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当地“祈宁圣会”的空间、人以及舞蹈身体语言进行解读并反思其发生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金秀瑶族;祈宁圣会;舞蹈
2019年国庆节,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的吉日,其与当地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祈宁圣会”的“非遗”展示活动。此活动为期7天,以推进横村屯地方经济的发展来展示金秀坳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此次活动与平日所见的展演或仪式活动不同,展现方式极其有趣并独特。平日中的“非遗”展示活动只是在当地的“非遗”展示台上进行单一的歌舞展演,此次活动不仅如此,还结合了当地的仪式活动交叉进行,这便出现了舞台化的展示台与民间仪式中所搭建的“神棚”共处同一空间的独特画风,在这一独特的空间场域中,笔者一行人对其活动展开了跟踪访谈。为何横村屯的舞台展示空间会呈现如此反差?这反差为何既有当地民俗特点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又有现代化的旅游掺杂其中?为何历史底蕴丰厚的当地人对此掺揉不抗反迎?
一、田野点概述
2019年9月30日上午10点,笔者从南宁出发,大约经过6个半小时的颠簸后到达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因南宁无法直达至横村屯,中途笔者一行人在金秀县客运站转了车。一路上是一望无际、重重叠叠的秀美大山,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车子就如同通关的金字塔的小人,随着盘绕在山中的弯形小道一圈又一圈地进行着它的通关游戏。下午6点半左右,车子停在了一个山中凹形村寨门口,看到立在门口的圆形不规则石墩上“横村屯”三字,笔者便晓得,此行的目的地终于抵达。
横村屯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其居于凹形地势的山中,全屯共100多户人家,大多为坳瑶本族人。房屋建筑因政府的帮扶补助看起来是很具现代化特色的小平楼。进入村屯要经过一座平桥,过了桥后首入眼帘的便是由水泥垒建的高台,以及旁边极具神秘色彩的竹草棚。两者伫立于四方形大广场之中,正对观者的广场左侧有一个水泥斜坡,上去后便是村民居所。我们居住在当地人家李峰一家所搭建的私营民宿,共三层,保留瑶族原始风格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化的审美设计。
二、 祈宁圣会
(一)关于祈宁圣会
金秀瑶族共有五大支系,分为盘瑶、山子瑶、花篮瑶、茶山瑶以及坳瑶,多是以女性为尊的母系社会,集中于横村屯几个村落的坳瑶人民更是如此。坳瑶人结婚时当地人称“嫁郎”而非“娶妻”,对母性的崇拜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有两大主要仪式节日,一是盘王节祭盘王、二是丰收节庆丰收。关于丰收节,当地现称为祈宁圣会以及还愿仪式。据资料及当地人描述,以往的丰收节是三年一次,后因政府的帮扶,想要将坳瑶文化打造为横村的旅游业招牌,因此从2016年起便一年举办一次这样的祈福活动。
祈宁圣会的具体内容以及活动流程是依照还愿仪式的方式进行的,但因旅游文化及政府的介入,原为3天的祈宁圣会现将活动流程改至7天完成。整场活动除了民间仪式外还增加了长席宴、篝火晚会等使游者能亲身体验的娱乐活动。此次活动由在文化馆工作的李峰主控,关于仪式部分是由李峰的父亲主持,他父亲为当地最有名气的大师傅,村里村外的仪式活动都是请他过去主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区外的游客慕名而来。跟李峰进行沟通后得知,此次祈宁圣会现意为一场大型的祈福活动 ,以还愿仪式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为全村来年的丰收、平安而祈,二是为积极前来参加的游客而做。除此之外,站在经济的角度来看,此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为村寨带来经济上的收入。
(二) 祈宁圣会的时间
