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中东乱战

来源 :军事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nyho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军官在巴勒斯坦训练武装人员

  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如今中东地区的纷争之地在80年前的二战期间同样是战场。在英国于1941年春夏季发起的一连串攻势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势力在上述这三个国家展开了角力,这是二战中不太为人关注的一页往事。

伊拉克变局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东一直是英国在地中海和印度之间的重要纽带。二战初期,英国在这一地区的传统统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希特勒宣称阿拉伯自由运动是他的“天然盟友”,并开始为中区地区的反英行动提供援助。
  当时被称作“阿拉伯起义”的行动并非全面的军事起义,而是英军与阿拉伯非正规军之间的一系列长期小规模冲突。这些起义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英国增派部队进驻巴勒斯坦,二是当地的犹太人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组织“哈加那”和“帕尔马赫”,也就是后来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
  在巴勒斯坦,中东地区英军总指挥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将军能够控制局势,他对从苏丹赶来的情报专员奥德·温盖特少校给予了充分信任。温盖特帮助训练了“哈加那”,并把其中素质最好的战士编为数支“特殊夜战队”(SNS),从而有效弥补了英军夜间勤务兵力的不足。巴勒斯坦的局势稳定下来了,但是中东地区潜在的威胁正在暗流涌动。
  在1930年获得独立的伊拉克,英国势力仍大范围地存在于这个国家中,根据条约,伊拉克政府允许英军自由进出伊拉克,允许英国在该国控制两处空军基地(巴士拉以北的谢巴,费卢杰以西的哈巴尼亚),而驻伊拉克英军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石油管道的安全——伊拉克乃是英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之一。
  然而在二战开始后,伊拉克便成了亲轴心国势力的温床,其代表人物就是总理拉希德·阿里。尽管拉希德在1941年1月迫于英国的压力而辞职,但是同样反对英国势力的伊拉克军官团组织“黄金广场”几个月后就成功发动了军事政变,拉希德得以重任总理,他警告英国不要进行任何干预,并开始向德国提出军事援助请求。
  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立即开始集结保卫其伊拉克利益所需的部队。一支小型远征军在巴勒斯坦编成,运输机把王属皇家兰开斯特团的一个营从英国空运到哈巴尼亚基地,当地的6个伊拉克税警连和皇家空军第1装甲车连进入了战备状态,另有两个威灵顿式轰炸机中队从埃及飞往谢巴基地。还有更多的兵力来自远东殖民地,由威廉·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0印度步兵师经海路前往巴士拉。
  英国大使把上述情况通报给了伊拉克政府,拉希德·阿里表示拒绝让他们入境,但是英军部队如期开进,局势到4月30日已经很清楚:巴士拉和哈巴尼亚的战事已经一触即发。

兵临巴格达


  拉希德也已经调动了伊拉克军队,他没有选择同向巴士拉进军的印度师作战,而是决定全力进攻英国空军的哈巴尼亚基地。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因为印度军队看起来并无很强的进取心,而控制哈巴尼亚有助于防止英国空军干扰可能到来的轴心国增援。
中东地区英军总指挥韦维尔将军(右)

