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一些调查研究,分析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重考试轻实践等问题,分别提出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靶向性学习和技能训练等改进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课堂考核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要[1]。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新疆各高等院校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差异,造成同一个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这对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由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够,难以把握教学目标,并且当前的教学考核方式,难以做到对知识点进行及时梳理巩固。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已有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课程改革观点,提出了个性化教学[2]、分层次教学[3]等方法。本文针对当前新疆各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调查研究,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以及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几点改革方向。
1 当前教学现状与弊端
1.1 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
由于生源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操作相对熟悉,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南疆地区,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4]。即使同一地区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往往决定其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往往疏忽了这一客观问题,或是没有明确的指导应对方案,从而采取统一授课的方式,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对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其个性的情况下进行单纯的填鸭式知识传授,而差距始终存在。
此外,南疆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低,而任课教师往往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问题讲解的力度不够,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同学逐渐失去信心。这都是由于在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了解程度不足。
1.2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目的性
高校根据CCT(College Computer Test)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联合测试大纲制定教学大纲,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简单数据管理的能力。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或是对学生的水平过高估计,往往造成大量的知识点疏漏。而学生由于其能力与经验有限,往往难以把握课程大纲的要求,只能应付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目的性。
1.3 重视考试成绩,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现行的考试方式,掩盖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对该掌握的知识点由于不是考试热点而疏于练习。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即学生取得了看似不错的考试成绩,却没有掌握一些必要且关键的知识点,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对EXCEL函数学习中,对于COUNTIF,COUNTA,IF,SUNIF,RANK等实用性很强的函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做到运用自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2 改革措施
2.1 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果继续进行统一化教学,那些基础差乃至零起点的学生,极大可能会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然而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容易因学习内容重复而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正式教学之前,要做一次认真而又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生基础,并且尽量将调查内容细化,可以图1为例,对每一项技能的了解掌握拟进行逐一调查。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如实交代清楚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据了解,在进行类似调查时,有的学生由于自尊心强,往往刻意隐瞒自身计算机基础。因此,在調查方式上,也要做出改革。例如,可以采取不记名调查、谈话调查等个性化方式。
在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之后,教师需要认真分析研究,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做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个性化对待,根据其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基础较差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任课老师放下身段,主动去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并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该学生尽快跟上大部队。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课教师也应该多去交流沟通,防止其可能出现懈怠而造成不注意听课的现象。
2.2 靶向性学习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分为理论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然而,这样的简单区分是远远不够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前四章为例,我们将各单元知识点分成概念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概念性知识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为识记、理解,即要求学生要能够记住,并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对于windows 7的基本操作、中文word2010的安装,启动和关闭方法等知识点,我们将其定为操作性知识,以理解、熟练操作为教学目标。即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必须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熟练操作。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不能进行熟练操作,要掌握计算机就无从谈起。此外,我们将程序管理、控制面板与设备管理等知识点定位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理解、简单操作。这部分知识点的操作较为简单,但是必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知识点,并根据各类型知识点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靶向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控,避免了由于不明确教学目标造成的囫囵吞枣现象,如图1所示。
2.3 注重课堂考核测试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线下以操作练习为主,学期末在网上进行在线考试。由于考试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无人监考,学生的期末平均考试成绩都在4.0极点以上,而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实际操作能力等并不计入总分。对于计算机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最终的考核不能够对学生的课上表现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赋分,会导致学生盲目的追求课程理论成绩取得高分,而不重视对计算机技能的实际掌握和应用。
因此,文章提出线上线下并重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由线上和线下考试按比例确定。线下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将考核测试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之中。对于概念性知识,在课堂上采取随机提问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培养,夯实基础;对于操作性以及综合性知识,采取随机进行操作测试的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掌握程度,对于问题集中爆发的环节,及时补救。
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平时分,学生往往会在平时产生松懈情绪,影响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课程压力,从而形成监督机制;同事也能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领会程度,及时进行巩固与调整。如此,就可避免现有考试制度难以发现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行及时查漏补缺。
3 结语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并结合新疆地区教学实情,本文阐述了几点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观点,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以及及时个性化考核。这几点充分考虑了现有教学方式的弊端,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劉必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4):42-45.
[2]王琼.基于个性化学习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52-54.
[3]张蕾,唐永中,何长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7):107-108.
[4]朱雪莲.《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123-127.
