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实验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国家级STS示范学校,地处著名的冬小麦产区的胶东半岛,经过我校生物兴趣小组多年观察调查和实践发现,传统冬小麦栽培氮素肥料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率低。为此,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师生经过5年实验,探索出了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1 实验目的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探索小麦增产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 实验方法
  
  选择肥力好的地块一分为二,一块作试验田,另一块作对比田,采用完全相同的小麦品种及田间管理模式。对比田按传统施肥方法种植,试验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也就是在冬小麦播种时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比如:如果在一个地片中每亩冬小麦施加氮肥30 kg,那么在播种时用15 kg作底肥,另外15 kg用作追肥;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片如果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冬小麦品种,那么追肥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及时观察各阶段苗情,适时除虫、锄草、浇水、收获。
  
  3 实验数据
  
  表1中的实验数据均为济麦-20品种5年平均值。
  
  
  4 实验结果
  
  传统冬小麦栽培氮素肥料集中施在小麦生育前期,越冬前苗势旺长,浪费肥力,春季返青后氮肥不足,产量降低。
  利用氮肥后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建立开花后光合作用产物积累多,向子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小麦群体结构;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较传统施肥增产10%左右;同时可以提高小麦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品质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减轻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该技术可以在高产田中推广。
  
  5 注意问题
  
  实验证明,该技术仅适宜冬小麦高产田的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不适宜中产田、低产田,不适宜晚茬小麦及由于某种原因苗数不足的地块。
其他文献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快速推进,土地成为关键因素,征地拆迁不可避免,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难度、
1世界和我国的生产能力与需求rn1997年美国、西欧和日本三地区的UP(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产量为160万吨,估计产值约30亿美兀.
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4个气象站点的冻土深度、冻土日数和气温观测数据以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冻土数据,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石羊河流域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的时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较好的保障了全社会的用电需求,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将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再次明确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在一个美丽的景区,有一只石狮,还有一条用石头铺成的路.rn一天,石头对石狮抱怨:“为什么我们都是从一个大山里出来的,可命运却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你看你庄严威武,每天都有许多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效地协调农业实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关键途径包括在景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