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一直是学生作业中不被重视的一项作业,教师对预习的看法也各有千秋,有主张的也有反对的。但预习作为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应该是得到认同的,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现代教学的目标。所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预习的质量应该是教师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工作,学生较好的预习及对新知识的提前学习、思考更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前预习 学习能力 教材 质疑 规律 高效课堂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关系到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而且,现代教学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维。这就使课前预习亦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忽视且应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可直接影响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由于对预习认识的不同,不同的教师对预习作业的布置也有不同的做法与看法,促使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完成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别。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标准、新教材、新内容的推广,数学课堂的高效实现是目前一线教师最需解决的课题。若能在预习作业的布置、引导、反馈环节加强思考,对课堂的教学会产生很好的促进提升作用。
一、立足教材,充分展现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
教材中每个数学知识的呈现都是一次清晰、有序且富有逻辑的展示,教师只需引领学生去品读教材中知识的发生、出现,体会思维的发展过程,从中提炼出一个个数学概念、性质的核心词语,然后合理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得到有效的梳理和聚拢,使课前预习有的放矢,有目可循,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提升。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如下有效目标:(1)正比例函数的学习经历了几个过程?(2)一次函数定义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的区别在哪?(3)画函数图像列表、取点有什么注意事项?(4)一次函数图像与正比例函数图像之间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5)你能得出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有几条?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的回忆,翻阅教材,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在课前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效果的展示,然后对学生得到的知识进行再梳理,引导、总结、拓展得到新的知识,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研究教材,整合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金牌教师贾映红老师说:“学生之所以愿意做题,反复做题,大量做题,沉静题海而不能自拔,是因为他要靠做题来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和思维,这其实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而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往往因认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不足,更会将做题看作是理解公式和法则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展示,我们都会发现做题、选题、摘录精题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为了修正这一费时低效的行为教师就需给学生进行有效明确的总结,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透彻理解。使学生在预习做题的基础上形成规律,达到举一反三。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时,有很多题目与观察图像得出结论有关:如图是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判断a、b、c及一些与a、b、c相关的代数式的正负。
学生较直接的由抛物线开口向下得到a<0,对称轴在y轴右侧得到->0,且a<0,推出b>0,与y轴交点在正半轴,得到c>0,……。在判断b的正负时,对一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0得<0,推出a、b异号。同理,当-<0时,得到a、b同号,进而得到口诀 “b与a左同右异”,从而使这一问题变得容易解决。类似的还有抛物线左右平移得“左加右减”等的规律性口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总结,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走出就题做题的简单模式,达到有效、高效的学习。
灵活应用教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立足于现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最能激发人探究的欲望。由于数学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应用题,必要时可以将其稍作改动。如,变换成学生熟悉的背景,或将计算改为图形操作,然后在第二天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出这种与预习内容相关的原生态的实际问题,与学生的预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
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自我预习的思维水平,达到课堂教学的深入拓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很多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都是严密逻辑推导的结果。由于学生认识基础有限,因此教材多采用观察、实验、操作、检验等活动体验来代替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且现行教材中探究过程“留白”的设计,又让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课堂出现与教材不一致的声音,甚至是质疑教材的情况时,教师固然应该对正下药,及时找出学生认知和思维中的拐点、漏点、盲点,为他下一次的个性化思考扫清路障。但是教师更应该做的是鼓励,鼓励他自我的态度。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创新,而个性是创新的基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材中给出的解析式是:y=a(x-h) 2+k,有学生就提出若改为:y=a(x+h) 2+k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应用。很显然,学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教材,如果沒人质疑,它永远不可能自己完善;思维,如果不用质疑的眼光去看那已经墨守成规的东西,那永远是在复制,而不是创新。
