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十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当重视培养学生体有锻炼及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习惯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一、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学业方面。求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负担比较重,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面临很多的选择,课余几乎没有时间锻炼。他们不是在思考怎样锻炼使身体强壮,而是在思考“我的人生该怎样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2.认识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现在,在文化课学习(特别是在高三)的气氛中,找个相关体育锻炼的话题讨论、学习和见解,学生就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考上大学就是万事大吉,也就实现了自己和家人的愿望、目标。锻炼对他们来说,就是给高考施加压力。
3.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除体育考生以外,文化科考生在高考中对体育的要求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在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只要考上大学体育可以不要学的念头或考上大学后再学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当代儿童少年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奇病”多发。归根到底,这是我们制度上不够完善、体系尚不够健全的结果。
4.体育设施。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不同,在很多学校中没有固定的体育馆或者体育馆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很多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足球场、排球场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这些场地呈超饱和状态。对于千人的学生,仅此几块场地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提高认识,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等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获取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3.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必须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显著增强。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陈志成.教育因素对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5(1):83-85.
[2]白文飛.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86-788.
[3]刘石.对影响我国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7-9.
[4]陈华卫,潘绍伟.对我国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89-1690.
一、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学业方面。求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负担比较重,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面临很多的选择,课余几乎没有时间锻炼。他们不是在思考怎样锻炼使身体强壮,而是在思考“我的人生该怎样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2.认识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现在,在文化课学习(特别是在高三)的气氛中,找个相关体育锻炼的话题讨论、学习和见解,学生就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考上大学就是万事大吉,也就实现了自己和家人的愿望、目标。锻炼对他们来说,就是给高考施加压力。
3.高考制度。目前的高考,除体育考生以外,文化科考生在高考中对体育的要求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在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如只要考上大学体育可以不要学的念头或考上大学后再学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当代儿童少年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奇病”多发。归根到底,这是我们制度上不够完善、体系尚不够健全的结果。
4.体育设施。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不同,在很多学校中没有固定的体育馆或者体育馆的数量极其有限,对于很多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足球场、排球场等,因场地占地面积大,同时容纳该项目比赛人员有限的特点,致使在休闲高峰期这些场地呈超饱和状态。对于千人的学生,仅此几块场地会显得“杯水车薪”,而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提高认识,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查·艾霍尔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等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获取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3.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必须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4.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显著增强。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陈志成.教育因素对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5(1):83-85.
[2]白文飛.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86-788.
[3]刘石.对影响我国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7-9.
[4]陈华卫,潘绍伟.对我国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89-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