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早就为大家所共知,然而,真正在教学中应用起来,大家都感觉很难,尤其是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地区的教师。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找不好自己的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实现。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幕戏,那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演员,戏自然不成其为戏,而离开了导演,演员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保障其主体地位,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获知”变成“主动获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形成。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二、启发式教学最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概括出结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交流。例如,在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1)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2)我国1997年已收回香港,请回顾历史,思考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些问题既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二)情境启发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中共不积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南京与张杨间会怎样?(2)中共与国民党能否二次合作?(3)中国的形势会怎样?(4)日军会乘机怎样?通过对这一连串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性。同时对我党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高瞻远瞩的伟大气魄和风范感到由衷的敬佩。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连贯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类比启发
就是把两个性质基本相同的历史概念、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在比较中使学生形成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从而活化思维,开阔视野,在类比中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国情教育,得到知识、能力、思想的提高。在讲南京大屠杀时,笔者让学生以《屠城血证》的史实,与今天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略,对中国大使馆的轰炸进行类比,来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侵略扩张,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这样的类比有助于知识的联系,而且还加强了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历史教学的媒体往往是课本、地图册(或历史教学挂图)、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这种传统的媒体其效能和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类幻灯片、教学录像、计算机软件等,才能使那些过去的事情“活”起来,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感知当时的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并在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角。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课堂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其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推进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便会由衷感到创造的快乐,从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和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成功与挫折的经验和教训。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幕戏,那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演员,戏自然不成其为戏,而离开了导演,演员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保障其主体地位,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获知”变成“主动获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形成。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二、启发式教学最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概括出结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交流。例如,在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1)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2)我国1997年已收回香港,请回顾历史,思考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些问题既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二)情境启发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中共不积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南京与张杨间会怎样?(2)中共与国民党能否二次合作?(3)中国的形势会怎样?(4)日军会乘机怎样?通过对这一连串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性。同时对我党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高瞻远瞩的伟大气魄和风范感到由衷的敬佩。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连贯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类比启发
就是把两个性质基本相同的历史概念、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在比较中使学生形成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从而活化思维,开阔视野,在类比中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国情教育,得到知识、能力、思想的提高。在讲南京大屠杀时,笔者让学生以《屠城血证》的史实,与今天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略,对中国大使馆的轰炸进行类比,来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侵略扩张,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这样的类比有助于知识的联系,而且还加强了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历史教学的媒体往往是课本、地图册(或历史教学挂图)、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这种传统的媒体其效能和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类幻灯片、教学录像、计算机软件等,才能使那些过去的事情“活”起来,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感知当时的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并在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角。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课堂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其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推进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便会由衷感到创造的快乐,从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和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成功与挫折的经验和教训。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