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东部五省2012-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耦合模型对五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行测算和比较。实证表明,东部五省的高职教育与地区产业都属于中度耦合,广东和江苏的相关性最高,而福建的相关性最弱;在耦合协调程度上,福建和山东处于轻度失衡,其他三省为轻度协调,总体上五省的高职教育与产业协调度都不高。各地应适度提高高职教育规模;立足本地产业,打造特色化、集群化的专业群;进一步優化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突破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低的瓶颈。
关键词 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56-06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行业联系密切,与产业对接性强的特点,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产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同时为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标。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如何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自身特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应用系统耦合模型,对东部5个省区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我国东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实证研究,为探索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一、文献综述
高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学者们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模仿的速度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许玲(2013)计算了我国1992-2010年高职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发现该阶段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普通高等教育[2];钟无涯(2015)检验了2004-2013年高职教育投入及就业规模与整体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现高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产业性质和行业属性有所差异[3];樊奇(2016)测算了2008-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高职教育发展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贡献率仍偏低[4]。
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逻辑起点[5],一些文献以微观的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切入点,对各地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展开研究。沈陆娟(2018)通过计算高职专业布点、招生规模等指标与行业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离度,分析了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适应度[6];张等菊、江洧(2017)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状态与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广东省二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错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路径[7];龚森(2016)在分析福建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福建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若干措施[8]。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是只谈高职教育规模或只提专业结构而忽略了高职教育整体系统与区域产业的关系;二是多数研究或以全国为样本,或以个别省份为案例,缺少在中观层面区域间的比较分析。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社会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相关文献的结论,以上地区的高职教育不管在规模水平或是资源投入上都高于其他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共性,但他们的发展并不均衡,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发展上仍存在差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梳理和总结经验。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五省为研究样本,一方面是因为五省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靠近,经济体量较为相似,易于比较;另一方面是因为五省的高职教育数据较全,易于分析。因此,本文拟在对现有文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教育和地区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模型,研究和比较以上五省的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
二、研究设计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最早起源于物理学,现已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可以表述为两个具有静态相似性和动态互动性的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系统,通过引导、强化、促进二者良性的、正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二者内在潜能,从而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9]。
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输入与积累。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和输送面向本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是与地区行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之一。同时,高职院校也担负着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的任务,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的各类培训也将更好地协助产业升级政策落地生根。
反过来,高职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起点和发展速度,健康有序的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该地区高职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地区产业结构是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南,只有在深入和全面了解本地区产业结构及特点的前提下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才可能有效地推动本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虽分属两个系统,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想状态下,当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形成耦合协调关系时,产业链和教育链将实现有机对接,校企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发展局面。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关系见图1。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系统评价体系
按照图1的耦合关系分析,高职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从总量、比例和效率3个方面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将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效益3个层面分别对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系统评价体系,见表1。
在高职教育发展子系统中,教育规模反映高职教育的总量水平,包括院校数占比、校均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占本专科生比重等;教育结构反映高职办学的内部结构,包括对应第三产业在校生比例、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双师比重等;教育产出体现当前的办学效益,即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如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职业培训人次等。
在产业发展子系统中,考虑到各省份人口密度的差异,产业规模用相对数的形式来衡量,如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时用从业人员占比反映产业用人水平;在产业结构方面,强调产业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突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产业中的比重,选择的指标有产业结构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产业绩效方面,通过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能消耗水平来衡量产业效率,同时用R
关键词 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56-06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行业联系密切,与产业对接性强的特点,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产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同时为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标。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如何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自身特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应用系统耦合模型,对东部5个省区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我国东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实证研究,为探索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一、文献综述
高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学者们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模仿的速度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许玲(2013)计算了我国1992-2010年高职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发现该阶段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普通高等教育[2];钟无涯(2015)检验了2004-2013年高职教育投入及就业规模与整体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现高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产业性质和行业属性有所差异[3];樊奇(2016)测算了2008-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高职教育发展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贡献率仍偏低[4]。
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逻辑起点[5],一些文献以微观的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切入点,对各地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展开研究。沈陆娟(2018)通过计算高职专业布点、招生规模等指标与行业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离度,分析了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适应度[6];张等菊、江洧(2017)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状态与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广东省二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错位问题,并提出解决的路径[7];龚森(2016)在分析福建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福建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若干措施[8]。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是只谈高职教育规模或只提专业结构而忽略了高职教育整体系统与区域产业的关系;二是多数研究或以全国为样本,或以个别省份为案例,缺少在中观层面区域间的比较分析。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社会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相关文献的结论,以上地区的高职教育不管在规模水平或是资源投入上都高于其他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共性,但他们的发展并不均衡,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发展上仍存在差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梳理和总结经验。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五省为研究样本,一方面是因为五省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靠近,经济体量较为相似,易于比较;另一方面是因为五省的高职教育数据较全,易于分析。因此,本文拟在对现有文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教育和地区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模型,研究和比较以上五省的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调性。
二、研究设计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最早起源于物理学,现已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可以表述为两个具有静态相似性和动态互动性的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系统,通过引导、强化、促进二者良性的、正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二者内在潜能,从而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9]。
区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输入与积累。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和输送面向本地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是与地区行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之一。同时,高职院校也担负着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的任务,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的各类培训也将更好地协助产业升级政策落地生根。
反过来,高职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起点和发展速度,健康有序的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该地区高职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地区产业结构是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南,只有在深入和全面了解本地区产业结构及特点的前提下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才可能有效地推动本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虽分属两个系统,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想状态下,当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形成耦合协调关系时,产业链和教育链将实现有机对接,校企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发展局面。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耦合关系见图1。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系统评价体系
按照图1的耦合关系分析,高职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从总量、比例和效率3个方面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将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效益3个层面分别对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系统评价体系,见表1。
在高职教育发展子系统中,教育规模反映高职教育的总量水平,包括院校数占比、校均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数占本专科生比重等;教育结构反映高职办学的内部结构,包括对应第三产业在校生比例、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双师比重等;教育产出体现当前的办学效益,即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如毕业生就业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职业培训人次等。
在产业发展子系统中,考虑到各省份人口密度的差异,产业规模用相对数的形式来衡量,如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时用从业人员占比反映产业用人水平;在产业结构方面,强调产业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突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产业中的比重,选择的指标有产业结构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产业绩效方面,通过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能消耗水平来衡量产业效率,同时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