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的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评价、鉴证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本文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原因 风险 防范
审计结果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而产生的,这种经济监督手段层次较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和原因
(一)审计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现阶段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人均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风险。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与组织人事工作衔接有难度,特别是以前年度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半以上都是离任审计,较多地出现了“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这就会出现责任难以追究、“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难度较大,使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审计的效果和震慑作用有所降低。
2、 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依据必须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和相关内容为准,许多评价是靠数字说话的,一旦出现虚假的会计资料,那么真实审计结果就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不断出现,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假账真审”,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这样别说是发现问题,可能连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的基本情况也难以反映,在这样情况下出具的审计结论,只能成为别人推卸责任利用的工具。
(二)审计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实施方案不准确形成审计风险。
不搞或没有搞好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内设机构、主要业务、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没有作认真了解,以至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和人员配备等确定不当,在这样的基础上草率编制实施方案,没有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范围、重点等内容都笼统带过,对实际工作未发挥指导和控制作用,带来审计风险。
2、审计评价脱离审计内容形成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是审计评价。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即 “人情”评价、“超职权范围”评价以及“空洞”评价。如“某某领导人亲自抓经济发展、工作措施得力”、“某某领导人在抓计划生育方面成绩突出”、“遵守财经法纪意识浓厚、防止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发生”等等,这些工作总结性的评价已为审计人员所习惯,但对审计工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评价使得审计报告缺乏严肃性,容易造成审计超职权范围,甚至可能把审计部门送上“被告席”, 不仅影响了审计的形象,也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
3、审计手段局限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的手段主要是对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及相关资料的审核来发现并查证问题,但目前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均在会计资料中被修改抹去了,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取证,就更别说查深查透,如索贿受贿、收受回扣等问题,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
4、界定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形成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的界定是指界定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原任职责和现任职责,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等。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出现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时,也不好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和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也难以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不能冒然划分经济责任。
5、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特别是涉及到县(市)长这一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知识,又要懂基本建设知识,具备查账技能且还要具备政策法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宏观的经济管理能力等,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配备以财务人员为主,人员的专业性较强,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这就可能出现不同审计人员就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发表不同的审计评价,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威胁。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方式:
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严格执行审计署制定的相应的审计规范外,还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规避审计风险。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前,加强与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尽量安排任中审计,这样既能引起被审计领导的高度重视,又能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正确,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为了确保审计质量,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应注意见两点: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使被审计单位明确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不能让审计承诺制流于形式,对实行了审计承诺,但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单位,必须严肃从重处罚。
(三)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在开展审计前,要搞好审前调查,注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制度的选取情况等,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正确评估审计风险,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分工,确定审计重点,力求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加强业务把关,严格三级复核制度。在审计报告形成后,审计组长、业务科、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把关,要把好事实关、法规关,切实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当。
(四)加强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首先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在审计队伍中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其次要加强上岗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第三要深化后续教育,改善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逐步成为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审计局)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原因 风险 防范
审计结果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而产生的,这种经济监督手段层次较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和原因
(一)审计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现阶段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人均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风险。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与组织人事工作衔接有难度,特别是以前年度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半以上都是离任审计,较多地出现了“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这就会出现责任难以追究、“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难度较大,使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审计的效果和震慑作用有所降低。
2、 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依据必须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和相关内容为准,许多评价是靠数字说话的,一旦出现虚假的会计资料,那么真实审计结果就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不断出现,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假账真审”,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这样别说是发现问题,可能连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的基本情况也难以反映,在这样情况下出具的审计结论,只能成为别人推卸责任利用的工具。
(二)审计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实施方案不准确形成审计风险。
不搞或没有搞好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内设机构、主要业务、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没有作认真了解,以至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和人员配备等确定不当,在这样的基础上草率编制实施方案,没有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范围、重点等内容都笼统带过,对实际工作未发挥指导和控制作用,带来审计风险。
2、审计评价脱离审计内容形成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是审计评价。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即 “人情”评价、“超职权范围”评价以及“空洞”评价。如“某某领导人亲自抓经济发展、工作措施得力”、“某某领导人在抓计划生育方面成绩突出”、“遵守财经法纪意识浓厚、防止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发生”等等,这些工作总结性的评价已为审计人员所习惯,但对审计工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评价使得审计报告缺乏严肃性,容易造成审计超职权范围,甚至可能把审计部门送上“被告席”, 不仅影响了审计的形象,也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
3、审计手段局限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的手段主要是对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及相关资料的审核来发现并查证问题,但目前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均在会计资料中被修改抹去了,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取证,就更别说查深查透,如索贿受贿、收受回扣等问题,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
4、界定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形成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的界定是指界定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原任职责和现任职责,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等。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出现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时,也不好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和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也难以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不能冒然划分经济责任。
5、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特别是涉及到县(市)长这一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知识,又要懂基本建设知识,具备查账技能且还要具备政策法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宏观的经济管理能力等,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配备以财务人员为主,人员的专业性较强,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这就可能出现不同审计人员就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发表不同的审计评价,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威胁。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方式:
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严格执行审计署制定的相应的审计规范外,还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规避审计风险。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前,加强与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尽量安排任中审计,这样既能引起被审计领导的高度重视,又能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正确,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为了确保审计质量,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应注意见两点: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使被审计单位明确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不能让审计承诺制流于形式,对实行了审计承诺,但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单位,必须严肃从重处罚。
(三)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在开展审计前,要搞好审前调查,注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制度的选取情况等,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正确评估审计风险,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分工,确定审计重点,力求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加强业务把关,严格三级复核制度。在审计报告形成后,审计组长、业务科、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把关,要把好事实关、法规关,切实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当。
(四)加强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首先要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在审计队伍中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其次要加强上岗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第三要深化后续教育,改善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逐步成为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