广西是以农耕文化作为主要文化的红土地。十月,在约定俗成的印象中作为一种丰收后的季节,坳瑶的祈宁圣会便于这丰收后的季节举行,遵循天地时间发展,但少数民族以往进行仪式的日程多是按阴历来。此次与文化馆的沟通后将仪式进行日程定在了阳历最长的一个假期。关于此日期的选择更加给此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仪式活动增添了趣味性。活动于9月30日清晨 6点半随一串“开工炮”正式开始,具体仪式活动时间如下表:
仪式的准备工作花了大量的时间,与河池市还愿仪式相比,其有相似之处,前期的书文主要由大师进行书写。神棚的搭建比较复杂,由竹子与芭蕉叶先搭建一个基本框架,再在里面搭建小神坛,并摆上神像,挂上神灵画像以及师傅写好的书文。书文的内容与此次活动的主题及仪式流程相符,书文顺序由右至左,共三行。
(三)祈宁圣会的空间
此次仪式唯一不同的是仪式中有两个派别出现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神坛正面为梅山派,背面为茅山派。前面的神坛挂有三幅神灵画像。师傅解释为三清大道:分为上清、玉清、太清三位神灵画像,两侧为降龙与伏虎两位神灵画像,三清大道的画像前为梅山教主及观音神像。后方的神坛上摆有吕山教主二位神像。经询问,师傅说前面的神坛为仪式中正常所用,而后方的神像是具有法力的神像,可镇压邪恶,保证仪式的正常进行。祈宁圣会所在空间为山中的凹形地势中。仪式的神棚搭建在“非遗”展示台的侧边,所迎的神都位于距离神棚十多分钟路程的山中。由于空间地势原因,迎神的队伍总是自然地形成一个竖排,加上仪式中很少有女子能够介入,因此总会形成男女分開两堆集聚而谈的画面。舞蹈的队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在这神秘的仪式中微妙地变化着。
为何神棚位于“非遗”舞台旁?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坳瑶当地的价值观。“非遗”舞台是在表演时才可以用的舞台空间,是屯里最重要的时刻才会使用的空间,是很闪耀骄傲的舞台。因此神棚在“非遗”舞台旁搭建也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神灵敬畏及崇拜的心理。平时的“非遗”舞台一般处于空间的中间位置,但细究如果去掉神棚,“非遗”的舞台是向一侧偏向的。
(四)祈宁圣会中的人 祈宁圣会中的人分为三部分,一是做仪式的人,二是本民族的人,三是仪式的参与者。
仪式中的主角有三位:一是第十二、十三代师公舞传承人李日生师傅,也是整场仪式活动的主持大师傅;二是在仪式前期就帮助李师傅进行仪式准备并参与仪式的苏志良、盘志道师傅。因李日生师傅的爷爷便是师公舞传承人,所以他自幼便知晓仪式相关活动,并自十二三岁起便开始接触仪式中的乐器,学习仪式中的音乐。李师傅接触并学习了梅山派及茅山派两派的内容,与河池市的传承人对比所学内容更为丰富。
仪式中的坳瑶当地人民对于此活动的举行关注点并不在于仪式,而在于是否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处于向旅游业方向靠拢的前期,在官方客套话之中更多的还是真诚与朴实。仪式中的参与者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像笔者这般为民俗、旅游吸引而至的学者及游客。
三、祈宁圣会仪式内容
(一)仪式
此次祈宁圣会共做了迎社王、迎灶王、安龙、迎海龙王四大部分,迎灶王及迎社王的形式相似,先于神棚中备好迎神的所需物品(米、酒、红烛、香、红包、猪头等物),走上10分钟的山道到达户外的山中迎接神灵,接到后回到神棚,以一段关于此神灵的唱词结束迎神仪式。相比起来第二天的迎社王仪式在细节上要比迎灶王仪式更细致。比如大师傅在迎社王时一路撑起一把伞,再比如会请武威女性背上令旗迎接社王。经询问师傅告知,他们的规矩是“请社王要撑伞,请土地要带帽”。伞的作用为除祟。安龙与迎海龙王仪式都是在山中的“風水宝地”进行。仪式中所请之神没有特定的庙宇与神像,他们认为神灵存在于天地之中。在这几个仪式中,安龙仪式的程序较为特殊,其他几个仪式都是拜一方神灵。安龙仪式中除了师傅的正对面需要摆香烛外,师傅的四周也需要上香。经询问得知,此过程为拜五方,意为向此地各方神灵进行祭拜。坳瑶仪式过程体现了坳瑶人自然崇拜的观念体系。
(二)仪式中的道具
仪式中所用的道具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仪式中具有法力身份的道具、仪式中具祭拜作用的道具。
