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必修:提升价值领导力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2332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乡村小学”校长谈如何提升校长价值领导力。
  校长是学校的办学灵魂,是学校发展的舵手。在领导学校发展中校长价值领导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校长价值领导力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鉴别、倡导、整合和运行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学校文化的确立,愿景的确定,核心价值的认同,并在对学校管理整体把握基础上促使学校按规划方向发展,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价值的引导作用。校长价值领导力具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是具有学校文化的特质,校长在领导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中体现出和学校文化的相溶性;其次是校长在实施管理过程和目标设立上体现学校价值取向。
  校长价值领导力的作用
  校长价值领导力是在正确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引领下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能力。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管理有效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强化作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必须在教师认同的前提下才能全面推进与实施。校长把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来,并通过相关制度和活动作为保障,经过反复强化,使之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我所在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结合当地资源,把“龙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主题,确定“灵动发展,力争上游”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同舟共济”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我们通过开展讨论、征文、撰写校歌等活动方式加以强化,增强师生对文化的认同,内化为行动的力量。
  2.聚合作用。校长实施文化重构、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学校发展愿景时,通过充分征求教师意见,分阶段制定实施目标,把教师凝聚在实现愿景的幸福道路上。我2009年刚到龙溪小学时,针对学校位置偏远且规模较小的特点,为了稳定教师队伍,经常号召教师践行“同舟共济”的核心价值观共度难关,并和老师们一起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学校发展有层次感和画面感。经过几年建设发展,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学校被南方日报等省内主流媒体誉为“最美乡村小学”。
  3.感召作用。校长通过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做践行学校价值观的模范者,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人际关系,以感召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学校里,我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团队拓展,遇到困难,坚信办法一定比困难多,要像龙舟精神一样,勇往直前,团结协助,永不言败。文化的确立,使不为人所关注的龙溪小学如同一艘龙舟在乘风破浪中前行,全体教师听鼓点齐划桨,同心同行,力争上游。2014年,我校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连续两年评为荔湾区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新开发的六艺特色课程引起同行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到我校参观后留下四句话勉励我们:起于龙舟,赢在课堂,灵在校园,力争上游。
  校长价值领导力的提升途径
  在现行教育发展时代,应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提升校长价值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确定学校文化主题。以“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为发展理念,发挥文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树立学校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再造、梳理和凝练等手段,提出学校文化主题和教育主张,继而加强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2.确立学校发展愿景。校长价值领导力要体现在学校发展愿景的设计能力上。校长的角色是学校愿景传递者和激励者,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功都是因为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校长要把学校故事讲好,愿景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画面,会激发教师团结协助,发挥聪明才智,在奋斗中实现目标。愿景在学校发展中会发挥导向作用,会贯彻学校发展的始终。因此,校长要带领教师一起设计学校愿景,激励大家精诚合作,朝着明亮那方前进。
  3.确立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理念要和学校文化体系保持一致性,和学校价值观成一体系。如我校在龙舟文化体系架构下,根据龙舟竞渡中强调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提炼出学校管理理念:学校赢在文化,管理赢在执行,教师赢在课堂,学生赢在习惯。管理理念的成功提出,为加强校长价值领导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促进校长提高管理效率。
  4.确立知行合一典范。学校愿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自觉,校长的教育哲学、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变成师生的自觉实践,是靠校长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因此,校长要树立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意识,要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宽广的办学视野,炽热的教育情怀,全力办有温情的教育。校长在具体管理中要实行科学民主管理,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管理中做到与正能量同行。
  社会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校长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解放思想,要有教育家办学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不断反思,加强创新,提高价值领导力,促进学校高水平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没有传承就没有经典,没有经典就没有品牌。  没有“书院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千年辉煌,当下国学、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国家战略,我们要大胆对韩国总统喊话。尽管“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学校的品牌机遇,但任重道远!  经典教育不是奢侈品,让节气进课堂,让“猴子”进田间,让师生一起素读,让校长“陪餐”,或许就是城中村小学的品牌萌发术。  广州的天河区是现代品牌的代表,因为柳恩铭博士
期刊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国家教育品牌打造的根基,亦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方向。  传统文化是中国学校品牌重要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一日不与传统文化相依为伴,只是有时我们过于习以为常,未曾留意。这种未曾留意,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已深入国民骨髓之中,只要是中国人就无法与之剥离。如日常使用的筷子,一双筷子,使用时就有了一静一动一阴一阳,暗合着白昼黑夜,阴静阳动;又如喝茶时使
期刊
闯入你我眼中的四时顺变是知情识趣的基础,在品味人情冷暖之前,请学会冷暖自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电视台到我们学校采访时,三年级一班的孩子们正在朗诵《二十四节气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想让学生了解、学习二十四节气,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与农业有着天然联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长的爱护,不少学生早已远离农事。而二十四节气是
期刊
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情况如何,让调查数据告诉你。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纲要发布已有近两年时间,有部分区域和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初具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何,区域或学校的开展情况如何,却未可知。本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传统文
期刊
广东省广州市南华小学品牌文化建维之道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在那里,校在山间。  广东省广州市南华小学就建在番禺区华南碧桂园这个大型社区的一座小山上。确切地说,南华小学是将这座小山铲平而建。山石坚硬,足足建了四年时间。学校建成前一年,南华小学借其他小学的两间空教室,开学了!当时,学生有79个,老师只有4名,在校长卢智的带领下,拖着买来的移动音箱,和“房东学校”协商,借操场做“大课间”、借功能
期刊
具有书院历史渊源的现代学校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创建学校特色?  “书院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和传播高深学问,产生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这是一种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距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院学会会长朱汉民在《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栏目论述《书院文化滋养人文教育》(2015年3月4日07版)到今天,时间正好一年。  据笔者的工作观察发现,
期刊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夏园小学“大敬教育”初探  广州市黄埔区夏园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小学,在面积不大的校园外,有着一片杂乱无序的“握手楼”,生源情况复杂。如何跳出这一受限的客观环境,这是摆在校长孙文倩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带领全校师生以特色创建为突破口,逆袭了人们对城中村教育的欠佳印象。而夏园小学也因践行“大敬教育”,于2015年被广州市教育局认定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20
期刊
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与家庭教育、学生个体成长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很大关联,甚至有部分教师参与其中,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祛除校园戾气,减少或根除校园暴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我认为校园环境建设与相应的组织建设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精心谋划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竭力打造学校特色几乎成为每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期刊
中小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由学生家长为主组成的自治型群众组织,一般有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学校家委会等层次。家委会对学校各种事务也有参与权,对其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咨询,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同盟军。在现代学校治理视野中,家委会是学校治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学校治理既是应尽的义务,也是应得的权利。  应该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中小学纷纷建立起家长委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教师和家长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家长学习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能力在当前尤为重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迫在眉睫。  在小学阶段,要着力通过教师和家长培训、理解、转换,透过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于学生,这对于培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形成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