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兴趣”就像一把打开智慧的金钥匙,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都来自“兴趣”,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效果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自主学习。在 教学过程中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
一、用“爱”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今课堂上,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一次,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引导学生从复习过渡到新知 ,观察12÷4=3 13 ÷4 =3……1 这 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经过短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陈洁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 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陈洁,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能举手,老师就特别高兴,这证明你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 她终于鼓起勇气,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第一个带头鼓起掌,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用“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能性》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嚴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口算500×3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 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几种口算方法,(1)5×3=15 ,再在15的后面添两个0 ;(2)3个5是15,3个500是15个百,是1500;(3)3×5=15 ,15×100=1500。而且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 我适时介入:“三种口算的结果相同,只是在叙述方法上不同,大家都能开动脑筋想问题,都了不起!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过程是不相同的,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这时,我让学生进行比较,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三种方法的同学就多了,并且说出了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又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校园的周长。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或本班上的事物;在教学完《 时、分、秒》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模型钟面,在每节课上课前把指针拨向上课时刻;在教完《长、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的周长……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內在动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不仅让他们学得扎实,更要让他们觉得轻松、愉快。
“兴趣”就像一把打开智慧的金钥匙,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都来自“兴趣”,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效果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自主学习。在 教学过程中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
一、用“爱”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今课堂上,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一次,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引导学生从复习过渡到新知 ,观察12÷4=3 13 ÷4 =3……1 这 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经过短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陈洁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 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陈洁,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能举手,老师就特别高兴,这证明你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 她终于鼓起勇气,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第一个带头鼓起掌,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用“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能性》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嚴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口算500×3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 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几种口算方法,(1)5×3=15 ,再在15的后面添两个0 ;(2)3个5是15,3个500是15个百,是1500;(3)3×5=15 ,15×100=1500。而且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 我适时介入:“三种口算的结果相同,只是在叙述方法上不同,大家都能开动脑筋想问题,都了不起!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过程是不相同的,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这时,我让学生进行比较,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三种方法的同学就多了,并且说出了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又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校园的周长。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或本班上的事物;在教学完《 时、分、秒》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模型钟面,在每节课上课前把指针拨向上课时刻;在教完《长、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的周长……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內在动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不仅让他们学得扎实,更要让他们觉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