预备的超级睡眠竟然如此便宜?这是他们唯一享受得起的奢侈。要我说,对于穷人,这是最好的答案。”
对话一直持续到阴影再次伸长,日头开始向西沉落的时候,仿佛黄昏向晌午发动的第一波袭击,一只背负金箭的花豹像一道闪电化成的神鸟掠过云端,在将要撞上天空之前跌落在树下。它大张着嘴巴,顺着嘴角淌出樱桃汁样的血沫,鼻孔呼呼地喷着热气,将祭司的裤脚吹得猎猎作响;脊背上的伤口像泉眼似的咕嘟响着冒出带蒸汽的热血,垂死的目光仍有凶神的余威。生命流逝得很快,星相师从它浮雕般的粉嫩牙龈上,辨认出几个本地山区的勾魂使者。随着大口粗重的喘息,它就像一个宿醉的老人,眼睛渐渐快要睁不开,四个蹄子有气无力地在地上划拉,仿佛在梦中游进了一个温暖的池塘。
它无损尊严地终结几乎与它自身一样美。
猎人出现了。挂在他肩头的弓,是一把用鲜血弹奏的竖琴,这弓巨大,以至于不像是他拖着它跑,倒像它在驱策他。在它涂了金漆的木柄上刻着半是诗句半是咒语的铭文:猎杀是一种使元素各归其位的善举。这位远近闻名的神射手站在他的猎物身前,整个人就像一座小山,全身的肌肉岩石般地支棱着,每一寸都充满了锋芒,几乎找不到一处圆润的曲线可以让汗水滑落下来。
在这片丛林里,祭司曾与他有过几次相遇,每一次都发现他比之前更为高大。 猎人从一个孩子变作一条大汉,猎物也从野兔、獐子变作山猪和花豹。杀戮的诗篇从最初一行直至最近一行,始终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修辞技巧,并且越来越接近一种经由无数磨砺才可习得的典范性。他的力量、他的智慧、他的意志、他的诚实、他的道行、他的信念与勇气,都凝练在诗意的一击当中。每一箭都全然地显明他自身、包含他自身。
看到眼前这具骠壮的身躯,祭司很自然地想到被剥了皮的野牛,但他已不记得自己何时见过那等血腥景象。除非是在一个有关蛮族祭奠邪神的噩梦之中,在那个梦里他们用一口烹煮眼睛的大锅来代表天空,将新剥下的牛皮铺在锅底代表陆地,以此祈求下一年的风调雨顺。在火光与喧哗以外的原野上,那头从自己的界限中被释放出来的巨兽,血淋淋的肉体仍在发足狂奔,像天地之间一块移动的伤痕,更加显得蛮力惊人、势不可挡,仿佛是它自己从皮里硬是冲了出去。它在一种绝对的被抛弃状态下奔向无限远处,像一个被话语脱掉的声音。
“孩子,”祭司说,“七年没见,对于我,这是多么漫长的一个早晨。”
一条乌鸦的河流聒噪着淌过秋日的天空。几个人被同一种灵魂的反应——肌肤接近锋刃时,疼痛将至未至的愉快——揪住脖子,抬起了頭,透过秃枝布结的网状窗口望向天际。祭司看到一排移动的字,一行长着心脏和翅膀的诗句,他因无法阅读它而感到羞愧;猎人看到一个温暖的南方之夜,云雾中一弯迥异于北方的雄性之月,在群山之间掘取星辰;义子则看到一个传说,一句教诲:“沉默是最为能言善道的事物,可惜它自己却是一个聋子。”比较而言,年幼的人总是相对幸运一些。
猎人用一种过于冗长的方式问候了祭司。从儿时的作揖和憨笑开始,像一个不断添加定语的名词,礼节随着他的成长堆积起来,变得异常繁复。他以规定的词句辅以手势,甚至舞蹈动作代表他个人、他的整个家族——包含历代祖宗灵位——向祭司施礼。然而这一过程越是训练有素,就越显示出他平日的不善言谈。
猎人的灵魂仿佛一张清单,由他过往猎杀的猎物们共同构成,为了表达敬意,他将自己摊开在祭司的面前。他趴伏在地,模仿了九十九种曾被他取走过性命的动物的叫声,一来想请祭司对他的工作有所认识,二来对他而言这的确比说话容易。在三位百兽之歌的欣赏者中,星相师越来越像一个幽灵。他一向会在太阳落山之后,将精神抛入太空。他每天守望着银河,像一位太过操心的医生,夜夜按时检视苍穹的舌苔。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现场,他的眼眶里噙满了泪,但这发生于大地上、白昼间的慈悲对于他似乎主要是一种光学特性,是昨夜装进眼里的星光浸透了白果,洗出了晶盐。
“我的老朋友,”星相师只对祭司说,“看来今晚的天空会多出一颗长有花斑的星辰。”