  到5月1日上午,伊拉克军队已经在哈巴尼亚外围集结了1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炮兵旅、1个装甲车中队和1个机械化机枪连。基地里的英军指挥官斯马特空军少将则接到了丘吉尔的电报,英国首相指示:“如果要打,就要打得狠。使出你的全力。”
  5月2日上午,18架奥代克斯式、9架奥克斯福德式和6架戈登式轰炸机从哈巴尼亚的机场起飞,轰炸了伊拉克人的阵地。尽管这些都是老旧的双翼机,但是投弹效果还不错,而自谢巴赶来的威灵顿式轰炸机也加入了战斗,令伊拉克军队蒙受了更多损失。当然英国空军的行动也不无代价,他们在第一天战事中出动200余架次,折损了22架飞机。
  地面行动也同步开始。税警部队中的库尔德连和亚述连采取主动,对多处伊拉克阵地造成了惊扰。此后,英国空军对伊拉克阵地、费卢杰公路上的车队以及摩苏尔和巴格达周围的相关目标实施了连续数天的空袭,这些努力让拉希德围攻哈巴尼亚的企图完全泡汤了。
  斯马特认为,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是进攻费卢杰,再然后便是进取巴格达。这时的英军力量又得到了增强,援军中除一个廓尔喀连和若干炮兵及工兵分队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名为“哈布特遣队”的增强型机械化旅,这支部队在第1骑兵师师长乔治·克拉克少将的指挥下自巴勒斯坦而来,成了进击的主力。
  希特勒派来支援伊拉克的一部分德國飞机也在那时抵达摩苏尔,但这支弱小的力量并不能改变战事的走向。英军于5月18日晚上从哈巴尼亚出发,分3路纵队向费卢杰发动了攻势,与此同时,英国空军还悄悄地把王属皇家兰开斯特团的的1个连空运到费卢杰后方,卡断了此城和巴格达之间的交通。
  3天后,对阵双方围绕着费卢杰的攻防战开始了,英军渐次投入增援部队,在经过颇为激烈的“逐屋争夺”后,将拉希德的部队赶出了费卢杰。与此同时,掌握了伊拉克制空权的英国飞机四处活动,向偶尔可见的高价值目标下手,其中一架“奥代克斯”轰炸机就成功袭击伊拉克军队的一处油库,炸毁了超过100万加仑的燃料。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空军针对摩苏尔、基尔库克和巴格达东南郊等地的空袭都取得了成功,这直接导致奉派来伊拉克参战的德国飞机丧失了行动基地。
  5月28日,英军地面部队继续前进,其主力沿着费卢杰-巴格达公路挺进,另一路部队则包抄巴格达的东北郊。在空军的掩护下,英军的推进非常顺利,伊拉克部队只得且战且退。两天后,攻击方兵临巴格达城下,而当第10印度师从巴士拉赶来之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变得明显对伊拉克人不利了。   在这种情况下,巴格达当局主动向仍留在城内的英国大使馆发出了停火要求,同时,拉希德·阿里仓皇逃离巴格达。5月31日凌晨,双方订立了停战协定,宣告二战中的伊拉克之战就此束。

目标:大马士革


  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之后,英国人下一场战斗的地点转移到了叙利亚,说起来,这里是前盟友法国人的殖民地。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维希法国控制下的叙利亚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轴心国势力不断向叙利亚渗透,英国人渐感不安。
  1941年初,德国便向维希政府提出了自由使用叙利亚港口的要求,对此感到震惊的英国人立即向叙利亚的维希高级专员亨利·丹茨将军求证此事,丹茨表示他将抵抗任何入侵,但同时也必须服从维希政府的指令。这样一来,丘吉尔秘令韦维尔将军,准备向叙利亚下手。
  尽管由于伊拉克之战和针对隆美尔非洲军的行动让韦维尔手中的力量不足,但他仍然为叙利亚行动调动了兵力,包括澳大利亚第7师的两个旅、第4印度师的第5旅和几个分队、一個装甲车中队、第1骑兵师的几个连以及两个自由法国的步兵旅。
英军士兵在缴获的维希法国战斗机旁合影

  韦维尔计划兵分数路进军,一路沿海岸线前行,另一路则走贝卡谷地以东的内陆路线,这两路的作战目标是占领贝鲁特和大马士革。第三路人马则将从伊拉克赶来,这是由第1骑兵师师长克拉克将军指挥的哈布特遣队,下辖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连和一个阿拉伯团,任务是夺取叙利亚/伊拉克边界的重镇巴尔米拉。
  对驻扎在叙利亚的维希法国部队来说,他们自然准备兑现丹茨将军的话,那就是抵抗入侵。负责具体指挥的是最近刚从法国抵达的德·维尔德哈克将军,他可以支配的主力是1个混合殖民地团、1个外籍军团和4个非洲团的1.5万名士兵,外加9000名骑兵和几支机械化分队。这些部队还可以得到1万名当地税警的支援,此外维希空军拥有90架飞机,远比伊拉克空军要强得多。
  在自贝卡谷地延展的一连串戈壁、荒野和间或出现的绿洲中,叙利亚之战打响了。英联邦军队的主力直指大马士革,维希军队虽然出动步兵、骑兵和坦克联手发起了几次反击,但不足以阻遏英联邦军队继续推进的势头。经过一番争夺,大马士革外围的重镇马达尼于6月16日落入澳大利亚人之手,后者以一次出人意料的夜袭拿下了该镇,这样一来,其兵锋距离大马士革已不足20千米。
  攻击者的下一个目标是梅策,它坐落在指向大马士革的主要道路之旁,这里自然也有维希守军重兵布防。和在马达尼一样,澳大利亚第7师再次发动了夜间袭击,而两个印度步兵营也向梅策的两侧迂回,试图切断其与外围阵地的联系。
  夜袭在6月19日凌晨开始,不过这一次维希部队已有所防范,当两个印度营摸黑前进时,突然遭遇到了守军的机枪火力。多亏英联邦军队的兵力占优,依靠澳大利亚部队的紧急增援,才打退了维希军队。
  韦维尔对部下未能进取大马士革感到焦虑,而维希军队则在挫败印度人后士气回升,他们在6月20日上午9时过后发动了新的反击。数个得到坦克支援的步兵营大举进攻,英联邦军队则奋起迎战。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两个印度营被挤压进了梅策附近的一个包围圈中,然后在日落时分放下武器投降。在刚从巴勒斯坦赶来的一个澳大利亚步兵营匆忙加入战斗后,英联邦军队才得以稳住了阵脚。

