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作为一名在广西工作的钢琴教育工作者,每当想起主席的这句话,就有了无限的自豪和无尽的责任。在广西这块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地上教学钢琴,不能不研究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如果稍作梳理,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以琴声描绘广西秀美自然风光的作品、以琴声拟态广西的少数民族乐器表现当地独特民族节日气氛的作品、以琴代歌传唱“歌海”经典作品等形式。当然,此类种种形式往往又在大型钢琴作品之中穿插运用,成为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素材。研究这些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达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钢琴演奏,本文试从以下方面探述。
【关键词】钢琴教育;广西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演奏者要静心研究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民歌音韵在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发声
每一个钢琴演奏者不能不关心“声音的训练”。因为在钢琴演奏中,所谓的快速、响亮、清脆、匀慢、华丽等关于“技术”的训练都是狭义的。众所周知,在钢琴弹奏中,肌肉、动作器官的掌握和乐器的控制均要解决的是完成“艺术任务”。进一步言之,钢琴演奏要解决的任务是再现艺术形象,让听者从演奏中得知作品的含义、内容、表情、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均是通过钢琴弹奏的声音表达出来。这种“有时值的声音”,亦即“形象”的物质化、具体化。因此,苏联杰出的钢琴家兼教育家亨·涅高兹说,他在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有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的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形成近代以来涌现出的许多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的独特音色。如果不探讨这些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种音乐表现,运用恰如其分的演奏技术表现独特的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形象,就不能令人赏心悦目,也寻不到民族文化的根源,何谈体现民族精神?比如说,演奏陆华柏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鉴河之歌》,很多分析文章详尽地分析了作品的风格、弹奏时应采用的技术手段。而对于该作品“声音”的分析,则还可以从广西民族文化文明的根子上,最高点上着意。而这个点和根的分析,对演奏所有的艺术作品均是有启示的,如同演奏莫扎特或肖邦、德彪西的作品,同样要寻求最高点和跟的分析一样,理解了这个“最高点”和“文明的根”,整首曲子的演奏就有可能完成有声到无声的境地。《鉴河之歌》可以理解为流淌的鉴河在如歌如诉历史的歌,美丽的广西、美好的民族在演唱绵延神秘的歌,淳朴的壮族人民在精神振奋地欢歌,独特的剑河风光在展现灵动灵气、深远淡墨的抒情之歌,而所有的歌都是作者心灵喷发的,一个艺术家故地重游、人性自由、回归自然、深爱民族、深爱醉美广西的深情奔放之歌。这种爱、自由与自然淳朴、心与自然、生活与情景的最佳交融构成艺术的真谛和文明。演奏者走进自然风光迤逦的广西,走进艺术家沉醉的心灵,形成弹奏者“我”与作品的“根”与“原点”,也就是与广西文明文化的交汇,构成作品无与伦比的音色处理。如果将演奏比成一幅画卷,那么第一部分是向上的五声琶音加一个小三连音的伴奏织体,展开的是富有流动感的意境深远的山水图。第二部分中有大段琶音下行的弹奏,展出如画如诗,载歌载舞,生动激情,流动的粼粼波光,映照着朴实大气的广西人民的美好生活,弹奏自然有了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与民歌音韵。
二、演奏者要要静心研究在钢琴演奏中特有民族舞蹈性节奏
亨·涅高兹说:“音乐家的圣经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万物之初先有节奏。”在一般钢琴演奏中,节奏犹如一个健康人的脉搏,他的跳动虽有快有慢的变化,但是他必须是有规律的。一般而言,在演奏一首曲子之前,演奏者心中不能单有技术性的快慢变化,他必须找到节奏变化的平均数,以求得整首曲子演奏得平衡与和谐。换言之,演奏者对于演奏曲目节奏结构的感觉越是深刻,他就越能够偶尔自如地、合乎逻辑地不遵守节奏,而且越能够令人强烈地感觉到节奏的主导和组织因素。以广西民族音乐创作的钢琴作品,演奏者不难在其中发现特有的民族舞蹈节奏。例如,《鉴河之歌》的第二部分,和弦的重音体现强烈的铜鼓节奏,是一种热烈欢愉的舞蹈性节奏。又例如,蔡仕贤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演奏者弹奏第一段引子时,感觉到有开始的情感舒展到轻快到长联句的流畅,引子结尾处的五组六连音演奏的节奏分明。但是这些还仅仅只是第一段引子节奏的变化。全曲有引子、唱山歌、赶歌圩、春江水、对山歌、传山歌六段音乐组成。演奏者当然应该具有对作品的完整概念,细心了解整部作品的速度和节奏,依据它音乐方面的根据来控制速度和节奏,从而按一定的规律来改变速度。