祭司此时察觉他们四人恰好搭起了一个四方结构,天地人神各踞一角,发出不同色彩的射线,交织出棋盘样错综复杂的网格。“老朋友,”他答道,“那位星辰的放牧者会给它准备一套崭新的发光的毛皮,让它从此再也感觉不到寒冷。” 傍晚来临,林中无人察觉他们的影子已淡得像一缕轻烟。星相师首先感到一种有关“逝去”的困惑。对于自己的不真实性、自己的虚构性、假设性——找不到自己的事实依据或只能找到表面的依据——目光扫过一个人时将他画出来,目光经过之后再将他擦掉。只有夜空给他提供一种纵深,自我在其中消失,并借消失为自我提供反证。
“有一种使人不寒而栗的东西,一种使人畏惧的司空见惯,”星相师说,“一种日常的异常,一种已知的未知在困扰我。但并非死亡,也不是死亡的近似物和替代物。它先于死亡。当世上第一次有人死去,其余的人由此获得了与死有关的知识,它便被死亡流放。但这退位的恐惧之王,从未被真正遗忘,死亡,这最为极致的民主机能,推倒王权,却保留了王座,任其空着,并借由空继续施以恐吓。”
“不,我的朋友,”祭司给他回答,“死亡是神的知识。我们从未懂得死亡,更加谈不上共识。死亡不可传达,它是握在神秘手上的一颗烫手的山芋。它怎样由一个人教给另一个人呢?不知有死者对于死自有他们的阐释:一个睡着的人未及醒来便腐烂了——他们畏惧的是腐烂和令人作呕的臭气。”
“猎物们懂得饥饿,因而懂得死。”猎人插嘴说,“他人的饥饿,世界的饥饿,意味着它们的死。”
垂死的花豹,栖身于林莽的肉体金矿,向突如其来的北风借来了呼吸。触电般地跳起,像是在一片生满长发的大地上狂奔,与一种太过柔和的危机温存缠绵,不断被削弱,在奔跑中歪向一边,塌方的下颌限制不了舌头鞭子似的左右摆动。在一个突然被打开的空间里,一个超越方向感的维度里,它以身侧亲昵地挤靠地平线,参与到整个星体的旋转中,惊喜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致命的舒适。伤口愈合,金箭像泡在醋里的鱼刺被血软化,被脊髓吸收,成为一截拖在体外的血管,一段再生的脐带。似乎终于心满意足,它跌倒在地。如同躺在一种发光的泡沫之中,在无限的蓝色浴缸里合上眼皮——浮云洗掉了它身上的闪电。
日间的求生戏剧告一段落,生命暂时(或永久?)关闭。黑魆魆的树林像一个高举长矛的方阵,齐齐吐出憋了一整天的浊气,风声呼呼,掩护偷盗时辰的窃贼轻巧的脚步。每一只耳蜗深处,都有一场精灵的地下会议,每个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些声音,重复相同的议题类似的争论。只可惜在自我的内陆留守的尽是一群阉掉好奇心的失聪者,就连意见暴君的怒吼也在一味虚耗中沦为语焉不详的顺民。他们停住嘴、抬起头。天空向下降,地面向上升,以抿唇的口形在两字之间嘘出一个沉吟的哨音。结着鸟巢与蜂巢的枞树,像一群高举着襁褓的闯入者,草丛中的蛇卵纷纷破裂,仿佛焚烧知善恶树的噼啪声。夜行动物倏忽出没,如同一阵肉箭,在暗处四下蹿射。
在长期被用于陈列阴影的树林里,黑夜会逗留得更久一些——它来得早,去得晚。又过了一阵,黑暗才先后灌进峡谷中的其他各处。圈里的马儿伸着脖子,对着月亮嘶鸣,像一些巨大的兔子,在泥泞中上蹿下跳;从某个不知其所的方位传来郊狼半像笑半像哭,听起来既滑稽又邪恶的嚎叫声。野性的、驯顺的动物汽笛在各处拉响。夜像一个穿黑褂子的狱卒,把人关在墙壁里、拴在炉火旁。仿佛一个魔法,领土塌缩到灯下的一张地图里,人们不再身在其中,只能观望着,在心底暗自摸索着,如同伸手够着天上的那些动物或人脸形状的云朵。
四人沉默了半晌,似乎这些谈论死亡的语言能够让语言死亡。是回家的时候了,饥饿和炊烟——妻子和母亲的两位信使——早已到访。他们相互道别,然后起身,并肩离去。在坟地的边上,祭司停下了脚步。星相师是最先察觉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看见有什么东西在闪烁。你那对一向明净如洗的黑葡萄,怎么会酿出这样酸涩的目光?为什么不是在黎明,而是在夜晚,会有露珠在你的眼眶里发光?我的朋友,看来你一定有事要说,而且已经犹豫很久。”
猎人,一个思想上的口吃者,像勒住缰绳似的,将刚伸出的一只脚缩回来。他眼神里的困惑借自一只吃草的幼羚中箭后的茫然——仿佛散发出一股懒洋洋的、与子宫和奶水相近的甜腥味。猪倌则似乎早就洞察了一切,他神情苦涩但安详,所表达的无非是等待和接受。在他的人生中,每一刻都是无常。
