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一道题都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出错;有些学生课堂上都听得懂,可一到做题时就不会了;有些学生学得很死,题目条件稍一变形就不会了。
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少自信,慢慢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激活学生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懂而不会”的现象。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导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探究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适当点拨、给予激励,唤起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内容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多少次,可以达到教学楼(五层)这么高?谁有了答案就举手。学生听完我的问题后就议论开了,过了一会还在讨论,但没人举手,我就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答案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然后带着好奇心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体验知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能培养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如:在探索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k和b的关系。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要分几种情况进行讨论。虽然大部分不能得出完整结论,但都知道通过分类得出了部分情况。我感觉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个知识比我直接讲的效果要好,既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发展过程,又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知识的方法,且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给学生,把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归纳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会真正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也不会真正理解。
三、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理解、领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懂而不会”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领悟层次。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并且教师能够把握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认为可以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解决。我在教学中通常让学生展示三种成果:一是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成果;二是小组讨论的成果;三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习题。不管是哪一种成果展示,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和完善,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如:班上有一位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数学成绩不理想,性格也比较内向。有一次课堂上,我在讲一道有些难的几何证明题时,推理过程有些长,在进行引导后,我就说谁可以上来说一下这道题的证明过程。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这位学生把手举了一半,我就笑着问他可以吗,他点了点头,我就立即让他上去讲了。开始时,他有些紧张和不自信,我适时进行了点拨,并鼓励他大胆讲,我见其他学生听得很认真,还有的学生表现出惊奇的表情,当他讲完时,学生和我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自那以后,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人也自信了,条理也清晰了,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最后在中考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追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追问,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些解法的?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本题还可以进行哪些变式?通过实践,我发现想展示学习成果的学生一定会主动理解和领悟知识,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思维变得活跃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并获得知识与思想方法,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而且会”——融会贯通的会,深刻理解的会,能够应对多种问题情境的会,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发展。
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少自信,慢慢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激活学生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懂而不会”的现象。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导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探究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适当点拨、给予激励,唤起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内容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多少次,可以达到教学楼(五层)这么高?谁有了答案就举手。学生听完我的问题后就议论开了,过了一会还在讨论,但没人举手,我就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答案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然后带着好奇心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体验知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能培养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如:在探索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k和b的关系。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要分几种情况进行讨论。虽然大部分不能得出完整结论,但都知道通过分类得出了部分情况。我感觉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个知识比我直接讲的效果要好,既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发展过程,又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知识的方法,且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给学生,把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归纳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不会真正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也不会真正理解。
三、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理解、领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懂而不会”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领悟层次。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并且教师能够把握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认为可以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可以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引导和解决。我在教学中通常让学生展示三种成果:一是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成果;二是小组讨论的成果;三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习题。不管是哪一种成果展示,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和完善,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如:班上有一位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数学成绩不理想,性格也比较内向。有一次课堂上,我在讲一道有些难的几何证明题时,推理过程有些长,在进行引导后,我就说谁可以上来说一下这道题的证明过程。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这位学生把手举了一半,我就笑着问他可以吗,他点了点头,我就立即让他上去讲了。开始时,他有些紧张和不自信,我适时进行了点拨,并鼓励他大胆讲,我见其他学生听得很认真,还有的学生表现出惊奇的表情,当他讲完时,学生和我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自那以后,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人也自信了,条理也清晰了,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最后在中考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追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追问,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些解法的?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本题还可以进行哪些变式?通过实践,我发现想展示学习成果的学生一定会主动理解和领悟知识,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思维变得活跃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并获得知识与思想方法,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而且会”——融会贯通的会,深刻理解的会,能够应对多种问题情境的会,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