这就是由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同它的形式结构(结构法)、同作曲法本身、同组织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即我们应当从“表演的角度来加工的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因此,在演奏以广西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时,演奏者应该抓住旋律、节奏与和声恰当组合这一特点,从细微到全面,从整体到局部理解非三度叠置、空五度、四五度和声等和弦手法,加上固定音行伴奏,体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从散到慢,再到中,到快、到散的结构模式。而期间淋漓尽致地表现《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旋律,不同速度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各个段落展开,无论是模拟古筝音乐音色的非三度疊置的和弦,还是琵琶的迂回、清笛的颤音、锣鼓的喧闹,现代钢琴的和声织体与广西原生态的民歌有机融合,演奏者需用巧妙的节奏控制,利用钢琴的绝对优势来体现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风情、个性、智慧。
三、研究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
目前,从理论到实践来研究分析广西民族音乐素材与钢琴演奏中的联系、技巧以及怎样创新者还比较少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十二个兄弟民族。广西特殊的民族民风形成了本地的民族民间丰富的艺术资源,素有“歌海”之美誉。人民将生活中的点滴提炼为丰富的民歌素材,用音乐、用歌声记载了自己的文化、历史、民情和风俗。随着深广久远的历史流传,广西民族民间音乐逐步形成了自有独特多样的色彩风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众所周知,近代的钢琴作品跟近代的作曲理论技巧的发展息息相关;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多建立在广西特有的民族调式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要从现代作曲技术和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调式特性两方面切入。 德彪西在创作《萨拉班德舞曲》时,摆脱传统功能和声的束缚,与传统欧洲大小调功能写作不同,出现了许多和声创新,如大量运用不协和和弦的平行进行,营造出独特的色彩。多样的调式音阶手法的运用是获得音乐光色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流传着丰富而多样的调式,但往往以五声音阶为其骨架结构。从赵元任1914年创作《和平进行曲》以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为起点、为主体,我国众多作曲家开始了对和声民族风格的探索。30年代初,黄自的《春思》使用了加六度的大三和弦,和声的东方色彩、中国风格凸显。1934年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摇篮曲》,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开创了新天地,影响了后来和声民族风格的发展。丁善德40年代创作的我国民歌第一首主题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选用了十分上口的中国式曲调,重视利用和声结构造成色彩性音响,复合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丰富的色彩性终止、平行四、五度、平行七、九和弦进行,使作品中国情趣盎然。此后,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陆华柏的《浔阳古调》、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陈培勋的《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均在和声和调式的民族化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阿炳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更是对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分析研究具有价值。演奏者在演奏以广西民间音乐创作的钢琴曲目时,要研究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也必须对上述诸如此类的钢琴曲目的调式、和弦作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行一些比较性的演奏练习。以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为例,它是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钢琴曲,采用了支声、主调、复调等不同音乐织体写作手法和多种演唱形式。他注重将西方和声与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相结合,探索”民族风格和声”之路。结合西洋奏鸣曲式的写作手法,将代表广西民族重要文化的有2000余年铜鼓历史所承载的广西文化文明用钢琴奏出。曲子低音区简单而重复的鲜明节奏,模拟了铜鼓的声响。主题旋律明显地在不同音区进行模进,显出民间演奏铜鼓时四面铜鼓高低公母搭配演奏,展示了不同音色铜鼓敲击同一旋律的演奏效果。多层次的音色和弦八度演奏,对演奏者触键获得的音色音质提出要求。副部主题鼓点的节奏型和弦断奏与十六分音符跑动型小连线乐曲重叠,构成多声部音响推进,演奏达到像是人的歌声与铜鼓的敲打相呼应,在不断增的强弹奏气势中,出现欢庆的活动逐步进入了高潮的弹奏效果。乐曲的展开部分音乐快速不断下行,整体音效上是四十六的节奏效果,左右手演奏效果明显不同。