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哲学智慧提升人民学养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现代出版社,2016年7月,文中简称《马哲智慧》)以此命名,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变革,对激活哲学智慧、提升理想境界等展开深入研究,立意高远、视角新颖、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及其大众化事业做出了有益尝试和重要贡献。
  第一,《马哲智慧》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顾名思义,马克思是理论的开创者。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直接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属性。“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真正的’哲学,或马克思对‘真正的’哲学的理解;而这种‘真正的哲学’,就是体现或实现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哲学。”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探讨的重点不再是“世界何以可能”,而是“解放何以可能”。以“改变世界”来标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吉大学派”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核心理念。它不是把“实践”作为“世界本原”的本体,恰恰相反,是一种反本体论立场,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世”是人生在世,“界”是人在途中,“观”是人的目光,“世界观”是一种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在这里,哲学观和世界观是同一个东西。从哲学的“人类性”看,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归宿点是“人的自由个性”。关注人类命运,致力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旨趣。从哲学的“时代性”看,马克思哲学立志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并且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从哲学的“批判性”看,马克思哲学锻造的是一种世界观“武器”,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即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第二,《马哲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为科学方法。把哲学作为理论又作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在“改变世界”中充分发挥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统一这个本质特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作科学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例如在该书第五章中,作者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研究文本,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不同态度进行细致分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路线。对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又提出“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马克思讲:“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真正的哲学,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故此,第六章提出从“表达时代精神”到“塑造时代精神”的重要观点,这与从“直观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转向内在一致。从时代的“追随者”到时代的“领跑者”,增强时代性的问题意识,建构时代性的理论思维,培育时代性的价值观念,这既是思想的科学内涵,又是如何思想的重要方法。方法在理论之中,理论实现自身必依其方法,理论和方法是统一的。
  第三,《马哲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为理想境界。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然而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必须有理论的支撑,特别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理论的支撑。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正确的哲学观、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旨的信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我们对哲学智慧转化为人民学养的信念,根本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信服。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能“得道于心”;只有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追求,才能“发明于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活化于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一方面要“眼睛向下”,根植于当代中国“现实”和“实际”;另一方面要“境界向上”,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正如孙正聿教授自己所说,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求索人类性的问题。透过《马哲智慧》,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炽热的思想情感、强烈的使命责任和崇高的精神情怀。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孙教授区分了作为“学说”“学术”和“学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它不仅是一种‘学说’,一种‘学术’,而且必须把这种学说和学术化为人民的‘学养’。”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大众化”的内在需要,哲学智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转识成智”到“掌握群众”,变成“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者多次强调:“把马克思的‘学说’和‘学术’变成每个人的‘学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成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如是观之,激活哲学智慧、提升人民学养,就不仅是一条真理之路,而且是一条理想之路,“可信”并且“可爱”,孙正聿教授的高尚人格和纯粹精神令人深深感动。
其他文献
在贾平凹的十几部长篇小说中,《极花》是最短的一部,除了主题内容发生改易,与其他作品相比没有多大区别性特征。否则,贾平凹就不能成其为贾平凹。但是也要承认,一部小说诞生,若说丝毫没有自己的特点显然不够客观,哪怕它只是发扬放大了某些特点,克服了某些缺点,甚或饱受批评招致争议。贾平凹是一个脚踏城市和农村两条船、现实感和幻灭感(不是理想)极强的作家,浓烈的民间思想或底层意识增加了贴地的重力,亦必然飞不起来。
期刊
《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以下简称《大国筋骨》)一书由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长期从事工业经济研究的金碚教授对中国工业65年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的学术力作。  从一定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华夏大地上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其中,工业化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线。在大量学术著述中,工业化甚至往往是直接被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同义语而使用的。《大国筋骨》针对
期刊
“个人经验”之于小说的重要性,是个常识性问题;“小说新闻化”则是近些年小说创作中的一种病态。正是因为后者的病相愈发严重,从而使前者成为一个需要重新提起的知识。在2015年发表或出版的部分长篇小说中,有的成为这种病态的新案例,有的则在常识性问题上探索了新的可能,为这个文体挽回了尊严。  在2015年,路内与周嘉宁有过一次关于长篇小说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路内说:“我其实非常羡慕你写小说的这样一个状态
期刊
在纪念吴宓的文章中,他的多位学生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吴宓先生会选择重庆作为晚年的栖身之地?比如季羡林在《始终在忆念着他》中写道:“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1]赵瑞蕻在《从一首怀念吴宓先生的小诗说起》也提及:“又听说他最后转到重庆西南师范学院教书了。那时我有点奇怪,心想抗战胜利后联大结束复员,吴先生为什么不回到清华园,重新住进‘藤影荷声之馆’呢?”[2
期刊
受访人:陈光兴(KuanHsingChen),美国爱荷华大学大众传播博士,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交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并担任民间机构亚际书院执行长以及《人间思想》、InterAsiaCulturalStudies:Movements,Cultural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的共同主编及编委。代表作有《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2006)、Asiaasmethod:toward
期刊
20世纪末,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这面大旗的驱动下,中国的大学纷纷开办各类通识教育科目。这些本科专业以外的通识课程,对部分师生或许构成了额外的教学负担,但对另一些师生来说,却为其提供了新的机会,开展一些有别于既有实践的教学试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罗小茗教授的新作《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下简称《船票》),内容所建基的,正是作者利用上海大学鼓励开办新的通识科目,尝试向大学新生介绍文化研究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李松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李国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贺桂梅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陈平原
期刊
今年适逢戴逸先生九十诞辰,中国素有为长者祝寿的传统,去岁中国人民大学遂有“戴逸与清史研究”研讨会的举行,一时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共叙先生治学做人之风范恩谊。今岁先生若干及门弟子与先生亲手创办的清史研究所同人,再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为先生行九十寿礼。  先生出生于人文渊薮之区常熟,常熟自明清以来就是出大学者大文人的地方。但先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却并非得自于正规的学塾训练。先生曾自称,其史学启蒙大约来源于
期刊
令狐萍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教授,兼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中美文化传播研究。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历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是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创始会长。  张 萱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期刊
当下的文坛,常常会在不经意中涌现出实力不俗的作家,浮现出值得一读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欣喜。2015年底,四川作家李明春的长篇小说《半罐局长》(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就以其别具一格的人物、自出机杼的意蕴,给略显平淡的长篇小说创作,增添了一抹特别的亮色。  据知,李明春长期在川东大巴山区从事文教工作,有着坚实而丰富的基层工作体验,以及丰沛而盈实的生活积累,近年来这些人生体验与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