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中县杖头木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特色,并且能与幼教专业结合起来,将资中杖头木偶引入校园,增加了学生对木偶文化的了解,比如木偶制作、表演、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幼教相关专业进行改进,从而推进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木偶文化、制作工艺、表演、以及木偶改进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传统戏曲方面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增长,与以后的工作需要相结合。
【关键词】:资中杖头木偶 文化 川南幼专 学前教育 特色课程 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大的伟大复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已经逐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且一些项目已经相对较好的推行在了下一代的教育中,比如书法教育、中国画教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緩,如何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下一代的教育和传承当中,是目前大家面临着比较大问题,在四川省来说,拥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隆昌地区来说,拥有1000多年制造技艺的夏布,以及保存完好的17座清道光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的牌坊群,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位于隆昌市附近的资中县的杖头木偶,由于其与幼儿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资中县木偶剧团合作,将其纳入该校学前教育二系的特色课程之中,在前期的教学当中,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其刚进入高等学校校园,其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让其更好的贴近学生教育,充分开发利用其特色。
资中县杖头木偶,起源于清末光绪年间,刚开始为茶杯大小,也叫做“手掌木偶”或者“精木偶”,主要用料是杂木,重1-2斤,到了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120厘米到150厘米的大木偶,主要用料是杂木、纸壳、竹子,重5-8斤,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进行了一些改良,发展成70-90厘米大小,主要用料是白泥、钢丝、麻柳树、纸壳,重3-5斤。资中县杖头木偶是集合了文学、美术、舞蹈和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工艺,是汇集了塑、雕、绘、编、穿等工艺为一炉的民间工艺,其在国内首次创造出可以“眼睛、鼻子、眉毛、四肢、颈部”都能活动自如的木偶,并且与川剧相结合,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川剧脸谱、吐火等融入,形象生动,别开生面。并且最终可以呈现在舞台上成为一门表演剧种,它是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比如传统剧种与现在大众审美之间的隔阂,由于现在声光画电高科技影视产品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在生活中能够看到木偶的表演寥寥可数,人们对于传统木偶的接受程度也随之降低。据相关报道,在1978年推出的节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一个仅3、4万的小县城连续演出达近两个月之久,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能与以前相比。由于人才的缺乏,在经济极其快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不能从这项技艺中快速谋取利益,因此人才青黄不接,但是政府已经渐渐意识到这种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于传承人的培养才是守护木偶文化的根本,在2013年,在资中县内定向招收十名初三应届毕业生到资中木偶剧团和四川现代艺术学校简阳分校进行定向培养,让新的木偶人才可以接替上。
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要想弘扬传统木偶文化,必须要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从学校教育开始,因此,将资中杖头木偶纳入川南幼专学前教育的特色课程是可行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原料易得且具有经济性
资中杖头木偶的制作发展到今天,其制作工艺已经比较完善,在材料上,根据当地的材料因地制宜,主要用当地麻柳树制作操作命杆和手部;用新桥白泥制作头部;用石膏翻模,用肥皂水和报纸、浆糊在石膏内部取模,干后取出;身腔主要是由钢丝捆扎或者纸壳翻模,后者制作与头部制作相;腿部主要由木棍和小竹筒制成,插入泡沫中,再穿上木制鞋套;服饰主要由布制成,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传统或者现代样式,可见,这些制作的材料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且比较便宜,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也比较节约成本,学生自己创作也比较具有可行性,以后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小孩子制作也比较有可操作性,且这些材料都比较环保且没有毒性,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玩教具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
玩教具的制作在幼儿学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技能是在手工活动中学习到的,俗话说:说百遍不如做一遍,身体力行的体验将会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在做上学,拿做来学,做的就是学的,那才是真正的学”。可见做和学之间的联系多么紧密,恰好木偶制作的制作带有很强的手工性正符合这个理念,由于木偶是汇集了多种工艺于一炉,比如塑、雕、绘、编、穿等多种手工艺为一体。每一项技艺,都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比如头部的制作,就要先用白泥塑出头部的形状然后再用石膏翻模,在用纸和浆糊糊制然后再翻模,形成一系列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比较繁复,比如用纸糊制就需要25层左右,这样才能更结实耐用,可见每一项工序都有极强的动手体现。而将木偶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很好的将玩教具与其相结合,在学生以后从事幼儿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优势作用,因为木偶的制作主要是以人为主,而幼儿对于玩偶都比较喜欢,这样幼儿学习起来比较有积极性,而且木偶制作完成后还能表演,幼儿经历了自己制作到自己表演的全过程,更能让他们体会深刻。并且木偶制作的诸多工艺,在玩教具的制作中都有借鉴意义,比如用报纸翻模,用铁丝或者纸制作肢体腔体,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就能举一反三。