力度的表现效果也由弱到强,音色由细变粗,达到鼓点人的吆喝声交相呼应活动进入最高潮的效果,副部主题出现时调性回归主调,叠置的和声效果,达到鼓声与人声结合,最后在热烈、欢快到最顶点的时候结束。曲中不同的声部中穿插相同的节奏型,风格鲜明的进行曲前八后十六节奏组合。多由和声音层形式出现的旋律性较强的节奏性的进行曲为曲子的第一主题,是模仿铜鼓主奏时候发出的洪亮而有和声的特殊音色。舞蹈性的节奏主题,表现的是鼓声为舞蹈伴奏时轻快、短促有力的音乐形象。和所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一样,乐曲和声运用非常丰富。音乐的主题多次在不同的调式上面进行呈示,充分体现了壮乡民歌婉转曲折的特点。本曲为a小调,但是在乐曲的一开始,主题在原调呈现后马上在f小调的移调呈示,和声音色及旋律色彩形成极大反差,充分体现了铜鼓高低分组搭配后,在不同音区演奏的效果。在舞曲的旋律快速流动的同时,调性的变化更是灵活多样。在a小调上快速的音阶下行之后,旋律通过下行模进顺势进入G大调音阶过渡,最后终止和弦结束在e小调主和弦之上。第二主题在e和声小调上又并不拘泥于此调。而本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形象呈现上,主要是采用铜鼓与山歌的多声部叠置效果。采用广西传统的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称为腔口,民间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进行加花、伸展、变化。两者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性和声二声部形态。由于每个声部的音域都较窄,两者重合才构成一组五声音列。因此,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其特色。本曲采用壮族山歌中常见的引腔、正腔、尾腔三部分组成。正腔为上下句结构。尾腔用特定的衬词衬腔构成特定的终止句,通常也是腔口称谓的来源。终止前,大二度音层到同度的进行,构成独具特色的终止式。《东兰铜鼓舞》音乐语音元素中特有的旋律叠置表现形式,舞动与鼓乐中蕴含的节奏生命,民族和声与传统调式交织出的特有和声,凡此种种,使《东兰铜鼓舞》成为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代表。演奏者分析研究这些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既是了解中国钢琴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更是追求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钢琴演奏。
综上所述,在广西这块富有音乐魅力的土地上,演奏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全面分析和把握一首曲子的民族元素,全面掌握全曲的调性和布局,演奏者既要严格按照乐谱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又要根据自己对整首作品的把握,把握演奏速度,使演奏的语言表达富有民族性,演奏的音乐画面富有广西风光秀美的特点,琴声能满载广西悠久的历史、现代的文明和淳朴而灿烂的文化。正如总书记所说:“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晶,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副教授,2017年至2018年美國西俄勒冈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关键词】钢琴教育;广西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演奏者要静心研究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民歌音韵在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发声
每一个钢琴演奏者不能不关心“声音的训练”。因为在钢琴演奏中,所谓的快速、响亮、清脆、匀慢、华丽等关于“技术”的训练都是狭义的。众所周知,在钢琴弹奏中,肌肉、动作器官的掌握和乐器的控制均要解决的是完成“艺术任务”。进一步言之,钢琴演奏要解决的任务是再现艺术形象,让听者从演奏中得知作品的含义、内容、表情、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均是通过钢琴弹奏的声音表达出来。这种“有时值的声音”,亦即“形象”的物质化、具体化。因此,苏联杰出的钢琴家兼教育家亨·涅高兹说,他在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有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的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形成近代以来涌现出的许多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的独特音色。如果不探讨这些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种音乐表现,运用恰如其分的演奏技术表现独特的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形象,就不能令人赏心悦目,也寻不到民族文化的根源,何谈体现民族精神?比如说,演奏陆华柏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鉴河之歌》,很多分析文章详尽地分析了作品的风格、弹奏时应采用的技术手段。而对于该作品“声音”的分析,则还可以从广西民族文化文明的根子上,最高点上着意。而这个点和根的分析,对演奏所有的艺术作品均是有启示的,如同演奏莫扎特或肖邦、德彪西的作品,同样要寻求最高点和跟的分析一样,理解了这个“最高点”和“文明的根”,整首曲子的演奏就有可能完成有声到无声的境地。