“我将远行。”祭司说,“将我的问题带给神。诗人将成为我的向导,他见多识广,在无数个世界之间穿行,鞋底沾满几万几千种泥。他将带我走过僵尸小镇,镇上的人全都翻着白眼,像海马似的弹跳前行。他会以某种天赋的臭气迫使他们吐出吃下的眼球、手指、生满毛发的头皮,以及装在胃里的所有罪孽,从而全身而退。他曾在一个两片人的国度取得了一项价值高昂的专利,有关一种可以有效保护内脏,防水性和透气性上佳的贴身内衣。绝不让任何一具身體成为秃鹫的餐桌。我们也将经过那里。
“最后,我们将看到,一个巨大的原人倒卧在生命尽头的广阔原野,芸芸众生都源自他的分裂。他粉碎成为所有主要和次要的人口,高级和低级的阶层,所有粒子均衡、平等地涌入尘世,却被引入不同的河渠,或清澈、或混浊、或浩荡、或狭仄、或喧躁、或寂寞。他没有死去,但也并未活着。他不断瓦解,不断流失,又被不断返潮、不断汇流的灵魂重新充实。我们一直走进他的心脏,这旅行没有方向,也没有里程。心脏之中还有心脏,我们不知在何处停止,只知道在脚步被耗尽之后,我们终将与神会面。”
祭司已经很老了,他等待着这份召唤已经等了很久。他要结束问题,进入答案。他一直在要求着,催促着那场最终的解惑。他的遗言太过抽象,太过抒情,又来得太过突然,令人猝不及防,使在场的几人备感难过,甚至心里有气;让他们想要皱起眉头,摇晃脑袋,放冷箭似的对他讲几句丧气话。但现在还有什么话能够令他丧气呢?所以一切料想的回应都未出现,大伙儿不置一词,有的只是哀悼的气氛。他们吃惊、悲痛,但很快就明白,对于一位祭司来说,无论哪一种情绪都与此刻极不相称。友伴们只想在他生前尽最后的义务,用沉默为尚且活着的他举办一场极简的葬礼。接着,他们就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如祭司所愿,将他独自留在存在的最后一道门户之前。
他看着他们在环绕峡谷的山道上移动,仿佛沿着一个盘子的边缘旋转,变得越来越小,到后来,就像几颗豌豆一样,顺着下坡滚到了盘底。那里是他出生的小镇,装满了道路、房屋,以及可爱如甜点般的花坛。一路上他们不作声,与其说在思考, 不如说在惭愧,因为自己的不死而惭愧——在将死之人面前,所有人都自觉是永生的。祭司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他只能将最后一句话说给自己听:“那使远方之为远方的究竟是什么?一个沿着自己掌纹奔跑的人,他的双脚能适应那片可能性的原野吗?出发吧,像一个自由的人,像一只候鸟,像一个被携带的、被动的人,不假思索地,像一道在黑夜里逡巡的亮光,宁静地、避免打扰地、比风还轻地,掠过。”
祭司闭上眼睛,等待着终结旧梦的疲倦为他指引新的门户;他盘腿坐在天地之间,像蚌壳里的珍珠,渐渐发出一种彼岸的光芒。名与相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断崖,此刻被他一跃而过。他已进入说出即存在的境界,即神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只要他不亲口道出那个“死”字,他便是不死的。然而,他发现自己站在两面镜子中间,无数个自我在浮光掠影的走廊里堆积。他知道,镜中那看似无穷无尽的通道——时间——并不通往任何处所,它只是在自身中反照自身、复制自身,成为自身的幽灵、自身的泡影。
祭司惊恐万分,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听到自己以前所未有的庄严语调说:“死。”于是,他便死了,正如那以言创世的,那必须首先说出“死”字的神早已死去。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黎幺,本名黄鹏,现居南方,创作小说,兼事翻译。著有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出版短篇小说集《纸上行舟》,另有译作《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