以上物品作为祈宁圣会中具有法力的道具,下面表格中为仪式中用来祭拜的物品,祈宁圣会中所做的还愿仪式属师公文化下的一种仪式,师公文化中傩面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坛师公需傩面来作为与神沟通的灵媒。此次仪式笔者有幸见到了三十六种不同的傩面,据书籍以及当地提供的信息来看,师公文化中师公舞具“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一场完整的仪式要跳三十六位不同身份神灵的舞蹈。以下为李师傅口述三十六位神灵傩面的顺序记录。
图片遵循从左往右记录法,将三十六张不同傩面的名称进行记录:大郎神、猪八戒、观音娘娘、金槟榔、武海神龙王、武海神龙王的奶奶、刘三姐等。
仪式中用到了很多供品,当地人说其作用是为让神开心,方便迎神仪式顺利完成。仪式程序的繁杂、供品的全面代表了坳瑶人心中尊崇祖先、神灵的一种心理映射。只有最崇拜和敬畏的时候,人才会隆重并严肃地完成活动。事情繁琐并无使坳瑶人对仪式抗拒,相反仪式的进行凝聚了坳瑶人民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五千年以来礼仪文化的传承。
四、 祈宁圣会中的舞蹈
(一)不同环境下的舞蹈
此次活动中的舞蹈分为两类:仪式中具有媒介功能的舞蹈、“非遗”舞台上具有表演性功能的舞蹈。仪式中的舞蹈是配有鼓点及其他乐器的伴奏、师傅们的唱词进行的。“非遗”舞台上的舞蹈是只有鼓点进行伴奏。仪式中的舞蹈展现形式为单人独舞,身着仪式服装,面戴傩面,动作与鼓点及念唱相配,其目的为娱神,仪式中的舞蹈具有人与神连接线的灵媒功能。“非遗”舞台上的舞蹈展现形式为12人群舞,身着当地民族服饰,无傩面,手持扇子及手绢,动作与鼓点相配,其目的为娱人,“非遗”舞台的舞蹈是人与人之间的观赏性及表演性舞蹈。
仪式中的舞蹈是与做什么仪式息息相关的。当地人称“非遗”舞台上的舞蹈为白马舞,但在迎神仪式中,迎社王的舞蹈动作与“非遗”舞台上的舞蹈动作相似度高达80%。经询问关于白马舞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当地40多岁的文化馆工作者李峰给出的解答,二是大师傅以及帮助做仪式的两位师傅给出的解答。前者称,白马舞早期为战争中的舞蹈,其动作许多都是根据早期打仗时开弓射箭这一动作进行的改编;后者称,白马舞是仪式中的迎社王舞蹈的一部分,在迎社王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对于两种说法笔者进行了思考,是否白马舞早期是仪式中的舞蹈,后因文化馆及旅游业的介入,文化工作者根据现代审美需求进行提炼及改编的仪式分支舞蹈?后查阅,白马舞并无历史文献的依据,有的只是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加上其手型为仪式中的三元手,这更加印证了笔者的思考。
(二)白马舞动作形态分析
1. 外部形态
(1)节奏型:镲:×××××××○|×××××
××○
铜锣:×××××|×××××|××
××××× ○
鼓:×○×○×|×○×○×|×○×
○×○×|×○×○×
舞蹈:与音乐同步同行
动律:膝盖起伏
(2)手型:三元手
(3)身体姿态
随步伐前进、后退,顺边倒。
2. 具体剖析
(1)“力效-形态”描述
A力效:
空间上:直接的垂直状态
时间上:平缓、均匀
重力:重力多呈现在脚下
流动:前进式流动形
B形态:
前进时: 脚:小八字步微开,右脚前迈,重心随移。左脚跟右脚步伐前进,左脚脚跟对右脚脚心,呈左脚前丁字步状,左脚半脚尖点地,双相交替。
膝盖:同脚趾尖方向,前进时向上直立,停住时屈膝。
腿:随脚下步伐,前进。
躯干:直立状态。
手:随步伐的前进进行动作,第一次前进双手从身体前方的下弧线画至胸前交叉,左手在前。第二次前进时,手原路线返回至与肩平行位,右手在人体前放。
(2)结构描述
空间:前进型运动路线,身体处于一、二度空间运动线。
时间:节奏为四二拍|× × × × |× × × ×| 1-2拍,1的时候右脚前迈步手从旁落,2左脚随后跟上,双手位于胸前交叉,体态保持直立,3左脚再次前進,手从前落,4右脚跟上,双手打开至平行位。5-8与1-4节奏动作相同,重复。
五、祈宁圣会社会意义简析
(一)经济发展
祈宁圣会的举办无疑推动并推广了横村坳瑶人民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祈宁圣会借助国庆假期与仪式内容的神秘性吸引游客,是一场将民族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半传统半现代模式的活动。正是因为此次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才使祈宁圣会在当地如期又顺利的举办3年,在接触现代优势后的坳瑶文化是否还能保持其本真性?