《鉴河之歌》可以理解为流淌的鉴河在如歌如诉历史的歌,美丽的广西、美好的民族在演唱绵延神秘的歌,淳朴的壮族人民在精神振奋地欢歌,独特的剑河风光在展现灵动灵气、深远淡墨的抒情之歌,而所有的歌都是作者心灵喷发的,一个艺术家故地重游、人性自由、回归自然、深爱民族、深爱醉美广西的深情奔放之歌。这种爱、自由与自然淳朴、心与自然、生活与情景的最佳交融构成艺术的真谛和文明。演奏者走进自然风光迤逦的广西,走进艺术家沉醉的心灵,形成弹奏者“我”与作品的“根”与“原点”,也就是与广西文明文化的交汇,构成作品无与伦比的音色处理。如果将演奏比成一幅画卷,那么第一部分是向上的五声琶音加一个小三连音的伴奏织体,展开的是富有流动感的意境深远的山水图。第二部分中有大段琶音下行的弹奏,展出如画如诗,载歌载舞,生动激情,流动的粼粼波光,映照着朴实大气的广西人民的美好生活,弹奏自然有了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与民歌音韵。
二、演奏者要要静心研究在钢琴演奏中特有民族舞蹈性节奏
亨·涅高兹说:“音乐家的圣经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万物之初先有节奏。”在一般钢琴演奏中,节奏犹如一个健康人的脉搏,他的跳动虽有快有慢的变化,但是他必须是有规律的。一般而言,在演奏一首曲子之前,演奏者心中不能单有技术性的快慢变化,他必须找到节奏变化的平均数,以求得整首曲子演奏得平衡与和谐。换言之,演奏者对于演奏曲目节奏结构的感觉越是深刻,他就越能够偶尔自如地、合乎逻辑地不遵守节奏,而且越能够令人强烈地感觉到节奏的主导和组织因素。以广西民族音乐创作的钢琴作品,演奏者不难在其中发现特有的民族舞蹈节奏。例如,《鉴河之歌》的第二部分,和弦的重音体现强烈的铜鼓节奏,是一种热烈欢愉的舞蹈性节奏。又例如,蔡仕贤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演奏者弹奏第一段引子时,感觉到有开始的情感舒展到轻快到长联句的流畅,引子结尾处的五组六连音演奏的节奏分明。但是这些还仅仅只是第一段引子节奏的变化。全曲有引子、唱山歌、赶歌圩、春江水、对山歌、传山歌六段音乐组成。演奏者当然应该具有对作品的完整概念,细心了解整部作品的速度和节奏,依据它音乐方面的根据来控制速度和节奏,从而按一定的规律来改变速度。这就是由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同它的形式结构(结构法)、同作曲法本身、同组织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即我们应当从“表演的角度来加工的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因此,在演奏以广西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时,演奏者应该抓住旋律、节奏与和声恰当组合这一特点,从细微到全面,从整体到局部理解非三度叠置、空五度、四五度和声等和弦手法,加上固定音行伴奏,体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从散到慢,再到中,到快、到散的结构模式。而期间淋漓尽致地表现《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旋律,不同速度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各个段落展开,无论是模拟古筝音乐音色的非三度疊置的和弦,还是琵琶的迂回、清笛的颤音、锣鼓的喧闹,现代钢琴的和声织体与广西原生态的民歌有机融合,演奏者需用巧妙的节奏控制,利用钢琴的绝对优势来体现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风情、个性、智慧。
三、研究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
目前,从理论到实践来研究分析广西民族音乐素材与钢琴演奏中的联系、技巧以及怎样创新者还比较少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十二个兄弟民族。广西特殊的民族民风形成了本地的民族民间丰富的艺术资源,素有“歌海”之美誉。人民将生活中的点滴提炼为丰富的民歌素材,用音乐、用歌声记载了自己的文化、历史、民情和风俗。随着深广久远的历史流传,广西民族民间音乐逐步形成了自有独特多样的色彩风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众所周知,近代的钢琴作品跟近代的作曲理论技巧的发展息息相关;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多建立在广西特有的民族调式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要从现代作曲技术和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调式特性两方面切入。 德彪西在创作《萨拉班德舞曲》时,摆脱传统功能和声的束缚,与传统欧洲大小调功能写作不同,出现了许多和声创新,如大量运用不协和和弦的平行进行,营造出独特的色彩。多样的调式音阶手法的运用是获得音乐光色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流传着丰富而多样的调式,但往往以五声音阶为其骨架结构。从赵元任1914年创作《和平进行曲》以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为起点、为主体,我国众多作曲家开始了对和声民族风格的探索。30年代初,黄自的《春思》使用了加六度的大三和弦,和声的东方色彩、中国风格凸显。1934年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摇篮曲》,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开创了新天地,影响了后来和声民族风格的发展。