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债危机如果不加控制,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2007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直至今日尚未离开,这场危机对欧洲的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了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这种情况甚至有蔓延的趋势,这种危机如果不加控制,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具体表现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消除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不良影响的几点建议。
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
自2007年后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大规模举债使得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欧洲一些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欧债问题可看作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危机从市场与企业层面蔓延到政府层面。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发欧债危机深层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欧元区“二元”政策现象明显。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行使权收归欧洲中央银行,但成员国仍牢牢掌握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政策权。在制定国内政策时,成员国往往出于“利己”目的,不与他国协调。“二元”的经济政策体制给经济羸弱的外围国家留下了实施赤字财政的漏洞,产生“道德风险”。此外,欧盟成员国虽然建有各自的危机管理机制,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却缺乏统一的危机管理机制,这让欧盟错过了在“第一时间”将希腊债务危机“扼杀”的良机。
其次,欧元区各国社会发展福利包袱过于沉重。欧洲一直以“社会市场经济”自诩,认为其既用市场维持了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同时用高福利避免了社会的动荡,但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人浮于事的工作效率以及日渐增多的老龄人口,让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欧洲负担日渐沉重。过于优厚的福利待遇消磨了欧洲企业和民众的创新进取精神,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工作倦怠。据估算,目前欧盟平均社会福利开支现已接近GDP的30%,远高于美国(16%)和日本(19%)。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希腊每年仅老龄化负担一项就占到GDP的16%。一些发展滞后的成员国为讨好选民,甚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举债提高福利水平,让本国财政负担异常沉重。过高的福利支出还挤占了科研、教育等投入,造成创新乏力、经济增长缓慢。
最后,是欧元区各国相互间发展不均衡原因。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法、德、荷兰等为核心,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中南欧国家为外围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核心”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拥有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实体产业,而“外围”国家经济结构落后,在传统的造船、汽车等工业日渐萧条之后,新兴产业几乎是白纸一张,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旅游和房地产业,缺乏能从根本上长期推动这些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外来投资、援助项目等从“核心”国家获得增长动力。欧盟的过快扩大不仅未能缓解欧盟发展结构性原因问题,反而更加剧了原因。
欧债危机的具体表现
经济增长现疲态
2011年一季度,欧盟经济环比增长0.8%,增速快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时内部消费呈现复苏势头但进入二季度,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再度恶化,以及美国经济增长失速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盟经济增速出现较大滑坡,二三季度环比均微增0.2%,创本轮复苏最低水平据欧委会预测,2011年四季度欧盟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减慢,环比增长预计为零。
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011年以来,欧盟对外出口总体上虽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前高后低,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形势不乐观。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去年1—9月,欧盟出口11266亿欧元进口12584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增速继续减缓;贸易逆差1318亿欧元,同比增长8.6%。受全球整体需求减弱影响,二三季度,欧盟出口增速明显降低,且波动较大,4月、6月、8月和9月均出现环比负增长尤其欧盟两大主要经济引擎——德国和法国出口增长疲软,直接导致欧盟对外出口不振。
先行指标持续走低
咨询机构Markit经济公司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主要先行指标进一步走低,显示欧盟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增大10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7.3,自8月以来连续3个月跌破50的分界线,创2009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预示着欧元区制造业自2009年10月以来加速扩张的进程可能已经终结。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
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欧盟以“开放贸易”、“公平贸易”为名,实施新的贸易战略,一是扩大出口,二是限制进口,力图使经济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实现复苏,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成为其新贸易战略首当其冲的目标之一。基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经济的重要性,欧盟一方面将中国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力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以实现欧盟企业在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限制,希望迫使中国解决其对华贸易中的关切问题,包括要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中国产品实施更加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等。
2010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9年增加57.1%,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欧盟不仅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为应对我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即将到期,将对华贸易救济从反倾销延伸到反补贴2011年5月,欧盟首次对我国产品(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预示着我对欧出口将面临新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目前均加强了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贸易纠纷的尝试,显示双边经贸关系更加成熟。日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裁定我起诉欧盟对华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案取得胜利,特别是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欧出口缩减明显