(二)民族凝聚
祈宁圣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横村100多户坳瑶人民的齐心协力,正因活动的举办才使村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女性可在活动中相约排练展示剧目、清洗活动中所需物品,男性可共同搭建神棚等。通过此次仪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增进了坳瑶民族人民之间的情感。
(三)文化自信
祈宁圣会是只有横村坳瑶才有的活动,当地人说起祈宁圣会时都充满了喜悦又自豪的神情。白马舞与黄泥鼓舞在当地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村民代表村屯站在舞台向各地前游客展示其民族独有瑰宝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六、祈宁圣会中的反思
(一)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好与坏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现代审美的更换速度比以往快了十几倍。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民族地区的人们感受到外界“新事物”的冲击。他们受现代审美的冲击后,将自己宝贵的“土”味洗刷。当民族地区人们看过现代科技技术的绚丽,看过不同的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后,是否还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旅游文化部门的介入虽能提高村寨的经济水平,但后期的仪式内容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二)关于创作的反思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 身体语言艺术,当民间的动作过于单一或无可舞性时,是否应该发展动作、创编动作?当时代推着编导创新,但又要求保护传统文化时,编导又如何拿捏其中的“度”?
七、结语
坳瑶文化的丰厚价值成为坳瑶当地的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旅游发展方式及传统性的仪式共存体现了坳瑶现今的文化语境,一种处于从古往到今来接受现代化发展冲击的过渡时期。站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尊重传统,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同时与现代化相融合,把握好“度”是我们值得细究的问题。
[关键词]金秀瑶族;祈宁圣会;舞蹈
2019年国庆节,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的吉日,其与当地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祈宁圣会”的“非遗”展示活动。此活动为期7天,以推进横村屯地方经济的发展来展示金秀坳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此次活动与平日所见的展演或仪式活动不同,展现方式极其有趣并独特。平日中的“非遗”展示活动只是在当地的“非遗”展示台上进行单一的歌舞展演,此次活动不仅如此,还结合了当地的仪式活动交叉进行,这便出现了舞台化的展示台与民间仪式中所搭建的“神棚”共处同一空间的独特画风,在这一独特的空间场域中,笔者一行人对其活动展开了跟踪访谈。为何横村屯的舞台展示空间会呈现如此反差?这反差为何既有当地民俗特点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又有现代化的旅游掺杂其中?为何历史底蕴丰厚的当地人对此掺揉不抗反迎?
