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对政治课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要的目标,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是由政治课学科的德育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将制约着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及实现程度,同时这也是政治课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意义重大。那么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组织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空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实现预期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而离开了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将难以实现。可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为突现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刻意淡化知识,甚至不讲知识,轻过程与方法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有目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情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便油然而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自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笔者创设了两个震撼人心的情境:镜头一,2010年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危害,特别是对学生和学校的危害。镜头二,抗击自然灾害中奋不顾身、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好领导、好公仆、好战士、好教师、好医生、好公民的典型事迹。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镜头一的情境,谈谈自己的感受。2.典型事迹中的英模人物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结合上述问题的讨论,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怎样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中学生在学校、在班级中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激烈的争论、讨论,学生的善心、爱心、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等油然而生。课后学生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抗震救灾宣传队,有的还成为街头募捐和宣传的自愿者。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针对性、生活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切忌有活动无体验、有生活味无政治味、有形式无实质。
三、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知”是让学生懂得是什么,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是错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知”是认识、知道,这是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现,但仅仅是浅层表现。只停留在“知”和“说”的层面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不彻底的、不真实的。彻底、真实地实现关键体现在“行”之中。“行”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行”是指做、实践,它包括学生的课堂体验和社会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社会生活体验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源于实践,更体现在他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我坚信,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绝不是靠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讲出来的,更不是靠高考的几张试卷考出来的。说一百次、一千次,不如做一次。只有在“知”与“行”的统一中,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和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学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课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特点。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这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在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组织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空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实现预期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而离开了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将难以实现。可见,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为突现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刻意淡化知识,甚至不讲知识,轻过程与方法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有目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情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便油然而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自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笔者创设了两个震撼人心的情境:镜头一,2010年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危害,特别是对学生和学校的危害。镜头二,抗击自然灾害中奋不顾身、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好领导、好公仆、好战士、好教师、好医生、好公民的典型事迹。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镜头一的情境,谈谈自己的感受。2.典型事迹中的英模人物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结合上述问题的讨论,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怎样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中学生在学校、在班级中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激烈的争论、讨论,学生的善心、爱心、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等油然而生。课后学生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抗震救灾宣传队,有的还成为街头募捐和宣传的自愿者。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针对性、生活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切忌有活动无体验、有生活味无政治味、有形式无实质。
三、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知”是让学生懂得是什么,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是错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知”是认识、知道,这是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现,但仅仅是浅层表现。只停留在“知”和“说”的层面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不彻底的、不真实的。彻底、真实地实现关键体现在“行”之中。“行”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行”是指做、实践,它包括学生的课堂体验和社会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社会生活体验更为重要。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源于实践,更体现在他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我坚信,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绝不是靠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讲出来的,更不是靠高考的几张试卷考出来的。说一百次、一千次,不如做一次。只有在“知”与“行”的统一中,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和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学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课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特点。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这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