丁善德40年代创作的我国民歌第一首主题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选用了十分上口的中国式曲调,重视利用和声结构造成色彩性音响,复合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丰富的色彩性终止、平行四、五度、平行七、九和弦进行,使作品中国情趣盎然。此后,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陆华柏的《浔阳古调》、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陈培勋的《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均在和声和调式的民族化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阿炳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更是对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分析研究具有价值。演奏者在演奏以广西民间音乐创作的钢琴曲目时,要研究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也必须对上述诸如此类的钢琴曲目的调式、和弦作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行一些比较性的演奏练习。以陆华柏的《东兰铜鼓舞》为例,它是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钢琴曲,采用了支声、主调、复调等不同音乐织体写作手法和多种演唱形式。他注重将西方和声与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相结合,探索”民族风格和声”之路。结合西洋奏鸣曲式的写作手法,将代表广西民族重要文化的有2000余年铜鼓历史所承载的广西文化文明用钢琴奏出。曲子低音区简单而重复的鲜明节奏,模拟了铜鼓的声响。主题旋律明显地在不同音区进行模进,显出民间演奏铜鼓时四面铜鼓高低公母搭配演奏,展示了不同音色铜鼓敲击同一旋律的演奏效果。多层次的音色和弦八度演奏,对演奏者触键获得的音色音质提出要求。副部主题鼓点的节奏型和弦断奏与十六分音符跑动型小连线乐曲重叠,构成多声部音响推进,演奏达到像是人的歌声与铜鼓的敲打相呼应,在不断增的强弹奏气势中,出现欢庆的活动逐步进入了高潮的弹奏效果。乐曲的展开部分音乐快速不断下行,整体音效上是四十六的节奏效果,左右手演奏效果明显不同。力度的表现效果也由弱到强,音色由细变粗,达到鼓点人的吆喝声交相呼应活动进入最高潮的效果,副部主题出现时调性回归主调,叠置的和声效果,达到鼓声与人声结合,最后在热烈、欢快到最顶点的时候结束。曲中不同的声部中穿插相同的节奏型,风格鲜明的进行曲前八后十六节奏组合。多由和声音层形式出现的旋律性较强的节奏性的进行曲为曲子的第一主题,是模仿铜鼓主奏时候发出的洪亮而有和声的特殊音色。舞蹈性的节奏主题,表现的是鼓声为舞蹈伴奏时轻快、短促有力的音乐形象。和所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一样,乐曲和声运用非常丰富。音乐的主题多次在不同的调式上面进行呈示,充分体现了壮乡民歌婉转曲折的特点。本曲为a小调,但是在乐曲的一开始,主题在原调呈现后马上在f小调的移调呈示,和声音色及旋律色彩形成极大反差,充分体现了铜鼓高低分组搭配后,在不同音区演奏的效果。在舞曲的旋律快速流动的同时,调性的变化更是灵活多样。在a小调上快速的音阶下行之后,旋律通过下行模进顺势进入G大调音阶过渡,最后终止和弦结束在e小调主和弦之上。第二主题在e和声小调上又并不拘泥于此调。而本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形象呈现上,主要是采用铜鼓与山歌的多声部叠置效果。采用广西传统的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称为腔口,民间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进行加花、伸展、变化。两者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性和声二声部形态。由于每个声部的音域都较窄,两者重合才构成一组五声音列。因此,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其特色。本曲采用壮族山歌中常见的引腔、正腔、尾腔三部分组成。正腔为上下句结构。尾腔用特定的衬词衬腔构成特定的终止句,通常也是腔口称谓的来源。终止前,大二度音层到同度的进行,构成独具特色的终止式。《东兰铜鼓舞》音乐语音元素中特有的旋律叠置表现形式,舞动与鼓乐中蕴含的节奏生命,民族和声与传统调式交织出的特有和声,凡此种种,使《东兰铜鼓舞》成为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当代钢琴作品代表。演奏者分析研究这些特有的民族调式和弦、和声在钢琴作品旋律中的演奏效果,既是了解中国钢琴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更是追求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钢琴演奏。
综上所述,在广西这块富有音乐魅力的土地上,演奏以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全面分析和把握一首曲子的民族元素,全面掌握全曲的调性和布局,演奏者既要严格按照乐谱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又要根据自己对整首作品的把握,把握演奏速度,使演奏的语言表达富有民族性,演奏的音乐画面富有广西风光秀美的特点,琴声能满载广西悠久的历史、现代的文明和淳朴而灿烂的文化。正如总书记所说:“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晶,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副教授,2017年至2018年美國西俄勒冈大学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