一、田野点概述
2019年9月30日上午10点,笔者从南宁出发,大约经过6个半小时的颠簸后到达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横村屯,因南宁无法直达至横村屯,中途笔者一行人在金秀县客运站转了车。一路上是一望无际、重重叠叠的秀美大山,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车子就如同通关的金字塔的小人,随着盘绕在山中的弯形小道一圈又一圈地进行着它的通关游戏。下午6点半左右,车子停在了一个山中凹形村寨门口,看到立在门口的圆形不规则石墩上“横村屯”三字,笔者便晓得,此行的目的地终于抵达。
横村屯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其居于凹形地势的山中,全屯共100多户人家,大多为坳瑶本族人。房屋建筑因政府的帮扶补助看起来是很具现代化特色的小平楼。进入村屯要经过一座平桥,过了桥后首入眼帘的便是由水泥垒建的高台,以及旁边极具神秘色彩的竹草棚。两者伫立于四方形大广场之中,正对观者的广场左侧有一个水泥斜坡,上去后便是村民居所。我们居住在当地人家李峰一家所搭建的私营民宿,共三层,保留瑶族原始风格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化的审美设计。
二、 祈宁圣会
(一)关于祈宁圣会
金秀瑶族共有五大支系,分为盘瑶、山子瑶、花篮瑶、茶山瑶以及坳瑶,多是以女性为尊的母系社会,集中于横村屯几个村落的坳瑶人民更是如此。坳瑶人结婚时当地人称“嫁郎”而非“娶妻”,对母性的崇拜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有两大主要仪式节日,一是盘王节祭盘王、二是丰收节庆丰收。关于丰收节,当地现称为祈宁圣会以及还愿仪式。据资料及当地人描述,以往的丰收节是三年一次,后因政府的帮扶,想要将坳瑶文化打造为横村的旅游业招牌,因此从2016年起便一年举办一次这样的祈福活动。
祈宁圣会的具体内容以及活动流程是依照还愿仪式的方式进行的,但因旅游文化及政府的介入,原为3天的祈宁圣会现将活动流程改至7天完成。整场活动除了民间仪式外还增加了长席宴、篝火晚会等使游者能亲身体验的娱乐活动。此次活动由在文化馆工作的李峰主控,关于仪式部分是由李峰的父亲主持,他父亲为当地最有名气的大师傅,村里村外的仪式活动都是请他过去主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区外的游客慕名而来。跟李峰进行沟通后得知,此次祈宁圣会现意为一场大型的祈福活动 ,以还愿仪式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为全村来年的丰收、平安而祈,二是为积极前来参加的游客而做。除此之外,站在经济的角度来看,此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为村寨带来经济上的收入。
(二) 祈宁圣会的时间
广西是以农耕文化作为主要文化的红土地。十月,在约定俗成的印象中作为一种丰收后的季节,坳瑶的祈宁圣会便于这丰收后的季节举行,遵循天地时间发展,但少数民族以往进行仪式的日程多是按阴历来。此次与文化馆的沟通后将仪式进行日程定在了阳历最长的一个假期。关于此日期的选择更加给此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仪式活动增添了趣味性。活动于9月30日清晨 6点半随一串“开工炮”正式开始,具体仪式活动时间如下表:
仪式的准备工作花了大量的时间,与河池市还愿仪式相比,其有相似之处,前期的书文主要由大师进行书写。神棚的搭建比较复杂,由竹子与芭蕉叶先搭建一个基本框架,再在里面搭建小神坛,并摆上神像,挂上神灵画像以及师傅写好的书文。书文的内容与此次活动的主题及仪式流程相符,书文顺序由右至左,共三行。
(三)祈宁圣会的空间
此次仪式唯一不同的是仪式中有两个派别出现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神坛正面为梅山派,背面为茅山派。前面的神坛挂有三幅神灵画像。师傅解释为三清大道:分为上清、玉清、太清三位神灵画像,两侧为降龙与伏虎两位神灵画像,三清大道的画像前为梅山教主及观音神像。后方的神坛上摆有吕山教主二位神像。经询问,师傅说前面的神坛为仪式中正常所用,而后方的神像是具有法力的神像,可镇压邪恶,保证仪式的正常进行。祈宁圣会所在空间为山中的凹形地势中。仪式的神棚搭建在“非遗”展示台的侧边,所迎的神都位于距离神棚十多分钟路程的山中。由于空间地势原因,迎神的队伍总是自然地形成一个竖排,加上仪式中很少有女子能够介入,因此总会形成男女分開两堆集聚而谈的画面。舞蹈的队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在这神秘的仪式中微妙地变化着。
为何神棚位于“非遗”舞台旁?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坳瑶当地的价值观。“非遗”舞台是在表演时才可以用的舞台空间,是屯里最重要的时刻才会使用的空间,是很闪耀骄傲的舞台。因此神棚在“非遗”舞台旁搭建也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神灵敬畏及崇拜的心理。平时的“非遗”舞台一般处于空间的中间位置,但细究如果去掉神棚,“非遗”的舞台是向一侧偏向的。