课前预习比作作战前的侦查,战前如果侦查清楚了敌方哪里是眀碉,哪里是暗堡,哪里是工事最坚固的地方,哪里是薄弱的环节,打仗时就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部署兵力,不会因盲目的乱冲乱打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做好课前预习,有了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问题,学生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的高效课堂就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立峰,学习与考试的技巧,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2﹞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课前预习 学习能力 教材 质疑 规律 高效课堂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关系到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而且,现代教学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维。这就使课前预习亦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忽视且应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可直接影响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由于对预习认识的不同,不同的教师对预习作业的布置也有不同的做法与看法,促使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完成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别。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标准、新教材、新内容的推广,数学课堂的高效实现是目前一线教师最需解决的课题。若能在预习作业的布置、引导、反馈环节加强思考,对课堂的教学会产生很好的促进提升作用。
一、立足教材,充分展现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
教材中每个数学知识的呈现都是一次清晰、有序且富有逻辑的展示,教师只需引领学生去品读教材中知识的发生、出现,体会思维的发展过程,从中提炼出一个个数学概念、性质的核心词语,然后合理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得到有效的梳理和聚拢,使课前预习有的放矢,有目可循,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提升。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如下有效目标:(1)正比例函数的学习经历了几个过程?(2)一次函数定义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的区别在哪?(3)画函数图像列表、取点有什么注意事项?(4)一次函数图像与正比例函数图像之间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5)你能得出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有几条?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的回忆,翻阅教材,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在课前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效果的展示,然后对学生得到的知识进行再梳理,引导、总结、拓展得到新的知识,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研究教材,整合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金牌教师贾映红老师说:“学生之所以愿意做题,反复做题,大量做题,沉静题海而不能自拔,是因为他要靠做题来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和思维,这其实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而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往往因认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不足,更会将做题看作是理解公式和法则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展示,我们都会发现做题、选题、摘录精题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为了修正这一费时低效的行为教师就需给学生进行有效明确的总结,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透彻理解。使学生在预习做题的基础上形成规律,达到举一反三。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时,有很多题目与观察图像得出结论有关:如图是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判断a、b、c及一些与a、b、c相关的代数式的正负。
学生较直接的由抛物线开口向下得到a<0,对称轴在y轴右侧得到->0,且a<0,推出b>0,与y轴交点在正半轴,得到c>0,……。在判断b的正负时,对一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0得<0,推出a、b异号。同理,当-<0时,得到a、b同号,进而得到口诀 “b与a左同右异”,从而使这一问题变得容易解决。类似的还有抛物线左右平移得“左加右减”等的规律性口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总结,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走出就题做题的简单模式,达到有效、高效的学习。
灵活应用教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立足于现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最能激发人探究的欲望。由于数学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应用题,必要时可以将其稍作改动。如,变换成学生熟悉的背景,或将计算改为图形操作,然后在第二天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出这种与预习内容相关的原生态的实际问题,与学生的预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
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自我预习的思维水平,达到课堂教学的深入拓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很多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都是严密逻辑推导的结果。由于学生认识基础有限,因此教材多采用观察、实验、操作、检验等活动体验来代替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且现行教材中探究过程“留白”的设计,又让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课堂出现与教材不一致的声音,甚至是质疑教材的情况时,教师固然应该对正下药,及时找出学生认知和思维中的拐点、漏点、盲点,为他下一次的个性化思考扫清路障。但是教师更应该做的是鼓励,鼓励他自我的态度。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创新,而个性是创新的基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教材中给出的解析式是:y=a(x-h) 2+k,有学生就提出若改为:y=a(x+h) 2+k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应用。很显然,学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教材,如果沒人质疑,它永远不可能自己完善;思维,如果不用质疑的眼光去看那已经墨守成规的东西,那永远是在复制,而不是创新。
课前预习比作作战前的侦查,战前如果侦查清楚了敌方哪里是眀碉,哪里是暗堡,哪里是工事最坚固的地方,哪里是薄弱的环节,打仗时就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部署兵力,不会因盲目的乱冲乱打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做好课前预习,有了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问题,学生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的高效课堂就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立峰,学习与考试的技巧,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2﹞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