2011年以来欧盟内需增长乏力,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呈现放缓迹象,我对欧盟出口增长速度显著下降据海关统计,2011年1—9月,我对欧盟出口增幅为17.4%,比同期全国出口整体增幅低5.3个百分点,与金融危机后较长时期我对欧盟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对照对欧盟出口占我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下降,1—9月为19.1%,较上年同期减少0.8个百分点从国别情况看,1—9月,我对在欧盟的前六大出口市场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额合计占同期对欧盟出口总额的74.1%,较2010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2011年秋季广交会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欧盟对我需求增长减速及企业谨慎对待后市的苗头。与2011年春交会相比,整个秋交会期间,欧洲到会客商人数虽上升17.2%,但成交却大幅下跌19.0%,仅次于对美国成交降幅(下降24.0%)同时,企业出于对后市不确定性等因素的担心,普遍不敢接长单,成交的订单绝大多数是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
(三)欧盟自贸区战略对我构成潜在影响
为应对债务危机挑战,欧盟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额。为此,欧盟积极推进与我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先后启动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的自贸协定谈判,最近又同此前一直回避的日本开展相关磋商。2011年7月1日,欧盟同韩国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迄今欧盟对外建成的最具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称这必将成为欧盟与亚洲贸易关系中扭转乾坤的重要因素。由于短期内中欧建成自贸区的可能性不大,而我在出口产品方面与上述经济体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有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的对欧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消除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投资机构。由于贸易顺差规模较大,资本流入较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庞大,等到2015年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所以,中国的外汇投资需要制定前瞻性政策。首先,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其次,比资产分散化更重要的是,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应该多元化。目前中国高达3.2万亿美元的庞大官方外汇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上为外汇局和中投公司两家,任何一家投资出现重大失误,中国都将承受不起。最后,要分流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形成,藏汇于民,需要开放民间对外投资,也需要培养锻炼国内民间对外投资管理能力。
第二,加快经济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过于依赖外国经济兴衰,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后会慢慢缩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欧元区危机四伏会促使中国摆脱这种经济模式,进而借助两债危机,调节进出口。由于“世界工厂”的角色已难以为继,产业级势在必行,中国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增强对国内消费的依赖。
第三,妥善处理通胀问题。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在短期内会看淡美国经济,再加上欧债危机不断深化和中国宏观紧缩政策延续等因素,使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迅速而大幅回落,预期会释放一部分前一阶段所积累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但是,通胀不仅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社会心理现象……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通胀问题。
第四,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保障汇率自由浮动。中国应该更迅速地采取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机制;保护现有储备的价值,其中包括了刺激需求、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以及创建主权财富基金;除此之外,中国还应努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提高外储中的非金融资产运用比例,追求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放弃与美元挂钩,这样就不需要再去买美元资产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党校)
美国2007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直至今日尚未离开,这场危机对欧洲的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了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这种情况甚至有蔓延的趋势,这种危机如果不加控制,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具体表现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消除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不良影响的几点建议。
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
自2007年后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大规模举债使得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欧洲一些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欧债问题可看作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危机从市场与企业层面蔓延到政府层面。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发欧债危机深层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欧元区“二元”政策现象明显。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行使权收归欧洲中央银行,但成员国仍牢牢掌握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政策权。在制定国内政策时,成员国往往出于“利己”目的,不与他国协调。“二元”的经济政策体制给经济羸弱的外围国家留下了实施赤字财政的漏洞,产生“道德风险”。此外,欧盟成员国虽然建有各自的危机管理机制,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却缺乏统一的危机管理机制,这让欧盟错过了在“第一时间”将希腊债务危机“扼杀”的良机。
其次,欧元区各国社会发展福利包袱过于沉重。欧洲一直以“社会市场经济”自诩,认为其既用市场维持了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同时用高福利避免了社会的动荡,但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人浮于事的工作效率以及日渐增多的老龄人口,让经济增长不断下滑的欧洲负担日渐沉重。过于优厚的福利待遇消磨了欧洲企业和民众的创新进取精神,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工作倦怠。据估算,目前欧盟平均社会福利开支现已接近GDP的30%,远高于美国(16%)和日本(19%)。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希腊每年仅老龄化负担一项就占到GDP的16%。一些发展滞后的成员国为讨好选民,甚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举债提高福利水平,让本国财政负担异常沉重。过高的福利支出还挤占了科研、教育等投入,造成创新乏力、经济增长缓慢。
最后,是欧元区各国相互间发展不均衡原因。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法、德、荷兰等为核心,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中南欧国家为外围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核心”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拥有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实体产业,而“外围”国家经济结构落后,在传统的造船、汽车等工业日渐萧条之后,新兴产业几乎是白纸一张,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旅游和房地产业,缺乏能从根本上长期推动这些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外来投资、援助项目等从“核心”国家获得增长动力。欧盟的过快扩大不仅未能缓解欧盟发展结构性原因问题,反而更加剧了原因。
欧债危机的具体表现
经济增长现疲态
2011年一季度,欧盟经济环比增长0.8%,增速快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时内部消费呈现复苏势头但进入二季度,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再度恶化,以及美国经济增长失速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欧盟经济增速出现较大滑坡,二三季度环比均微增0.2%,创本轮复苏最低水平据欧委会预测,2011年四季度欧盟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减慢,环比增长预计为零。