艰苦战役


  叙利亚之战的另一幕发生在巴尔米拉,此地是叙利亚东部重要的城市和石油码头,据守在此地的是外籍军团的两个连和一个法国沙漠轻步兵连。就在英联邦军队在大马士革方向遭遇反击的6月20日,哈布特遣队越境进入叙利亚,巴尔米拉之战随之打响。
  而就在当天晚上,大马士革方向上的澳大利亚人向北移动,准备打开通往贝鲁特的道路,并在大马士革以西的山丘上攻下了一对维希军队的据点。21日,维希军队同时向梅策和贝鲁特公路发起进攻,但两路攻势都被澳军阻止。
  由于后援不足,丹茨将军判断大马士革已是危城,便下令维尔德哈克主动放弃这座都城。在维希部队完全未受干扰地撤向西北方向后,一支自由法国的先遣队于6月22日开进了大马士革。
  从那里开始,自由法国的军队继续向北追逐维希部队,而澳大利亚人则同英国部队一道朝贝鲁特推进。6月26日,进取贝鲁特的部队在马扎尔遭到守军阻击,一个澳大利亚连和两个英国连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多轮冲锋,最终夺取了镇外的高地,维希军队在27日发起多次反击,也未能夺回这处高地。
  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澳大利亚人越过利塔尼河,尽管伤亡颇重,但继续向贝鲁特挺进。来自另一处战场上的胜利消息鼓舞了这支部队:哈布特遣队在7月1日拿下了围困多日的巴尔米拉,并正在赶来同黎巴嫩中部的澳大利亚人会合。
  现在,韦维尔将军夺取贝鲁特的最后一个障碍,便是贝鲁特以南约15千米处的达莫河岸阵地了,4个营的维希部队占据着河岸的山脊,俯瞰着蜿蜒而来的道路。7月5日晚上,澳大利亚第17旅的一个营对山脊发动了进攻,而另一个营则在重炮的掩护下抢渡达莫河,目的是切断守军的补给线。
  进攻一方抢占了胜机,维希军队在7日向贝鲁特近郊的达穆尔收缩,接下来两天的战斗就围绕着这座小镇展开。由于英国工兵已成功地在达莫河上架设了桥梁,英联邦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得以过河,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正对达穆尔采取两路夹击的澳大利亚步兵的攻击力。但是,即便处境不利,维希法国的军队仍表现出了十足的顽强,直到9日傍晚时才开始离开自己的阵地。如是一来,通往贝鲁特的道路才终告开放。
放下武器的伊朗士兵
  在巴尔米拉和大馬士革相继陷落,英联邦军队又在缓慢却坚定地朝贝鲁特进发之际,丹茨觉得再打下去已无意义。7月10日,这位法国将军表达了自己的求和意图,此后经过美国驻贝鲁特总领事的协调,交战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此前一直苦战的维希军队获得了“体面停战”的权利,放下武器的士兵可以选择加入自由法国。在这场中东地区的艰苦战役中,英联邦部队的伤亡人数超过7500人,而维希法国则损失了6500人。
  令同盟国方面失望的是,只有大约6000人加入了自由法国,更多的人则选择回到法国。在释放了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俘虏之后,丹茨将军也回到了法国南部,在战争的剩余时光里默默无闻。二战结束的1945年,丹茨被法国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处以死刑,虽然这一判决很快改为无期徒刑,但他于1945年12月在监狱中死亡。