(四)祈宁圣会中的人 祈宁圣会中的人分为三部分,一是做仪式的人,二是本民族的人,三是仪式的参与者。
仪式中的主角有三位:一是第十二、十三代师公舞传承人李日生师傅,也是整场仪式活动的主持大师傅;二是在仪式前期就帮助李师傅进行仪式准备并参与仪式的苏志良、盘志道师傅。因李日生师傅的爷爷便是师公舞传承人,所以他自幼便知晓仪式相关活动,并自十二三岁起便开始接触仪式中的乐器,学习仪式中的音乐。李师傅接触并学习了梅山派及茅山派两派的内容,与河池市的传承人对比所学内容更为丰富。
仪式中的坳瑶当地人民对于此活动的举行关注点并不在于仪式,而在于是否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处于向旅游业方向靠拢的前期,在官方客套话之中更多的还是真诚与朴实。仪式中的参与者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像笔者这般为民俗、旅游吸引而至的学者及游客。
三、祈宁圣会仪式内容
(一)仪式
此次祈宁圣会共做了迎社王、迎灶王、安龙、迎海龙王四大部分,迎灶王及迎社王的形式相似,先于神棚中备好迎神的所需物品(米、酒、红烛、香、红包、猪头等物),走上10分钟的山道到达户外的山中迎接神灵,接到后回到神棚,以一段关于此神灵的唱词结束迎神仪式。相比起来第二天的迎社王仪式在细节上要比迎灶王仪式更细致。比如大师傅在迎社王时一路撑起一把伞,再比如会请武威女性背上令旗迎接社王。经询问师傅告知,他们的规矩是“请社王要撑伞,请土地要带帽”。伞的作用为除祟。安龙与迎海龙王仪式都是在山中的“風水宝地”进行。仪式中所请之神没有特定的庙宇与神像,他们认为神灵存在于天地之中。在这几个仪式中,安龙仪式的程序较为特殊,其他几个仪式都是拜一方神灵。安龙仪式中除了师傅的正对面需要摆香烛外,师傅的四周也需要上香。经询问得知,此过程为拜五方,意为向此地各方神灵进行祭拜。坳瑶仪式过程体现了坳瑶人自然崇拜的观念体系。
(二)仪式中的道具
仪式中所用的道具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仪式中具有法力身份的道具、仪式中具祭拜作用的道具。
以上物品作为祈宁圣会中具有法力的道具,下面表格中为仪式中用来祭拜的物品,祈宁圣会中所做的还愿仪式属师公文化下的一种仪式,师公文化中傩面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坛师公需傩面来作为与神沟通的灵媒。此次仪式笔者有幸见到了三十六种不同的傩面,据书籍以及当地提供的信息来看,师公文化中师公舞具“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一场完整的仪式要跳三十六位不同身份神灵的舞蹈。以下为李师傅口述三十六位神灵傩面的顺序记录。
图片遵循从左往右记录法,将三十六张不同傩面的名称进行记录:大郎神、猪八戒、观音娘娘、金槟榔、武海神龙王、武海神龙王的奶奶、刘三姐等。
仪式中用到了很多供品,当地人说其作用是为让神开心,方便迎神仪式顺利完成。仪式程序的繁杂、供品的全面代表了坳瑶人心中尊崇祖先、神灵的一种心理映射。只有最崇拜和敬畏的时候,人才会隆重并严肃地完成活动。事情繁琐并无使坳瑶人对仪式抗拒,相反仪式的进行凝聚了坳瑶人民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五千年以来礼仪文化的传承。
四、 祈宁圣会中的舞蹈
(一)不同环境下的舞蹈
此次活动中的舞蹈分为两类:仪式中具有媒介功能的舞蹈、“非遗”舞台上具有表演性功能的舞蹈。仪式中的舞蹈是配有鼓点及其他乐器的伴奏、师傅们的唱词进行的。“非遗”舞台上的舞蹈是只有鼓点进行伴奏。仪式中的舞蹈展现形式为单人独舞,身着仪式服装,面戴傩面,动作与鼓点及念唱相配,其目的为娱神,仪式中的舞蹈具有人与神连接线的灵媒功能。“非遗”舞台上的舞蹈展现形式为12人群舞,身着当地民族服饰,无傩面,手持扇子及手绢,动作与鼓点相配,其目的为娱人,“非遗”舞台的舞蹈是人与人之间的观赏性及表演性舞蹈。
仪式中的舞蹈是与做什么仪式息息相关的。当地人称“非遗”舞台上的舞蹈为白马舞,但在迎神仪式中,迎社王的舞蹈动作与“非遗”舞台上的舞蹈动作相似度高达80%。经询问关于白马舞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当地40多岁的文化馆工作者李峰给出的解答,二是大师傅以及帮助做仪式的两位师傅给出的解答。前者称,白马舞早期为战争中的舞蹈,其动作许多都是根据早期打仗时开弓射箭这一动作进行的改编;后者称,白马舞是仪式中的迎社王舞蹈的一部分,在迎社王舞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对于两种说法笔者进行了思考,是否白马舞早期是仪式中的舞蹈,后因文化馆及旅游业的介入,文化工作者根据现代审美需求进行提炼及改编的仪式分支舞蹈?后查阅,白马舞并无历史文献的依据,有的只是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加上其手型为仪式中的三元手,这更加印证了笔者的思考。