(编辑 王永超)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课堂考核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要[1]。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新疆各高等院校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差异,造成同一个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这对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由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不够,难以把握教学目标,并且当前的教学考核方式,难以做到对知识点进行及时梳理巩固。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已有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课程改革观点,提出了个性化教学[2]、分层次教学[3]等方法。本文针对当前新疆各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调查研究,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以及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几点改革方向。
1 当前教学现状与弊端
1.1 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
由于生源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操作相对熟悉,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南疆地区,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4]。即使同一地区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往往决定其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往往疏忽了这一客观问题,或是没有明确的指导应对方案,从而采取统一授课的方式,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对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其个性的情况下进行单纯的填鸭式知识传授,而差距始终存在。
此外,南疆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低,而任课教师往往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问题讲解的力度不够,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同学逐渐失去信心。这都是由于在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了解程度不足。
1.2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目的性
高校根据CCT(College Computer Test)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联合测试大纲制定教学大纲,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简单数据管理的能力。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或是对学生的水平过高估计,往往造成大量的知识点疏漏。而学生由于其能力与经验有限,往往难以把握课程大纲的要求,只能应付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目的性。
1.3 重视考试成绩,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现行的考试方式,掩盖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对该掌握的知识点由于不是考试热点而疏于练习。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即学生取得了看似不错的考试成绩,却没有掌握一些必要且关键的知识点,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对EXCEL函数学习中,对于COUNTIF,COUNTA,IF,SUNIF,RANK等实用性很强的函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而学习,没有做到运用自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2 改革措施
2.1 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果继续进行统一化教学,那些基础差乃至零起点的学生,极大可能会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然而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容易因学习内容重复而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正式教学之前,要做一次认真而又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生基础,并且尽量将调查内容细化,可以图1为例,对每一项技能的了解掌握拟进行逐一调查。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如实交代清楚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据了解,在进行类似调查时,有的学生由于自尊心强,往往刻意隐瞒自身计算机基础。因此,在調查方式上,也要做出改革。例如,可以采取不记名调查、谈话调查等个性化方式。
在了解了学生的基础之后,教师需要认真分析研究,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做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个性化对待,根据其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基础较差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任课老师放下身段,主动去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并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该学生尽快跟上大部队。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课教师也应该多去交流沟通,防止其可能出现懈怠而造成不注意听课的现象。
2.2 靶向性学习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分为理论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然而,这样的简单区分是远远不够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前四章为例,我们将各单元知识点分成概念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概念性知识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为识记、理解,即要求学生要能够记住,并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对于windows 7的基本操作、中文word2010的安装,启动和关闭方法等知识点,我们将其定为操作性知识,以理解、熟练操作为教学目标。即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必须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熟练操作。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不能进行熟练操作,要掌握计算机就无从谈起。此外,我们将程序管理、控制面板与设备管理等知识点定位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理解、简单操作。这部分知识点的操作较为简单,但是必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知识点,并根据各类型知识点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靶向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控,避免了由于不明确教学目标造成的囫囵吞枣现象,如图1所示。
2.3 注重课堂考核测试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线下以操作练习为主,学期末在网上进行在线考试。由于考试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无人监考,学生的期末平均考试成绩都在4.0极点以上,而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实际操作能力等并不计入总分。对于计算机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最终的考核不能够对学生的课上表现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赋分,会导致学生盲目的追求课程理论成绩取得高分,而不重视对计算机技能的实际掌握和应用。
因此,文章提出线上线下并重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由线上和线下考试按比例确定。线下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将考核测试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之中。对于概念性知识,在课堂上采取随机提问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培养,夯实基础;对于操作性以及综合性知识,采取随机进行操作测试的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掌握程度,对于问题集中爆发的环节,及时补救。
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平时分,学生往往会在平时产生松懈情绪,影响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课堂考核测试,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课程压力,从而形成监督机制;同事也能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领会程度,及时进行巩固与调整。如此,就可避免现有考试制度难以发现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行及时查漏补缺。
3 结语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并结合新疆地区教学实情,本文阐述了几点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观点,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靶向性学习以及及时个性化考核。这几点充分考虑了现有教学方式的弊端,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劉必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4):42-45.
[2]王琼.基于个性化学习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52-54.
[3]张蕾,唐永中,何长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7):107-108.
[4]朱雪莲.《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123-127.
(编辑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