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局部应用治疗睑缘炎的l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10月对52例(102只眼)睑缘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54只眼).将眼睑翻转.充分暴露睑缘.用5%聚维酮碘棉棒涂擦睑缘,每日一次,连续7d;对照组29例(48只眼),局部应用氧氟沙星液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连续7d.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分为有效、显效、无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体有效率88.
【机 构】
:
重庆市重钢总医院眼科,重庆,400081,重庆市重钢总医院眼科,重庆,4000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局部应用治疗睑缘炎的l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10月对52例(102只眼)睑缘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54只眼).将眼睑翻转.充分暴露睑缘.用5%聚维酮碘棉棒涂擦睑缘,每日一次,连续7d;对照组29例(48只眼),局部应用氧氟沙星液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连续7d.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分为有效、显效、无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体有效率88.9%,显效率63.0%,有效率25.9%,无效率11.1%;对照组:总体有效率72.9%,有效率41.7%.显效率31.3%,无效率27.1%.总体有效率和显效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聚维酮碘局部应用治疗睑缘炎是一种疗效显著,无明显副反应,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好方法,值得扩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微视野检查特征.方法 应用MP-1微视野仪(Nidek TeclnnoIogles Vigonza Italy-MP-1)检测了11例(19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记录患眼的固视情况,以及中心20度的光敏感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裂孔周围的四个象限的黄斑20度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sensitivity,MS)明显下降,四个象限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患儿 男 32d 出生后家长就发现其左眼角膜灰白,30d时来我院就诊.患儿为GlPl足月顺产,其母在怀孕前曾患乙型肝炎,孕期曾患感冒,服用阿莫西林等药物.其父体健,家族中无畸形病史。
例1 女,4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2年6月14日入院.发病以来无畏光、流泪、眼痛、眼胀、视物变形等不适,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以左眼为甚.入院体查:全身体查无异常发现.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不能矫正;左眼指数/眼前.双眼前节正常,玻璃体腔内可见许多白色绒状混浊物,右眼视乳头边清,色淡红,血管管径及走行正常,三面镜下见许多片状、羽毛状白色混浊物与后极部大血管相连,视网膜上未见出血、渗
目的 探讨先天性Brown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3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1例先天性Brow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平均随诊6.7个月,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年龄3.5~29岁,平均9.02岁;双眼受累1例,单眼受累10例;6例有代偿头位.术前原在位眼底照相10例无内旋,1例轻度内旋.被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一种涉及到多个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针对CNV不同发病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地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的形式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PDT联合曲安奈德(TA)、抗VEGF联合TA、PDT联合抗VEGF和抗炎治疗的三联及多联疗法等.研究的趋势是探讨联合治疗的利弊,弥补单独使用
患者男,26岁."左眼视力下降1月"于2008年9月到我院眼科就诊.检查:Vod 1.5,Vos 0.2,眼前段正常,左眼黄斑部偏鼻上方可见白色病灶,边界不清,约1PD大小。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慢性疾病的患者增多,免疫力水平低下的人群比例升高,造成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常见的人体致病菌有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等.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尤其是模式识别受体(PRRs)发现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的识别、感染、免疫等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入.真菌表面存在大量可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人类参与识别真菌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主要是C
目的 高效液相法检测硝酸益康唑纳米粒滴眼液应用兔眼后房水和角膜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健康无眼疾白色日本长耳兔,将有眼作为试验眼,左眼作为对照眼,用Vivaflow 50超滤器浓缩的0.3%硝酸益康唑纳米粒滴眼液作为试验药物,0.3%硝酸益康唑混悬液作为对照药物.单剂量和突击剂量点眼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样品组织中益康唑的浓度,比较不同
目的 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特征.方法 取25例(25只眼)中渗患者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FA和OCT在对CE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FFA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可定位渗漏点部位,反映疾病的范围和程度,OCT检查可以明确CEC患者病变中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