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只针对高智力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只是面对智商高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一、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成功体验,并在体验中树立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小熊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小熊跑的最快,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香蕉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香蕉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香蕉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香蕉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香蕉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香蕉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香蕉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个别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让学生勇于质疑,让学生会创新。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除数”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
  3.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5十7”,有的说“13—6”,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先学后教”的教学模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小学语文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先学后教内涵  先学后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先教后学,再完成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首先,
期刊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然而学生自身存在各自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适合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这里所讲的分层教学,并不是要人为地把班里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进行教学,也不是一种固定的分层,而是体现一种“能者多劳”思想的分层。这里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地进行
期刊
摘 要: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培养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体验;数学  创造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灵魂,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动力。龙剑梅在《培育创造力: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一文中深刻剖析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所以,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本人就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索。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发顽强的学习精神,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以达到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学习目的,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内在的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小学语文在整个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打好教育的基础。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为祖国的未来奠定好坚固的基础。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其他语言形成能力的前提保障,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小学一年级。本文
期刊
摘 要:当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构建的比较教育研究理论体系是比较教育学界的一枝奇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是一个以背景分析为出发点,经过概念、体制、操作三个层次的比较分析以实现最终为本国的教育决策服务的完整模式。该分析框架,尽管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博大精深、视野宽阔,富有时代性、实用性和预见性。对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埃德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是小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学案导学角度切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旨在证明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期刊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名人因雄辩无敌而名垂千古,蔺相如完璧归赵,,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能说会道的本事获得成功。同样,放眼现实世界,有些人舌绽莲花,纵横捭阖,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
期刊
摘 要: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例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的具体方法,例如:目标要定得准,不可盲目拔高;实际要联系得准;要全面地看问题等。总之,历史课的教学中,一定要使历史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认真贯彻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历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