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做法及收效,总结并提出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供广大物理教师参考;同时提出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供广大物理教师讨论,以期促进今后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认识到物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物理在世人心目中的评价可以用“抽象”、“古怪”、“太难”、“变化多端”、“既有用又无用”等名词来概括。初中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已经接触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较长的时间,这时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既可以避免已有基础对起始学科的干扰,又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树立起一定的信心。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期望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恰当,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过低的期望容易使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然学生也感觉不到教师的信任;过高的期望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学生即使通过努力也达不到要求,他们的积极性会遭到打击。而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寄予适宜的期望,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问题本”制度,及时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初中学生在接触物理学科的前期,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培养,不会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不能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推行了“问题本”,要求学生将生活中或者是电视、电影中所出现的、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在本子上,与笔者进行交流。比如,在学过热学知识后,有一位学生通过问题本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阿拉伯人多穿白色长袍,而生活在沙漠中的贝多因人却穿黑袍?你不是说颜色越深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本领越强,他怎么不怕热?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初中物理教学并不要求,教师采用的方法多为回避。而笔者先肯定了他的提问,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同时给学生补充了“热传递”这一新知识,最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颜色越深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本领越强,贝多因人穿黑袍,可加强物体表面的空气对流,加速汗液蒸发,从而感到更凉快。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授予学生以新知,一举多得。而那名提问的学生也因为受到笔者的表扬和鼓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猛增,劲头十足,物理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他以后继续学习深一层的物理知识,打下了较好的兴趣基础。
不可否认,采用这一方法以来,笔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却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以往,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对物理的热爱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生,成绩亦然。
三、“自主”中的“他主”,在教学中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所强调的,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新课标要求教师由教授者向学生学习指导者转变,学生由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教学手段由演示工具向认知工具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授过程向探究过程转变。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国的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初中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即:“自主”中的“他主”。
四、作业形式的改革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完成作业。除了常见的书面作业外,笔者还经常布置其它形式的作业给学生。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探究覆杯实验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或者说哪些因素是覆杯实验成功的关键,完成时间:一周)乍一看,这些作业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一个学生由于对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太满意,主动要求延期完成,又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去继续完成这一作业,收获颇多,由此还撰写了论文并发表。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五、注重物理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在学到压强知识时,笔者就在课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库的拦河大坝筑成上窄下宽?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多数都能解决“下宽”这一问题,却忽略了“上窄”这一点。这时笔者就从一旁给予提示:凡事都有两面性。这道题是要求解释水库大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也就是说既要解释“下宽”,又要解释“上窄”。很明显解释“下宽”,需要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入手;而解释“上窄”就需要从固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着手。经笔者这么一点拨,学生很快就通过自己的知识重组得出了完整的结论:因为江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跟水的深度成正比,所以把拦河坝的底部筑得宽一些,以适应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若下部修得跟上部一样,则底部因承受较大的压强而被冲垮;若上部修得跟下部一样,就会浪费材料,因此把拦河坝做成上窄下宽,既保证安全又可以节约材料。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认识到物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物理在世人心目中的评价可以用“抽象”、“古怪”、“太难”、“变化多端”、“既有用又无用”等名词来概括。初中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已经接触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较长的时间,这时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既可以避免已有基础对起始学科的干扰,又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树立起一定的信心。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期望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恰当,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过低的期望容易使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然学生也感觉不到教师的信任;过高的期望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学生即使通过努力也达不到要求,他们的积极性会遭到打击。而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寄予适宜的期望,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问题本”制度,及时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初中学生在接触物理学科的前期,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培养,不会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不能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推行了“问题本”,要求学生将生活中或者是电视、电影中所出现的、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在本子上,与笔者进行交流。比如,在学过热学知识后,有一位学生通过问题本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阿拉伯人多穿白色长袍,而生活在沙漠中的贝多因人却穿黑袍?你不是说颜色越深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本领越强,他怎么不怕热?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初中物理教学并不要求,教师采用的方法多为回避。而笔者先肯定了他的提问,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同时给学生补充了“热传递”这一新知识,最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颜色越深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本领越强,贝多因人穿黑袍,可加强物体表面的空气对流,加速汗液蒸发,从而感到更凉快。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授予学生以新知,一举多得。而那名提问的学生也因为受到笔者的表扬和鼓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猛增,劲头十足,物理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他以后继续学习深一层的物理知识,打下了较好的兴趣基础。
不可否认,采用这一方法以来,笔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却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以往,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对物理的热爱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生,成绩亦然。
三、“自主”中的“他主”,在教学中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所强调的,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新课标要求教师由教授者向学生学习指导者转变,学生由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教学手段由演示工具向认知工具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授过程向探究过程转变。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国的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初中生还不具备完整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即:“自主”中的“他主”。
四、作业形式的改革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完成作业。除了常见的书面作业外,笔者还经常布置其它形式的作业给学生。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探究覆杯实验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或者说哪些因素是覆杯实验成功的关键,完成时间:一周)乍一看,这些作业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一个学生由于对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太满意,主动要求延期完成,又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去继续完成这一作业,收获颇多,由此还撰写了论文并发表。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五、注重物理与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在学到压强知识时,笔者就在课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库的拦河大坝筑成上窄下宽?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多数都能解决“下宽”这一问题,却忽略了“上窄”这一点。这时笔者就从一旁给予提示:凡事都有两面性。这道题是要求解释水库大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也就是说既要解释“下宽”,又要解释“上窄”。很明显解释“下宽”,需要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入手;而解释“上窄”就需要从固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着手。经笔者这么一点拨,学生很快就通过自己的知识重组得出了完整的结论:因为江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跟水的深度成正比,所以把拦河坝的底部筑得宽一些,以适应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若下部修得跟上部一样,则底部因承受较大的压强而被冲垮;若上部修得跟下部一样,就会浪费材料,因此把拦河坝做成上窄下宽,既保证安全又可以节约材料。