三、舞台表演和杖头木偶相结合 资中木偶最终呈现的是以表演的形式,是配合舞臺声光画电等效果进行的演出活动,有比较传统的剧目《白蛇传》《斗妖记》等,也有比较新颖的剧目如《川剧木偶变脸吐火》《木偶杂技顶坛》《羚羊飞度》《小老鼠拔萝卜》等,这样的表演形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与他们的幼儿故事表演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协调能力,以及编剧、统筹等能力。
四、幼儿故事创编、幼儿绘本、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和杖头木偶有机结合
木偶艺术不仅仅拥有完善的制作工艺,在音乐、舞蹈上也有很多的体现,在学习传统制作技艺的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这样工艺进行创作,将将自己编的幼儿故事形成绘本,再将绘本结合在美术课程学到的相关技法与知识运用到木偶的创做当中,再加上舞台布景,道具的制作,最后以一个完整的木偶舞台剧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样既形式新颖,而且还能将多门课程在实践中相结合,以练促学,以演促教。
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川南幼专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川南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定位是面向城乡,立足川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祖国的未来生命中生根发芽,学生在润物于无声的方式中感悟传统的魅力,而作为特色课程的慢慢建设,未来必将走出校园,通过学生传扬、媒体报道、大学与幼教学校合作等方式走出校园,扩大川南幼专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提升学校形象。并且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师生积极创新,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
虽然学校已经将资中杖头木偶引入校园,但是还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改善,比如资中杖头木偶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现实条件下木偶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创新过程中制作新的木偶原来的技艺无法实现;技艺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难推进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遇到,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改善,才能将木偶文化更好的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推动特色课程的发展,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胡海,《资中县木偶剧团送戏进校园》[J]中国木偶皮影,2013/02,20;
【2】戚序/皮燕琪,《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研究》[J],民俗民艺,2016/06,95-97;
【3】张雪门,《幼稚园教材与教法》[M],台北:台湾新潮出版社,1960:7
【关键词】:资中杖头木偶 文化 川南幼专 学前教育 特色课程 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大的伟大复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已经逐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且一些项目已经相对较好的推行在了下一代的教育中,比如书法教育、中国画教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緩,如何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下一代的教育和传承当中,是目前大家面临着比较大问题,在四川省来说,拥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隆昌地区来说,拥有1000多年制造技艺的夏布,以及保存完好的17座清道光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的牌坊群,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位于隆昌市附近的资中县的杖头木偶,由于其与幼儿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资中县木偶剧团合作,将其纳入该校学前教育二系的特色课程之中,在前期的教学当中,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其刚进入高等学校校园,其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让其更好的贴近学生教育,充分开发利用其特色。
资中县杖头木偶,起源于清末光绪年间,刚开始为茶杯大小,也叫做“手掌木偶”或者“精木偶”,主要用料是杂木,重1-2斤,到了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120厘米到150厘米的大木偶,主要用料是杂木、纸壳、竹子,重5-8斤,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进行了一些改良,发展成70-90厘米大小,主要用料是白泥、钢丝、麻柳树、纸壳,重3-5斤。资中县杖头木偶是集合了文学、美术、舞蹈和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工艺,是汇集了塑、雕、绘、编、穿等工艺为一炉的民间工艺,其在国内首次创造出可以“眼睛、鼻子、眉毛、四肢、颈部”都能活动自如的木偶,并且与川剧相结合,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川剧脸谱、吐火等融入,形象生动,别开生面。并且最终可以呈现在舞台上成为一门表演剧种,它是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比如传统剧种与现在大众审美之间的隔阂,由于现在声光画电高科技影视产品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在生活中能够看到木偶的表演寥寥可数,人们对于传统木偶的接受程度也随之降低。据相关报道,在1978年推出的节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一个仅3、4万的小县城连续演出达近两个月之久,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能与以前相比。由于人才的缺乏,在经济极其快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不能从这项技艺中快速谋取利益,因此人才青黄不接,但是政府已经渐渐意识到这种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于传承人的培养才是守护木偶文化的根本,在2013年,在资中县内定向招收十名初三应届毕业生到资中木偶剧团和四川现代艺术学校简阳分校进行定向培养,让新的木偶人才可以接替上。