德黑兰的变化


  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局势相继平定后,二战时期的中东大戏只剩下一幕,那就是伊朗(英国仍习惯性地称之为波斯)。
  德国于1941年夏天入侵苏联后,其南路部队威胁着高加索地区,继而也对伊朗构成了威胁。英国和苏联都在为波斯担心,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有数百名轴心国特工已经出现在这个古老的王国。第二,同盟国希望通过波斯开辟第二条赴苏联的补给路线,以替代危险的北极航线。
  8月中旬,英苏两国发出联合外交公报,要求伊朗国王驱逐轴心国特工,并准许同盟国使用波斯的港口和铁路,当这一提议遭到拒绝后,英国和苏联便着手准备军事行动。在英军这方面,以第8印度师为主的南路部队将进占阿巴丹和阿瓦士,并控制哈夫凯油田和沙布尔港。以第10印度师为主的北路部队经由扎格罗斯山脉上的山口,进攻其东面的克尔曼沙赫及附近的石油设施,然后进军伊朗首都德黑兰。苏军将同步配合行动,主要是以一路人马从高加索地区向南面前出。
  行动开始后,第10印度师的两个旅进展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到第一天结束时就已经控制了通向山口的通道。第二天,双方在吉兰村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兵力不足的伊朗军队并无心恋战。
  8月26日,第21印度旅开始朝扎格罗斯山脉的山口前进,尽管之前英国侦察机的报告指出山口配有可观的守军,但是在数架英国轰炸机朝那里投下炸弹之后,山口就基本上处于开放状态了。到了30日,攻击一方就控制了克尔曼沙赫的城区和油田,而在第二天,第10印度师还在克尔曼沙赫以北的辛尼与苏联军队的前锋会合。
出现在德黑兰街头的苏军坦克

  英军的南路部队同样进展顺利,第8印度师从巴士拉出发进入波斯境内,一路直指阿巴丹和那里广阔的油田,沿途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在沙布尔港,一支英军分队还控制了一支由8艘轴心国商船组成的船队,英国人“像海盗一样登上船只,在船员完全无从抵抗的情况下彻底控制了局面”。在这次突击行动中,有300多名德国“游客”成了俘虏,而停泊在港内的两艘波斯炮舰也被一并缴获。
  进入9月,伊朗冲突的主基调就由战斗变成了和谈,经过3天的谈判,伊朗国王同意了英国和苏联提出的相关要求,即伊朗在这场战争中成为同盟国的一员。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伊朗的港口向铁路向盟军开放,而轴心国的领事和侨民则被驱逐出境。
  9月17日,一支英苏联合部队在德黑兰举行了象征性的入城式;而到了1943年12月,同盟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伊朗首都的苏联大使馆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德黑兰会议。
  责任编辑:刘靖鑫
其他文献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
法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开辟出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令人更加向往的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正向我们渐行渐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他们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苏轼的字)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苏辙的字)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先用“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总领下文。接着用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不和作对比,突出“二苏”兄弟情深)  
新中国70年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組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思考这一问题。彰显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中国经济绩效优、发展能力强,背后是制度设计好、治理效能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回顾历史、纪念伟人,还是谈及改革、出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  立足中国、着眼世界是习近平谈担当精神的一个特点。在他看来,担当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是为了“构
尊敬的萨巴赫埃米尔殿下,  尊敬的阿方主席、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先生,  尊敬的阿拉伯国家聯盟秘书长盖特先生,  各位代表团团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4年前,我在这里向阿拉伯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邀请。今天,我们怀着对中阿合作美好未来的憧憬再度相聚于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的召开表
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变迁中,曾相继出现“墙套墙”同心圆、单位大院、市政广场、市民公园、商业街区等各类形式。而现下,“绿道”正成为一个频频被提及的词汇。  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逐渐掀起绿道建设热潮,珠三角绿道网最为典型,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扬州等城市,也都在推动绿道建设上亮点纷呈。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1.4万公里。  与绿化带相
童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过年的鞭炮声,前奏则是贴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门上贴上一副大红的春联,既喜气洋洋又吉祥如意。对联俗称对子,分上下两联,上联最后一字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声)。这是区分上下联的要点,也是贴对联的诀窍。对联要从右贴起,因为古书是从右翻到左的。附上一副调侃的对联帮助记忆:“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扔;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对联必须成对,也
怀揣着一颗激动而又炽热的心,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  追寻梦想,传承精神  时值金秋,我们心怀憧憬地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获颇丰。刚踏入南大校园,便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鸟鸣伴着风在校园里轻传,我发现自己立刻喜欢上了这里。这里一草一木的低吟、一花一树的浅唱,皆让人沉醉其中。当我们穿上学士服兴奋地跳跃,将手中的学士帽抛向天空的那
2018年,“一带一路”5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从蓝图变成路线图,从计划到付诸实践,从纸面的概念变成地面的项目、从一国主张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一带一路”的“四梁八柱”框架已搭建完成。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5年来,“一带一路”进展和成果超出预期。“一带一路”一步一个脚印,从倡议到行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  从倡议到建设  2017年5月,北京雁栖湖畔,风景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