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011年以来,欧盟对外出口总体上虽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前高后低,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形势不乐观。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去年1—9月,欧盟出口11266亿欧元进口12584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增速继续减缓;贸易逆差1318亿欧元,同比增长8.6%。受全球整体需求减弱影响,二三季度,欧盟出口增速明显降低,且波动较大,4月、6月、8月和9月均出现环比负增长尤其欧盟两大主要经济引擎——德国和法国出口增长疲软,直接导致欧盟对外出口不振。
先行指标持续走低
咨询机构Markit经济公司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主要先行指标进一步走低,显示欧盟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增大10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7.3,自8月以来连续3个月跌破50的分界线,创2009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预示着欧元区制造业自2009年10月以来加速扩张的进程可能已经终结。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
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欧盟以“开放贸易”、“公平贸易”为名,实施新的贸易战略,一是扩大出口,二是限制进口,力图使经济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实现复苏,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成为其新贸易战略首当其冲的目标之一。基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经济的重要性,欧盟一方面将中国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力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以实现欧盟企业在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限制,希望迫使中国解决其对华贸易中的关切问题,包括要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中国产品实施更加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等。
2010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9年增加57.1%,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欧盟不仅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为应对我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即将到期,将对华贸易救济从反倾销延伸到反补贴2011年5月,欧盟首次对我国产品(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预示着我对欧出口将面临新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目前均加强了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贸易纠纷的尝试,显示双边经贸关系更加成熟。日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裁定我起诉欧盟对华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案取得胜利,特别是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欧出口缩减明显
2011年以来欧盟内需增长乏力,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呈现放缓迹象,我对欧盟出口增长速度显著下降据海关统计,2011年1—9月,我对欧盟出口增幅为17.4%,比同期全国出口整体增幅低5.3个百分点,与金融危机后较长时期我对欧盟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对照对欧盟出口占我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下降,1—9月为19.1%,较上年同期减少0.8个百分点从国别情况看,1—9月,我对在欧盟的前六大出口市场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额合计占同期对欧盟出口总额的74.1%,较2010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2011年秋季广交会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欧盟对我需求增长减速及企业谨慎对待后市的苗头。与2011年春交会相比,整个秋交会期间,欧洲到会客商人数虽上升17.2%,但成交却大幅下跌19.0%,仅次于对美国成交降幅(下降24.0%)同时,企业出于对后市不确定性等因素的担心,普遍不敢接长单,成交的订单绝大多数是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
(三)欧盟自贸区战略对我构成潜在影响
为应对债务危机挑战,欧盟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额。为此,欧盟积极推进与我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先后启动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的自贸协定谈判,最近又同此前一直回避的日本开展相关磋商。2011年7月1日,欧盟同韩国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迄今欧盟对外建成的最具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称这必将成为欧盟与亚洲贸易关系中扭转乾坤的重要因素。由于短期内中欧建成自贸区的可能性不大,而我在出口产品方面与上述经济体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有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的对欧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消除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投资机构。由于贸易顺差规模较大,资本流入较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庞大,等到2015年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所以,中国的外汇投资需要制定前瞻性政策。首先,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其次,比资产分散化更重要的是,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应该多元化。目前中国高达3.2万亿美元的庞大官方外汇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上为外汇局和中投公司两家,任何一家投资出现重大失误,中国都将承受不起。最后,要分流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形成,藏汇于民,需要开放民间对外投资,也需要培养锻炼国内民间对外投资管理能力。
第二,加快经济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过于依赖外国经济兴衰,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后会慢慢缩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欧元区危机四伏会促使中国摆脱这种经济模式,进而借助两债危机,调节进出口。由于“世界工厂”的角色已难以为继,产业级势在必行,中国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增强对国内消费的依赖。
第三,妥善处理通胀问题。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在短期内会看淡美国经济,再加上欧债危机不断深化和中国宏观紧缩政策延续等因素,使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迅速而大幅回落,预期会释放一部分前一阶段所积累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但是,通胀不仅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社会心理现象……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通胀问题。
第四,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保障汇率自由浮动。中国应该更迅速地采取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机制;保护现有储备的价值,其中包括了刺激需求、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以及创建主权财富基金;除此之外,中国还应努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提高外储中的非金融资产运用比例,追求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放弃与美元挂钩,这样就不需要再去买美元资产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