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要想弘扬传统木偶文化,必须要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从学校教育开始,因此,将资中杖头木偶纳入川南幼专学前教育的特色课程是可行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原料易得且具有经济性
资中杖头木偶的制作发展到今天,其制作工艺已经比较完善,在材料上,根据当地的材料因地制宜,主要用当地麻柳树制作操作命杆和手部;用新桥白泥制作头部;用石膏翻模,用肥皂水和报纸、浆糊在石膏内部取模,干后取出;身腔主要是由钢丝捆扎或者纸壳翻模,后者制作与头部制作相;腿部主要由木棍和小竹筒制成,插入泡沫中,再穿上木制鞋套;服饰主要由布制成,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传统或者现代样式,可见,这些制作的材料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且比较便宜,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也比较节约成本,学生自己创作也比较具有可行性,以后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小孩子制作也比较有可操作性,且这些材料都比较环保且没有毒性,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玩教具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
玩教具的制作在幼儿学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技能是在手工活动中学习到的,俗话说:说百遍不如做一遍,身体力行的体验将会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在做上学,拿做来学,做的就是学的,那才是真正的学”。可见做和学之间的联系多么紧密,恰好木偶制作的制作带有很强的手工性正符合这个理念,由于木偶是汇集了多种工艺于一炉,比如塑、雕、绘、编、穿等多种手工艺为一体。每一项技艺,都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比如头部的制作,就要先用白泥塑出头部的形状然后再用石膏翻模,在用纸和浆糊糊制然后再翻模,形成一系列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比较繁复,比如用纸糊制就需要25层左右,这样才能更结实耐用,可见每一项工序都有极强的动手体现。而将木偶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很好的将玩教具与其相结合,在学生以后从事幼儿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优势作用,因为木偶的制作主要是以人为主,而幼儿对于玩偶都比较喜欢,这样幼儿学习起来比较有积极性,而且木偶制作完成后还能表演,幼儿经历了自己制作到自己表演的全过程,更能让他们体会深刻。并且木偶制作的诸多工艺,在玩教具的制作中都有借鉴意义,比如用报纸翻模,用铁丝或者纸制作肢体腔体,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就能举一反三。
三、舞台表演和杖头木偶相结合 资中木偶最终呈现的是以表演的形式,是配合舞臺声光画电等效果进行的演出活动,有比较传统的剧目《白蛇传》《斗妖记》等,也有比较新颖的剧目如《川剧木偶变脸吐火》《木偶杂技顶坛》《羚羊飞度》《小老鼠拔萝卜》等,这样的表演形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与他们的幼儿故事表演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协调能力,以及编剧、统筹等能力。
四、幼儿故事创编、幼儿绘本、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和杖头木偶有机结合
木偶艺术不仅仅拥有完善的制作工艺,在音乐、舞蹈上也有很多的体现,在学习传统制作技艺的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这样工艺进行创作,将将自己编的幼儿故事形成绘本,再将绘本结合在美术课程学到的相关技法与知识运用到木偶的创做当中,再加上舞台布景,道具的制作,最后以一个完整的木偶舞台剧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样既形式新颖,而且还能将多门课程在实践中相结合,以练促学,以演促教。
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川南幼专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川南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定位是面向城乡,立足川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祖国的未来生命中生根发芽,学生在润物于无声的方式中感悟传统的魅力,而作为特色课程的慢慢建设,未来必将走出校园,通过学生传扬、媒体报道、大学与幼教学校合作等方式走出校园,扩大川南幼专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提升学校形象。并且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师生积极创新,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
虽然学校已经将资中杖头木偶引入校园,但是还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改善,比如资中杖头木偶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现实条件下木偶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创新过程中制作新的木偶原来的技艺无法实现;技艺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难推进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遇到,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改善,才能将木偶文化更好的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推动特色课程的发展,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胡海,《资中县木偶剧团送戏进校园》[J]中国木偶皮影,2013/02,20;
【2】戚序/皮燕琪,《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研究》[J],民俗民艺,2016/06,95-97;
【3】张雪门,《幼稚园教材与教法》[M],台北:台湾新潮出版社,1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