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时期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为了对小学生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因此,探究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乃至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展开分析,希望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建立,规范性行为习惯的形成。探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社会行为习惯都尚未形成,学生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进而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将学生打造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被传统的教学思想所束缚。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理念与教学内容都做了相应改变,但教师一时无法将教学观念转换过来,一些教师依旧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没有深入仔细研读教材,不能对新的教学观念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无法将新型教育观念传授给小学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行为习惯。教师要明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观念落后,那么会造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行为习惯将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依靠教材对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口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教师为了讲授知识而讲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忽略学生感受,教师可能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看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延伸,但是教师不能进行深入讲解,或者让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小学生的性格特性就是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探索世界的求知欲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严重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磨学生的好奇心,影响学生探索世界的求知欲望,进而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仅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也是非常枯燥。时代在信息化的带动下不断进步,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并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学中一些教师会沿用以前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当今社会小学生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思维不断活跃,视野不断开阔,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带领学生展开学习,这样的教学主体设置,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參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积极性。在小学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规范性社会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对待世界的好奇心都产生了严重阻碍,还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
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
1.打破教学思想束缚,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仔细研读教材,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接受新型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思想。教师应依据新课改教学要求,不断给予学生关注,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展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时,教师在课前搜集年代较为久远的小人书与现代儿童读物,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小人书与现代儿童读物的内容,如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图画书等。或者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长辈之前使用的生活用品,再与现代生活用品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切身感受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使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2.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创造新型教学模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互相结合,创造新型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运用生活情境模式展开教学。例如,讲解《诚实与信任之间》时,向同学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在生活中收到假币应该如何对待,等,教师进而开展讲解诚信的重要性。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拉近学生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处处可以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故事教学模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数字故事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网络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讲故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营造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多媒体的技术设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建设。
3.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
想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教师要转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会带有教师的主观性,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日常表现等综合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认识自身优点,并不断发扬,认识自身缺点后进行改正,使学生通过互评认识自己,共同进步。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使学生树立信心,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师打破教学思束缚、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规范的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4.
[2]韩绍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08):138.
[3]孙会哲.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7):147.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建立,规范性行为习惯的形成。探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社会行为习惯都尚未形成,学生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进而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将学生打造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被传统的教学思想所束缚。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理念与教学内容都做了相应改变,但教师一时无法将教学观念转换过来,一些教师依旧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没有深入仔细研读教材,不能对新的教学观念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无法将新型教育观念传授给小学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行为习惯。教师要明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就注定会被时代淘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观念落后,那么会造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行为习惯将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依靠教材对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口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教师为了讲授知识而讲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忽略学生感受,教师可能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看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延伸,但是教师不能进行深入讲解,或者让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小学生的性格特性就是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探索世界的求知欲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严重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磨学生的好奇心,影响学生探索世界的求知欲望,进而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仅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也是非常枯燥。时代在信息化的带动下不断进步,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并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学中一些教师会沿用以前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当今社会小学生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思维不断活跃,视野不断开阔,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带领学生展开学习,这样的教学主体设置,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參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积极性。在小学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规范性社会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对待世界的好奇心都产生了严重阻碍,还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
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
1.打破教学思想束缚,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仔细研读教材,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接受新型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思想。教师应依据新课改教学要求,不断给予学生关注,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展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时,教师在课前搜集年代较为久远的小人书与现代儿童读物,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小人书与现代儿童读物的内容,如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图画书等。或者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长辈之前使用的生活用品,再与现代生活用品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切身感受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使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2.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创造新型教学模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互相结合,创造新型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运用生活情境模式展开教学。例如,讲解《诚实与信任之间》时,向同学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在生活中收到假币应该如何对待,等,教师进而开展讲解诚信的重要性。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拉近学生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处处可以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故事教学模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数字故事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网络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讲故事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营造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多媒体的技术设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建设。
3.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
想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教师要转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会带有教师的主观性,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日常表现等综合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认识自身优点,并不断发扬,认识自身缺点后进行改正,使学生通过互评认识自己,共同进步。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使学生树立信心,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师打破教学思束缚、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规范的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4.
[2]韩绍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08):138.
[3]孙会哲.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