(二)白马舞动作形态分析
1. 外部形态
(1)节奏型:镲:×××××××○|×××××
××○
铜锣:×××××|×××××|××
××××× ○
鼓:×○×○×|×○×○×|×○×
○×○×|×○×○×
舞蹈:与音乐同步同行
动律:膝盖起伏
(2)手型:三元手
(3)身体姿态
随步伐前进、后退,顺边倒。
2. 具体剖析
(1)“力效-形态”描述
A力效:
空间上:直接的垂直状态
时间上:平缓、均匀
重力:重力多呈现在脚下
流动:前进式流动形
B形态:
前进时: 脚:小八字步微开,右脚前迈,重心随移。左脚跟右脚步伐前进,左脚脚跟对右脚脚心,呈左脚前丁字步状,左脚半脚尖点地,双相交替。
膝盖:同脚趾尖方向,前进时向上直立,停住时屈膝。
腿:随脚下步伐,前进。
躯干:直立状态。
手:随步伐的前进进行动作,第一次前进双手从身体前方的下弧线画至胸前交叉,左手在前。第二次前进时,手原路线返回至与肩平行位,右手在人体前放。
(2)结构描述
空间:前进型运动路线,身体处于一、二度空间运动线。
时间:节奏为四二拍|× × × × |× × × ×| 1-2拍,1的时候右脚前迈步手从旁落,2左脚随后跟上,双手位于胸前交叉,体态保持直立,3左脚再次前進,手从前落,4右脚跟上,双手打开至平行位。5-8与1-4节奏动作相同,重复。
五、祈宁圣会社会意义简析
(一)经济发展
祈宁圣会的举办无疑推动并推广了横村坳瑶人民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祈宁圣会借助国庆假期与仪式内容的神秘性吸引游客,是一场将民族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半传统半现代模式的活动。正是因为此次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才使祈宁圣会在当地如期又顺利的举办3年,在接触现代优势后的坳瑶文化是否还能保持其本真性?
(二)民族凝聚
祈宁圣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横村100多户坳瑶人民的齐心协力,正因活动的举办才使村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女性可在活动中相约排练展示剧目、清洗活动中所需物品,男性可共同搭建神棚等。通过此次仪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增进了坳瑶民族人民之间的情感。
(三)文化自信
祈宁圣会是只有横村坳瑶才有的活动,当地人说起祈宁圣会时都充满了喜悦又自豪的神情。白马舞与黄泥鼓舞在当地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村民代表村屯站在舞台向各地前游客展示其民族独有瑰宝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六、祈宁圣会中的反思
(一)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好与坏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现代审美的更换速度比以往快了十几倍。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民族地区的人们感受到外界“新事物”的冲击。他们受现代审美的冲击后,将自己宝贵的“土”味洗刷。当民族地区人们看过现代科技技术的绚丽,看过不同的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后,是否还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旅游文化部门的介入虽能提高村寨的经济水平,但后期的仪式内容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二)关于创作的反思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 身体语言艺术,当民间的动作过于单一或无可舞性时,是否应该发展动作、创编动作?当时代推着编导创新,但又要求保护传统文化时,编导又如何拿捏其中的“度”?
七、结语
坳瑶文化的丰厚价值成为坳瑶当地的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旅游发展方式及传统性的仪式共存体现了坳瑶现今的文化语境,一种处于从古往到今来接受现代化发展冲击的过渡时期。站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尊重传统,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同时与现代化相融合,把握好“度”是我们值得细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