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他们去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物和事情。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重视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点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则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语)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法解答,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是他看到了阳台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受到鼓舞;有的说他望到阳台上的蜘蛛而受到启发;也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如此,丰富了他们的想象,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一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欲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要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两道文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写此类作文,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光思维隧道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不受羁绊,学生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三、改进传统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这个好端端的人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了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个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疑问,而且要善于引发“质疑”,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表达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下的结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装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总之,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他们去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物和事情。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重视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点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则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语)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法解答,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是他看到了阳台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受到鼓舞;有的说他望到阳台上的蜘蛛而受到启发;也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如此,丰富了他们的想象,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一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欲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要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两道文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写此类作文,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光思维隧道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不受羁绊,学生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三、改进传统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这个好端端的人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了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个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疑问,而且要善于引发“质疑”,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表达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下的结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装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总之,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